張璐露 李榮佳

內容摘要:土家族哭嫁歌雖源遠流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間交流加深,哭嫁逐漸失去了舞臺。為進一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促進鄂西南地區區域文化多樣性發展,通過實地探訪,親身體驗和查找整理資料,對土家族哭嫁歌語言風格進行研究,且國內外與哭嫁相關的研究多從社會層面入手,單從語言方面較少,具有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土家族 哭嫁歌 語言風格 修辭手法
哭嫁作為中國傳統習俗的一種,有著獨特的表現形式。它發源早且延續時間久,無論是在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中都可以窺見哭嫁這一習俗。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其中蘊含的新嫁娘通過哭來表達對即將離開家去成婚的不舍,以及通過這種方式向親人訴說自己的離別之情和感謝長輩的養育之恩仍然存在。
這里從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的語言入手,探討土家族特有的哭嫁風俗包括語言、內容、風格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更好的了解其文化內涵以及保護這一傳統習俗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哭嫁歌的內容表現
(一)對于即將與親友離別的不舍。哭嫁的過程是在結婚前一天晚上先由將要出嫁的姑娘獨自哭,然后是新嫁娘的親朋好友逐一哭,通過這一形式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哭訴的內容逐漸衍化成具有一定曲調的“哭嫁歌”。而且,土家人會把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好才智和道德的標桿,新嫁娘不僅要對家中的每位親人唱,就是在碰上陌生人時也要唱。在做每一件事時,也要唱。所以哭嫁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次數也比較多,有一定的難度,但作為一種傳統土家族習俗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僅是新嫁娘唱,父母與兄弟姐妹及親朋好友也要回唱。例如:
成人要出嫁,媽媽囑咐幾句話:“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等[1]母親就是通過回唱的形式,來叮囑女兒出嫁后要注意做到的事情,也是一種母愛的體現。
好友回唱的歌:“妹妹親,姊妹親,揀個石榴平平分,打開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1]通過簡潔而又平易的語言表達對新嫁娘結婚的歡喜,及二人友誼的肯定,哪怕出嫁了也一樣是好友,“隔三隔四不隔心”。
(二)對于媒人蒙騙的埋怨。哭嫁歌的內容一般來看是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誼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對媒人的埋怨。那為何會出現對媒人的埋怨呢?原來媒人只是為了達到湊成一對,收下好事錢的目的,他們有很多是亂點鴛鴦譜,不管男方的品質,只為好事錢而奔走到女方,多番勸說或者是隱瞞事實,蒙騙,用盡手段使女子同意這門婚事。女子哪怕后來知道了,也無濟于事,已經定下婚約只好硬著頭皮出嫁。在明知自己掉入嫁人的圈套中也無濟于事。此刻,在哭嫁中就有通過歌詞來表達自己對媒人的埋怨。例如:
“罵聲媒人公和媒婆,一來一往操心多。千言萬語是為我,其實各人想喝酒……”“板栗開花球對球,可恨媒人想豬頭,自古媒人多餓口,愛喝酒來愛吃肉……”[2]
在上面的罵媒歌中,開始好像是在感謝媒人為自己的事情操了很多的心表達對媒人的感謝,但馬上揭示出了媒人的意圖即媒人自己想喝酒、吃豬頭肉。歌中用以揭示媒人真實目的的詩句:“其實各人想喝酒。”就是一句大白話,與日常口語表達一致。但在這首歌中與前面一句“千言萬語是為我”形成對比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也正是通過這種形式突出展現對于媒人的諷刺。[2]
此處對媒人的埋怨與離別親友時的哭訴不舍在風格上形成了鮮明對應,顯得更加痛快淋漓。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講女長得好,女家吹男家乖又巧,你騙我到公婆家,變成人家牛和馬,人家動手就來打,打了罵了不解恨。”還有對于父母不顧女兒幸福的埋怨,如“背時媒人的話啊,像蜜糖甜壞了你們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們的眼睛,糊糊涂涂定下冤家親;鐵心腸偽娘啊,你逼著活人跳進了死人坑……”[3]
二.哭嫁歌的特點
(一)哭嫁的豐富性。在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著哭嫁這一習俗,但是現今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哭嫁都出現了消退的現象,而土家族仍然保持并繼承著這一傳統哭嫁習俗。哭嫁的內容和形式與地域有著大大小小的關系,不同地區或多或少都有著一定的差異。哭嫁方式、內容、形式的豐富性。在這一天的喜慶日子里,是由哭聲開始的。哭嫁歌按流程來分有“過禮哭、娶親哭、發親哭。”[4]哭嫁主體的豐富性,不僅包括新嫁娘哭還包括父母,親友,他們在新嫁娘出嫁時對于即將出嫁的姑娘通過回唱來傳達內心的情感。哭嫁對象的豐富性,新嫁娘在出嫁之時通過哭嫁歌來表達對于父母、媒人、公婆,丈夫的深刻情感,所以哭嫁的對象不同在內容上是不相同的,有著各自的思想情感。
(二)哭嫁歌的臨場發揮。哭嫁歌有固定歌詞,新嫁娘和回唱者可以在婚期前學習傳統唱詞進而在哭嫁時唱出來即可難度要求不高。也有即興表達,哭嫁歌的歌詞可以不拘泥于傳統唱詞,在不同的場景,情形可以根據當時的環境特點以及內心情感即興作詞表達情感。哭嫁歌地方特色比較濃厚,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的融合,加上漢語與哭嫁語在哭唱中的結合,使得哭嫁歌句式靈活,長短不一,與婚禮儀式的舉行大致是同步的。在此過程中,新嫁娘或回唱者可根據情勢即興發揮,表達出當時的情感即可。臨場發揮性較強,不過分要求新嫁娘和回唱者必須完整無誤的唱出傳統唱詞,因而給了一定的發揮空間和自由感,在儀式進行時可以減少因緊張、激動而導致的唱詞失誤,進而促進儀式的順利進行。
(三)哭嫁歌的詩體形式多樣化。土家族的哭嫁歌形式多樣,在形式上比較自由奔放。以1988年5月,利川大水井后山周正元所哭唱的《十哭》為例:“一哭我的媽/不該養奴家/養起奴家十七八/早晚不離家/可憐我要到婆家//”等。從詩體形式上看,每三行為一個小節,每一節的前兩行都是五個字,第三行為七個字,但又不拘于此,中間幾個小節會有細微變化和差別,但在最后又變成了三行為一個小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土家族哭嫁歌中,五字句和七字句是比較常見的。但不拘泥于此,可以隨意搭配變化,屬于不拘一格的抒情詩體。[2]
(四)哭嫁歌的音樂性。土家族哭嫁歌突出一個“哭”字,那悲切的哭聲始終貫穿在每句歌詞中,多聲調低沉,再加上在緩慢的哭泣中低低的抽噎,可以在柔和的曲調中看見張力,每每唱到激動的地方,吐字含糊不清,再加上哭泣的呼吸起伏凌亂往往使人動情入境。尤其是在哭嫁時由于內心情感達到頂峰出現顫音,使得哭嫁歌的樂調豐富且動人,使哭嫁歌富有一定的音樂性。每一句樂句對應著一句哭嫁詞,哭中帶調又富有表現使聽者也有一定的視聽效果。作為鄂西南土家族的哭嫁歌與土家族的山歌特點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與民歌曲調大致相同,但又有哭嫁時所帶的特有哭的特點,節奏有一定的規律性,如若新嫁娘和回唱者情緒達到頂峰樂調就不十分明顯反而與日常鄂西南土家族的語音相似。
在前面我們已提到哭嫁一方面訴離別情,養育之恩,另一方面還有對媒人和父母的埋怨。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塑造了一位具有獨特代表意義的新嫁娘形象。不是一種簡單的“哭”,更可窺見其質樸的性格。時而痛苦,時而委婉,時而吶喊,淋漓盡致地展現哭嫁女的各種情緒。還有就是以哭伴歌,悲與喜交織,有對現實的無奈,也有即將嫁作人婦的欣喜,如《哭打傘》:‘‘今天打起離娘傘,我在東邊娘在西邊,我在東邊受苦難,娘在西邊常掛念,姊妹好比樹上果,成熟一個掉一個,要想二回再團圓,風吹樹搖葉兒落。”[5]
三.哭嫁歌的語言風格
(一)哭嫁歌的句式特點多樣。主要是七言,如《十擺》,“一擺金雞二擺羊……十擺牡丹鳳朝陽。”也有五言、六言,如《哭爹娘》中,“我牙齒沒定根,怎樣離雙親?”[8]哭嫁時可在句子前后或句中添加表示哭的擬聲詞,如“呀”、“啊呀”等,對于擬聲詞的添加位置和字詞有很大的自主性,可按照個人的語言習慣添加,一般添加位置分三種情況。
在鄂西南地區,土家族哭嫁歌一般先由新嫁娘說明與被哭者的關系,被稱為‘歌頭,意在引出被哭對象,無太大的實際意義。緊接著的內容叫‘歌子,有實際意義,用來陳述事實和表達情感。例如上表中第二個例句,其中第一句為歌頭,“媽”、“娘”等為被哭對象,引人注意,提醒人們哭嫁開始。其余為歌子,歌子是正文,內容不限,多是當地勞動人民在農村家庭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再結合自己親身體驗的真實情感表達。
(二)承襲并改進巴渝《竹枝歌》。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中“哭歌”形式是對巴渝竹枝歌的承襲,鄂西南西臨巴渝,《竹枝歌》的發源地在巴渝,黃庭堅曾云:“《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6]這就表明鄂西南哭嫁歌與竹枝歌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哭嫁歌語言流暢自然,多用俗字俚語,淺顯易懂,表現手法多樣且具有感染力,與竹枝歌相仿,還繼承巴渝“竹枝歌”的自由吟唱、即興創造的特點,但拋棄“竹枝歌”聲聲悲慘凄涼的語調,多用輕快活潑的語調,此吐故納新,尋求到合適之法。
(三)多用方言俗字俚語。如《哭媒人》中,“媒人婆呀媒人婆,天天都到我家坐,坐窄了我家的堂屋,坐矮了我家的門檻,茅屋叢走出大路來,踩干了大河里的水,踩平了門前的坡。”[7]其中,“堂屋”是農村對客廳的稱呼;“茅屋叢”是茅草叢;“背時”解釋為方言中倒霉的、可惡的,可為對別人的戲罵也可為真罵,放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說法,上述詞中為戲罵媒婆為了拉攏這親事來了數趟。多用于土家族內部地區通行的語言,極富民族特色。
(四)用韻和諧自然多樣。如《哭打傘》“今天打起離娘傘(san),我在東邊娘在西邊(bian),我在東邊受苦難(nan),娘在西邊常掛念(nian)”[9]。首句次句連用韻,為言前韻。而如《哭家人》中“往日喊我喊得甜(tian),挨到哥哥十八年(nian)。竹筍跟著竹子長,哥哥疼妹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斷(duan),哥哥不再有負擔(dan)。”前兩句為言前韻,后兩句也為言前韻,為隔行用韻。如《十擺》中“一擺金雞二擺羊(yang)……十擺牡丹鳳朝陽(yang)。”[7]首句和末句均為江陽韻。用韻和諧,有章法可循,表明土家人掌握一定的音韻知識,也有不拘一格的,表明土家人灑脫的性格,符合即興發揮的語境。
(五)重疊吟唱,有頂復式、首句重復式。首句重復式最常見,使整首詞結構嚴謹,反復疊唱,聲律節奏自然,朗朗上口。其后所跟內容不一,多是圍繞首句人物出發的相關事件或需要表達的情感,使人一目了然。
(六)妙用修辭
1.多用比喻,生動形象,有明喻、暗喻、諷喻。如《哭屋后聽“壁腳”》中,“屋后的竹子踩斷尖,是哪家的騷牛古翻了欄;屋后的腳上亂了陣,是哪家的野豬竄出門。耳朵長得象糞瓢,我的話你聽不到;耳朵長得象蒲扇,吃打蚊子聽不見”。[8]這是在打趣屋后聽哭嫁歌的人,哭嫁時場面十分熱鬧,房屋四周圍滿了人,前院的人可以看見哭嫁場景,屋后的人盡管只聽得到聲音也不愿離開,主人家便來打趣,雖是打趣,也為鄉鄰們能來捧場感到高興,互不相見以歌會之,生動有趣。將“耳朵”比作“糞瓢”和“蒲扇”,“耳朵”為本體,“像”為比喻詞,“糞瓢”和“蒲扇”為喻體。
2.象征。如《哭露水衣》中“我的媽呀我的娘,您兒收了人家帕,從此得聽人家話,這種苦衣我不穿,身穿苦衣苦萬年”,“苦衣”象征“苦日子”,象征意貫穿全篇,對通篇語言風格產生影響,形成了一種悲傷基調。表達了出嫁女子對家里的不舍和對未來日子不好的預測,對于嫁過去做當家主婦要操持家務的畏懼。
3.對比。如《哭哥嫂》中“凡間世上不公平,同母所生幾樣命,哥是黃金貴又重,妹是燈草賤又輕”。是出嫁女子不舍家抱怨為什么哥哥可以留在家中而自己卻要離開家去陌生的環境,“哥”、“妹”產生對比,也有一些重男輕女的意味,女子對自己命運的抱怨。
4.夸張。如《罵媒人》中“啊呀,我的大媒人,門檻被你踩矮了,黃狗被你咬啞了,碗被你舌頭舔缺了,院壩被你腳踏成窩窩了,屋檐被你眼睛把瓦片望落了,樣樣好嘗的你都吃了”。[7]對媒人的形象和所做的行為進行夸大,出嫁女兒抱怨媒人,因為媒人她們才會嫁到別家,才會有今天的分別之苦,從側面突出了女子對家的不舍,既是戲罵也就達到打趣的目的,常常引得圍觀的人大笑,同時媒人也是可以反擊的,一來一去,一罵一反,可以體現出出嫁女子的對歌能力和隨機應變本領,也可緩解離家悲傷不舍的心情,街坊四鄰也愛看這熱鬧的場面,笑中帶罵,是戲罵,不會為此而真的生氣。
5.反復。這種修辭經常出現,多重復首句,幾乎哭嫁歌中的歌頭都會重復,既有連續反復也有隔離反復,其中為強調歌頭中稱謂對象,節奏感十足,起到了定調和定字數的作用。
6.同異。如《哭姐妹》中,“好姐妹,今天的日子攏了堆,沒見你們笑沒見你們鬧,沒見你們唱沒見你們跳”。“沒見你們”是“同”的成分,而“笑”、“鬧”、“唱”、“跳”是“異”的成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四.結語
哭嫁作為土家族一項文化習俗傳延至今,其中展現的各種情感及藝術魅力仍在熠熠生輝。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土家族女性,通過這一方式宣泄內心情感,展現個人價值的強烈表達愿望。同時土家族哭嫁歌在內容、風格特點上獨具特色,在語言修辭上用法多樣,具有研究價值,對其進行分析,有利于對土家哭嫁文化的整理和傳承,進一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促進鄂西南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宇.少數民族哭嫁調的文化蘊含[M].貴州:貴州藝術評鑒雜志社,2016,01.
[2]蔣蕓蕓.毛正天.試論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色—以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為例[J],文藝爭鳴,2011,01.
[3]劉洋.張海微.楊鎬寧等.中國非物質文化土家族哭嫁婚俗[J].設計,2015,13.
[4]譚秋婷.淺談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征[J].音樂時空,2014,02.
[5]張道葵.“哭嫁”“跳喪”的美學意蘊及其嬗變[J].三峽文化研究叢刊,2001,00.
[6]黃權生,吳衛華.連廂歌舞名稱考-對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稱的探討及思考.民族藝術研究[J].2009,01.
[7]覃亞敏.土家歌謠語言文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0.
[8]冉競華.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9]王欣.馬振宇.對土家族“哭嫁歌”音樂文化的思考[J].老區建設,2009,24.
基金項目:漢江師范學院2018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201810518020
(作者單位: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