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中
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也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能輕而易舉的對課堂氛圍、課堂教學質量等多個方面產生影響。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汗說過:“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從某種程度而言,提問能夠有效的體現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提什么問題、怎樣發問、提問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等一系列的內容,都是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所要考慮到的。因此,本文將以提問為重點,談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一)提高課堂教學的“雙向性”
課堂提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環節的“雙向性”。課堂提問是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的過程,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環節。所以,課堂提問可以將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課堂主體連接在一起,讓課堂變成“雙向性”的課堂,而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也會大大增強,學習效果也會有所提升。
(二)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課堂氣氛沉悶一般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學生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這一點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關系;第二,課堂完全由教師進行主導。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學生無法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中,只能單純的聽老師講課,然后做好筆記。這種課堂模式有著很強的紀律性,同時約束性也非常強,課堂氣氛比較壓抑。而進行課堂提問環節,可以讓學生“受邀”進入課堂學習中來,并且回答后會有教師的肯定和贊許,對于初中學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獲取認可和自信心的階段,因而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會很高,會急于表現和展示自己。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就會被帶動起來。
(三)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課堂提問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需要不斷的思考和探索,而思考則起源于疑惑和問題。初中學段的學生在知識儲備方面有較大的空缺,因而他們并不完全具備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對哪一部分的知識沒有掌握通透,實際的學習效果也無從得知,而教師通過主動提問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提問過程中,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較快的“暴露”出來,教師根據這些問題,再進行進一步的講解,最終迅速幫助學生攻克重點和難點。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所提的問題質量不高
第一個問題是教師提問的質量不高。李政道教授曾說:“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一個有質量的提問可以引導被提問者迅速進入思考狀態。而很多教師只做到了提問的“數量”,卻沒有過多的關注提問的“質量”。問題質量不高不僅不會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會起到反作用。一方面,沒有質量的提問內容呆板、形式單一,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這類問題的啟發性也比較弱;另一方面,只注重提問的數量,而不重視提問的質量,這樣會導致提問環節顯得多余冗雜,并且占用課堂時間。
(二)教師提問的過程缺乏邏輯性
第二個問題是教師提問的過程缺乏邏輯性。提問過程缺乏邏輯性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教師所提的問題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不匹配,也許提問的內容與課堂內容有所關聯,但問題難度較大會打擊學生主動發言的積極性,學生無法回答,最后只能由教師進行解答,這就違背了提問的真正目的。而問題難度較小,就無法促使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幫助;其二,教師設置的各個提問環節之間沒有建立聯系,這會導致課堂提問環節十分松散,且每個問題的內容也只能“浮于表面”,無法做到環環相扣,深入探索。
(三)提問時重點把握不當
第三個問題是教師提問時重點把握不當。提問環節通常都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和難點知識而進行的,因而就要求教師自身首先要把握住本節課堂的核心內容。但由于課前準備不夠充分,或者教學經驗不足,一些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么問題內容與課本的重難點產生偏離,要么問題的針對性不強。而此時,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問題的學生也會避開真正的重難點知識,這樣一來,課堂提問環節不僅沒有發揮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反而對學生理解和把握重難點知識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四)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四個問題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本質上已經固化。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將課堂變成“單向化”的教學,學生對課堂的影響力并不大,教師在課堂中占據著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會降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環節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過多的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根據自己設置好的方案促使學生“按部就班”的進行思考,從而導致整個提問過程流于形式,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充分運轉起來。更有甚者,教師沒有讓學生自行思考,也沒有進行逐步的引導,而是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直接跳過學生作答的步驟,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來給出正確答案。
(五)提問環節缺乏總結和補充
第五個問題是提問缺乏總結和補充。提問環節本身就是一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問題,最終得出結論的過程。而為了保證提問的有效性和啟發性,教師應當在學生作答完畢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修改和補充,然后再給出標準的答案,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培養出正確的思考方式。然而很多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一些教師在學生作答完畢后,直接給出標準答案,對于學生回答的是否正確、什么地方需要進行改進,以及對問題的總結和反思等方面,完全沒有理會,這樣一來,學生回答的步驟反而顯得“多此一舉”。
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
(一)巧設問題,引起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其意義有時遠大于解決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如何設置問題內容比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更加重要。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第一個技巧是巧設問題,引起思考。巧設問題的重點在于問題內容的質量,包括問題難度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是否匹配、提問的形式是否新穎、提問的內容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等。舉例來說,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需要讓學生總結出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有哪些特點,此時,如果直接問學生“你覺得作者筆下濟南的冬天有哪些特點?”這樣的提問方式絲毫沒有新意,也無法讓學生產生思考的興趣。如果換一種方式向學生提問:“我們學習了老舍筆下的冬天,那么同學們對比一下自己家鄉的冬天,然后說一說兩個冬天的不同點在哪里”,同樣是提問“濟南冬天的特點”,后者讓學生聯系實際,在家鄉的冬天和濟南的冬天之間形成對比,最終“拋磚引玉”,達到更好的提問效果。
(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
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是課堂提問的第二個技巧。引導性是提問環節的一個重要特點,提問之所以會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因為提問過程存在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循循誘導的方式,在適當的時機拋出問題,逐步讓學生進行探索,最終得出結論。因此,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注意問題之間的邏輯性,做好前后問題之間的銜接,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采用分層提問、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解答。
(三)抓住重點,合理設問
抓住重點、合理設問是課堂提問的第三個技巧。問題設置好以后,學生是否會主動思考、積極發言,這也是影響提問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要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所在,設置的問題也要緊緊圍繞課文的重點知識,要明白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找出重點、掌握重點,這樣才會真正達到提升課堂學習效果的作用。
(四)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是課堂提問的第四個技巧。徐越化先生表示:“提問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的方法”,換言之,教師與學生都是提問環節中必備的主體。在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引導者的作用,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催化劑”,而課堂教學的真正主體則是學生。問題為誰而設置?由誰來作答?答案都是學生。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教師都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要始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最后由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例如,在學習《塞翁失馬》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列舉出課文中的重點問題,讓學生談論解決,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即可。
(五)做好總結,深化內涵
做好總結,深化內涵是課堂提問中的第五個技巧。學生作答完畢后,教師要及時的進行補充和改正,然后再給出標準答案,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還可以進一步加強提問環節的效果。此外,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應該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一個概括性的總結,進一步點明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四.總結
一位美國教學法專家說過:“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問題的性質和提問的方法中看出來”,提問環節不僅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質量。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不僅僅要掌握提問的藝術,更要準確把握住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引導和幫助作用,以此來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的效果,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魯道夫?海德爾曼著.劉運閣譯.課堂形體語言的魅力[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5.
[2]李建新.芻議課堂提問的藝術[J].江西教育科研,2000,(5):40-42.
[3]魯志鯤.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評價方法[J].高等農業教育,2005,(8):69-72.
[4]課堂提問的時機控制方法[EB/OL].
[5]理查德?I?阿蘭茲著.叢立新譯.學會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71.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