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霞
“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于漪老師稱文言文為“滲進了民族睿智的中華民族的地質層”。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品行和藝術審美素養,并且有助于提高寫作水平。但是一提到文言文,不少學生都感到害怕,覺得它晦澀難懂。曾有一種說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盡管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但也側面說出了學生害怕學習文言文,更道出了教師教授文言文的艱辛和無奈。
一.面臨的問題
入職以來,一直教學的都是蘇教版的語文教材,里面沒有編排一篇文言文。老師沒教過,學生也沒學過。但去年下半年,語文全部改換成部編版的教材,里面共編排了16篇文言文,三年級2篇,四年級4篇,五年級6篇,六年級4篇。這樣的變化,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需要接受的時間。尤其是教的這屆六年級,從來沒有學過文言文,很多學生都是零基礎,拿到這樣的古文,他們內心是害怕和擔憂的。再者,初中的文言文篇幅比小學長,難度也大了,六年級只有4篇文言文,只學習這幾篇就要加大難度,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無疑是困難的。別說學生了,就是老師也是忐忑的。《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閱讀的教學要求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只字未提,但在第四學段中這樣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可見,初中對文言文教學有了一定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這一年的教學中消除他們對文言文的恐懼?如何提高他們的文言文的水平以適應初中的教學?這都是本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急需要解決的難題。
二.有效的銜接
(一)意識的轉變
有人會說,《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沒有要求,考試肯定也不會難的,那么教學時只要能應付考試就可以了。等到初中,語文老師自然會花時間去教的。這樣的想法我是不認同的。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就編排了文言文,說明文言文教學這塊很重要。作為語文老師,要有一個全局意識,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中小學教學也是一個體系的,不可以把小學和中學完全隔開。小學是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有提升的可能。文言文教學也是如此,夯實基礎,做好中小學的銜接。即便是六年級的文言文教學,即便只有一年的時間,老師也要根據學情開動腦筋教好文言文。
(二)興趣的激發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克說:“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的。”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感興趣,求知欲越強,越會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小學階段的文言文相較初中而言,篇目少、篇幅短、內容簡單,而且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精通,而是為了文言文的啟蒙,讓學生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所以,我們在文言文教學時,一定不能盲目為之,而應該根據各班學情,以有效的形式激發他們對文言文的興趣,讓他們想要自主去學習文言文。
1.預習式激趣
本人在教學《伯牙鼓琴》前,先讓學生去搜集有關俞伯牙和鍾子期的資料,讓他們初步去了解這兩人的關系,六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做好預習任務。上課伊始,伴著《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著高山流水的風景畫,讓學生靜靜地欣賞聆聽,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大家,他們也在最短的時間內輕松下來。接著,再讓學生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已經做好準備的學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分享了!大家對這篇文章已經產生興趣了,接下來的教學非常順暢。又如教學《兩小兒辯日》,可以讓學生預習時去搜集資料,為什么兩個小孩的觀點不一樣呢?用科學的知識去解答他們爭辯的問題。其實預習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在找尋答案的路上獲得特別的樂趣,何嘗不是一種激發學習熱情的方法呢?
2.表演式激趣
文言文中也有很多情節生動、富有表演性,小學生天生好動,表演欲強,讓他們在表演中感受文言文的樂趣,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成兩組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學習,在辯論中感受文章的妙處。之前看過一位老師教學蒲松齡的《狼》,他讓學生表演兩只狼和屠夫,大家都很踴躍。瞧,“假寐”的那只狼逼真得很,想要從屠夫后面進攻的狼正在打洞呢,勇敢的屠夫“以刀劈狼首”“自后斷其股”。這一段表演無疑是這堂課的高潮。在表演中,大家明白了“股”古今意思的不同,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趣味性。這是一節很精彩的課!
3.誦讀式激趣
古人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聽說讀寫,可謂是學好語文的四大法寶,而讀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學生要從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去培養語感。“讀”也是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之一,不管是小學還是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離不開“讀”,因為韻味是從讀中體會的,興趣是在讀中產生的,語感是從讀中積累的,學生的素養也將在讀中培養。
教學文言文時,本人認為要先從誦讀人手,讓學生讀準字音,準確斷句,能夠把誦讀的語氣、語調、節奏都把握好,并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把感情融入誦讀中。古代大學者朱熹也說過:“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要知道,文言文以前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現在看到的標點都是后人加進去的。有的地方即便沒有加標點,在朗讀時也要稍作停頓。對于初識文言文的學生來說,讀好也是有困難的,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范讀了。有的老師會認為六年級的學生了,不必在課上范讀了,其實不然,好的范讀不僅能讓學生有效地斷句、把握讀音,而且可以感染學生,讓他們也能很好地朗讀。在指導學生朗讀《伯牙鼓琴》時,本人抓住文中的語氣詞“兮”和“哉”,告訴學生它們就相當于現在的“啊”,在這樣的詞后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同學們也跟著一起學著古文讀起來,一個個搖頭晃腦,著實有古人的風范呢!《兩小兒辯日》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反復去讀兩個小孩的語言,在“辯”中體會兩小兒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
《狼》這篇文言文,最精彩的莫過于屠夫和狼的對決了。表演讓大家感受到了內容的有趣和角色的特點,如何將這些內容內化呢?讀便是最好不過的方法了。把狼的狡詐和屠夫的果敢融入到朗讀中,在讀中去體會,更能達到效果!
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讀好文言文都是至關重要的。收入教材的文言作品,都是文質兼美的,值得大家誦讀積累的,那么讀便也是銜接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紐帶,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忽視。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一次次的引導和激勵,在互動中感受文言文的趣味性,我想懼怕文言文的情緒也會蕩然無存的!那么文言文學習之門便在每個學生的心里打開了!
(三)拓展的有度
我們在教學文言文時,要將文中的字詞落實到位,學生要能結合注釋翻譯句子的意思,了解課文的內容。一些字詞也可以稍作滲入,如《學羿》中“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的“之”,都是代詞,前指代鴻鵠,后指代專心致志的人。“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中的“之”是助詞,“的”的意思。“之”在古文中經常會用作代詞和助詞,這里我們就可以拓展幾個“之”用作代詞或者助詞的句子,引導學生去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又如《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的“以”和“去”和我們現在的意思是有區別的,那么在教學時就要特別強調,以期讓學生能記下來。“以”在古文中還有“因為”的意思,這里也可以補充兩句,注重學生的積累。
每一篇文言文學完,還可以拓展一篇難度差不多的文言文,試著讓學生自己去讀。如《學羿》教授完,可以出示《勸學》第一段。學生自己去讀,可以小組交流,然后大家來分享自己的學習。如果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做到舉一反三,讓學生意識到所學內容的有效性,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的文言積累,還能促進學生文言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小學階段就是河之上游,上游清則下游暢,即便初中文言文篇幅長,涉及文言知識多,如果小學文言文學得不錯,那么初中學習文言文就會暢通很多的!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學習文言文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應該認真學好這樣的精髓。而我們老師更要好好引導學生,上好每一篇文言文。讓學生慢慢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進而自主去學習文言文。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六年級下冊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壽海.淺談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小學教育,2017(5).
[3]王方蕊.讓讀成為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J].語文天地,2018(4).
[4]林軍.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教學初探[J].當代教研論叢,2017(6).
[5]王慧慧.中小學文言文教學比較——淺談中小學文言文銜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金家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