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能對國家、地方及學校三級的教學課程進行整合,以此滿足更多學生共性及個性同步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也是課程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宗旨和理念。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能對以往教學模式進行優化,使其擺脫標準式、一刀切的培養模式,利用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不同潛質進行開發,讓更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得到滿足。作為一類人才培養方法的創新,對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對課程資源的安排及使用進行優化,利用優化知識、思想及經驗等多方面的資源配置方法,對各項資源的利用率進行充分提升。
一.優化配置課程資源的意義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數據化的時代,因此現代的語文教育也應當受此影響,強化本身的開放性特征[1]。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學便應對校園家庭等方面學習資源進行充分開發及配置,并利用持續性的優化手段,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提供條件。例如語文學科可融合進語言和文學這一領域,學校便可以此完成文化走廊、文本閱覽室等區域的設置,此時學生將擺脫以往使用單一教材或教輔資料學習的困境,改為利用綜合性的場館資源完成學習。這一模式能實現學生文學視角的拓展,實現其實踐探究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對已知的生活背景及知識了解后,以批評質疑、多維發散逐步實現學生優秀思維及品質的形成。此外,這一模式更能讓學生結合課內和課外,在課堂中學習,在課堂外鞏固學習,強化其成功體驗,以學生對領域資源的學習,為學生開展生命化、生活化教育。最后,學生也可自主選擇參與社會實踐、校內文學社團等活動,以此實現對語文技能及知識的綜合應用,解決學習問題并開展閱讀創作,讓其在探究式的學習中,對個人操作能力、自主設計等能力進行提升,促使其語文素養得到充分發展。
二.優化配置語文課程資源的前提
首先,校本文化是語文教學應重視的一點,各學校可利用對學校課程的開發,實現對課程的整合及優化,最終將素質教育全面落實[2]。在語文教學中,其中的校本化特征表示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參考學校真實的具體條件和特征,并對學校特長及優勢進行充分發揮。例如在經濟發達地區中,各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均相對更強,學校便應做好對這一優勢的應用發揮,使其在語文教學、課程資源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而在農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各學校雖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限,但擁有多樣的自然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甚至存在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等等,此時學校便可對該類資源進行靈活應用。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人本思想被體現的淋漓盡致。首先,它要求課程開發對語文科目的特征進行結合,并對學生、教師的主體地位進行強調,由學校參考自身條件給出自主決策,由校內教師參與語文課程的設計及開發,對學生的學習期待、學習欲望進行關注,也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或情感意志等不同因素。
三.優化配置語文課程資源的方法
(一)對互聯網資源進行靈活運用
在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教育事業獲得了更多支持,不同網絡渠道均能為教師提供各式各樣的信息資源[3]。以網絡閱讀為學習途徑,能讓學生擁有更為充實豐富的學習材料,以此避免閱讀資源、閱讀方式的單一性,利用豐富資源,避免學生在寫作中再次出現內容單一、立意雷同等問題,將其語言表述的能力進行提高,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語文教學的質量進一步提高。而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組織者,要利用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學生語文素養進行提升,便要求教師首先進行大語文觀的樹立,引導學生合理利用不同的多媒體資源,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以此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逐步改善以往語文教學的單一特征。
在具體操作上,首先互聯網資源可分為多種多類,但主要包含文本、圖片及視頻三類,其中后兩者的直觀性更強,但前者也不可缺少,所以三者間一般以結合模式出現。其次,網絡資源存在著碎片化的顯著特征,單一的碎片化學習無法協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為此在線上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上,教師要重視對碎片化信息的融合,使其由碎片構成一知識點、一體系及整體的語文學習框架。最后,小學教育中的主體是廣大兒童,在分析兒童的認知特征、年齡特征后發現,對線上資源的利用應保障各式資源的生動性及趣味性,避免將傳統課堂直接信息化,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充分利用線上資源,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坐井觀天》教學中,本節考察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并能通過青蛙坐井觀天的故事體會到人不能一葉障目的道理。為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筆者在本節教學中并未應用常規模式,而是在課前鼓勵學生預習,在課中為學生播放同名動畫片,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后回答筆者的有關問題。這一授課方式得到了學生的喜愛,他們津津有味的觀看動畫片,并在觀看后針對生字詞、故事總結進行了熱烈討論。在他們借助直觀線上資源、合作學習法深入討論的同時,個人的語言表達、問題分析及語言總結等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有學生能通過對動畫片的觀看,直接得出青蛙目光短淺的道理,有學生則得出要從多個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無論是學生的何種學習成果,均體現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對教學課程資源持續性優化
在語文教學中,要對校本課程進行優化配置,教師及學校要首先遵循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對學生語文應用、語文探究等能力進行培養,以此讓語文課程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將學生語文素養進行全面提升。因此在語文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設計上,教師應將重點放于語文學習、知識運用拓展上,重視學生的跨學科學習以及知識實踐,利用整合及滲透,實現學生語文視野的開闊,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性提高。此外,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更能將課內外資源的關系進行良好處理,讓語文課程資源實現拓展,讓校外活動資源具備的教育功能也能實現充分發揮,以此持續性對課程資源進行提升整合和優化。
例如在《憫農》教學中,《憫農》兩首同樣是描寫勞動者的辛苦,風格簡樸厚重,為此筆者為學生對比展示了憫農其一和憫農其二,鼓勵學生在詩文閱讀中找出生字,分析兩詩的描寫情境和表達思想。在憫農一中,描寫了農民辛苦勞動但無所獲的場景,憫農二中描寫了農民辛苦種田的情境并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群眾的同情。在學生對比分析兩詩的內容后,筆者也鼓勵學生談論個人最喜歡的一篇,學生認為其一以“四海之大”描寫了農民的辛苦,其二以“農田之小”描寫了農民的辛苦,兩首詩文各有特色,一篇重大局,一篇重細節。在學生對上述教學資源分析探討的同時,他們也鍛煉了個人的總結分析等能力,實現了語文素養的發展。
(三)重視對課外資源的合理使用
課外資源是學生學習、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資源,現有的課外資源主要有課外書籍、報刊等等,學生對課外讀物的大量閱讀,能使其在閱讀活動中吸收更多文學養分,在增長見聞的同時,逐步幫助學生完成人生觀的樹立,了解該如何看待和分析不同的人事物。課外資源的靈活性,使得語文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可選多種學科、時期或內容的資源。以歷史為例,文學和歷史間呈現一種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關系,以歷史資料、歷史文學作品等內容充當課程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容,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某一時代背景下的人文文化,也使其掌握社會形態對文學發展產生的影響,讓學生在后續作品閱讀中,能結合特定使其社會狀況對人物行動和思想進行體會和解析,避免因生活時代的不同而無法深入體會文本中心思想。
此外在分析語文教材后我們發現,小學語文教材內的內容豐富,涵蓋了歷史人文、地理科學等多方面內容,這表現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于利用多樣文本豐富學生見聞,為此教師在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中,也要重視不同領域內容的合理引入,以此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成長提供環境。例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中,鄧小平是對新中國有著很大貢獻的偉人,但很多小學生對他并不了解,因此無法理解為什么鄧小平爺爺植樹會十分引人注目。為讓學生了解這一偉人,筆者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進行資料搜集,要求其在班級互相分享個人搜集的資料。班級學生在資料搜集后,有學生帶來了描述改革開放有關的圖片,有學生為大家講解了“春天的故事”,通過這些課外資源的使用,學生加深了對鄧小平爺爺的了解,同時也在對課外資料的搜集使用中,實現了語文素養的培養提升。
結束語:結合以上,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學生接觸語文世界的第一步,是學生認識文學、培養語文素養的開端。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下,以往的課程資源相對單一,無法滿足信息爆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全面滿足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教育要求。為此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不僅能實現語文教育的進步發展,也能利用優質教學環境的營造,為學生帶來語文素養提升的充分機會,實現個人能力的全方位發展。在新時代下要保障課程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教師要能順應時代發展,對線上互聯網資源進行靈活利用,對多樣課外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并保障優化工作能滿足師生需求,符合學校條件,以持續性的課程資源優化配置,讓學生完成語文素養的培養提升。
參考文獻
[1]吳際平.語文素養培養視閾下的語文課程資源優化論[J].文學教育,2018,000(020):P.120-121.
[2]雷剛.立足課程資源提升語文素養r——淺談農村小學生語文素質培養與提升[J].新一代(下半月),2017,000(003):125.
[3]蘇蘭芳.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000(012):62.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關于語文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研究》GS[2019]GHB048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