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軍
【摘? ?要】? 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引導他們進行情緒調控十分重要,這樣,才能促進他們形成陽光心理。通過“引導自我激勵,學會欣賞自己;引導注意轉移,學會放松自己;引導理智控制,學會愉悅自己”的策略,能夠收到很好的情緒調控效果。
【關鍵詞】? 調控策略;積極心理;情緒管理
產生不良情緒的主要原因在于個體的期望和現實之間表現出較大的差距,如果這一差距對個體形成了顯著的精神打擊,就有可能使其失去理智,不能管控自我,產生各種復雜的消極情緒,如煩惱、痛苦等。健康而積極的情緒有助于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但是消極情緒的積累會給個體造成顯著的傷害。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當前的情緒處于不完善的發展狀態,對情緒普遍不具備調節和管控能力,此時需要教師和家長的介入,教給他們正確的控制以及調節方法。
一、引導自我激勵,學會欣賞自己
自我暗示就是結合主動行為,或者通過言語、手勢等方式,向自我發出相應的積極信息,使具體的行為可以遵循所示意的對象。如在考試前,很多學生常常會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而且深受其困擾,再加上這一時段的狀態高度緊張,很難提高學習效果。此時,應當為其樹立“我會成功”的堅定信念,才能使其充滿激情,才能積極主動勇往直前,展開高質量的學習,還要盡可能避免之前對失敗情緒的回味和體驗。在面對挫折時,學生應當能夠體會到,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夠看到多姿的彩虹,還要經常使用積極且具有鼓勵的話語,這樣才能變得更樂觀。在自我激勵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種名言警句,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應當記住:對于弱者而言,挫折是無底深淵,但是對于強者來說,卻是無價之寶。
自我激勵體現的是精神層面的鼓勵和振作,能夠有效脫離不良情緒的困擾,以此收獲顯著的效果。此外,還要學會欣賞自我,能夠對自己做出客觀適度的評價,不能過分貶低自己。在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時,應當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才能悅納自我,才有助于走出自卑的沼澤。
二、引導注意轉移,學會放松自己
在面對才能、名譽以及境遇等都比自己優秀的人時,有些學生就會呈現出嫉妒甚至仇恨等不良心理,此時可以對注意力進行轉移,更多地聚焦于自身能力方面,也要多想一想別人帶給自己的幫助。在遭遇挫折時,應當將此時的注意力從挫折體驗中拉出,轉向一部分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方面,或者集中于對問題的解決上,或者集中于對個體能力的開發方面,切不可將大量的時光浪費在呻吟、痛苦、徘徊的情緒中。如果此時感到焦慮和壓抑,也要學會積極有效的放松方法,例如,選擇一個舒服的坐姿,或者想象一段輕松愉快的體驗等,同時還要用輕柔的語氣默念“我的腳放松了,我的身體放松了……”。這樣重復多次之后,才有助于緩解焦慮,有效放松身心。
幽默是生活中非常有效的調味劑,不僅能夠為人們帶來笑聲,也有益于緩解矛盾,縮短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對于情緒調控方面也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據說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情緒非常暴躁的人,一天,蘇格拉底和學生在探討學術問題時,不知妻子因何原因向其潑出一桶涼水,此時的蘇格拉底全身濕透,這一場景非常尷尬,但是蘇格拉底卻笑了笑,幽默地說:“打雷之后必然是要下雨的!”這句話不僅成功地緩解了此時的尷尬氣氛,暴怒的妻子也展開笑顏。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學生:生活中恰當的幽默不僅能夠緩解氣氛,也有助于改善自我情緒。
三、引導理智控制,學會愉悅自己
所謂理智控制情緒,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喜怒無常的狀態,做到喜怒“有度”,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應當是理智的,作為教師以及家長,當發現學生陷入不良情緒時,應教會他們如何找到正確的調控理智的閥門,進而能夠實現對不良情緒的合理管控,才有助于提高愉悅度。
1.自我暗示法。就是充分利用語言的暗示作用,例如在發怒時,可以通過語言的方式暗示自己不要發怒,一旦發怒很有可能會致使當前的狀況更加惡劣;在與人發生沖突時,也要想到“沖動是魔鬼”;如果是陷入憂愁時,要及時提醒自己面對現實。自我暗示法,需要立足于積極的視角暗示自己。
2.心理換位法。也就是說以對方的視角展開思考,和他人互換角色和位置。在換位之后,自己在置于對方的角色時,就能夠體會到對方此時的情緒和思維,就能夠有效避免不良情緒的發生,這一點更適合于同學之間或者學生和家長之間。
3.意識調節法。意識能夠有效調節情緒,特別是情緒的發生以及發生的強度,所以,要努力以意識有效控制情緒的變化,可以增加“我應……我能……”等積極的話語調控自己的情緒,往往能夠收獲非常顯著的效果。
總之,對于小學生來說,還處于發展自我意識的關鍵階段,而且自我感知能力也剛剛起步,所以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告訴學生,怎樣才能選擇有效的方法和正確的手段,實現對不良情緒的控制以及調節降低由此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既能夠學會管理情緒的方法,也具備調節情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憑,童謙益.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內化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9 (01).
[2]呂紀增.如何調控現代科學技術對人心理的消極影響[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