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我走上三尺講臺已近20年,每學期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本身我來自農村,熟悉農村的生活,鄉音鄉情已深深融入我的靈魂。陶先生的教育學說,鄉土氣息濃厚,所以讀起來很有親近感,常常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鳴。近期再次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了《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感慨頗多,特別是對中職專業教學有諸多啟迪。
一、以求真姿態教書,教學生做“真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讀起來,依然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依舊能感受到老先生無窮的睿智和超前的教育思想,依然對我們當前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無比強大的指導意義,令人無比懷念和永久感懷陶行知教育思想。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首先以求真姿態教書,教學生做“真人”,我們要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類的人。在教師生涯中,某一屆學生只是其人生中的匆匆過客,然而教師的思想引領會影響學生的一輩子。我們要學習行知先生的赤子情懷,追求求真境界,向陶行知先生學做一個真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以自己不斷的追求和實踐,無限接近陶行知先生的這種無我境界,追尋到教育的幸福之路。萬物生長,必然有其規律,教育學生也離不開這個鐵律。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秉行崇真尚能的指導思想,學到真才實技才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學生學會求真,讓求真成為學生一生的座右銘,成為學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追尋真善美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
二、以生活情境教學,教學生求真知
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所謂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作為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課教學,怎么做到生活即教育呢?這個世界上最怕有心人,任何事情只要肯動腦筋,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一個計算機專業課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只知道抱著個書本“死教書”,那真的是作為一個教師的悲哀。一次在計算機網絡搭建與維護學科的上機指導中,指導學生遠程登錄,有個學生看見我比較熟練地輸入配置命令,感到很吃驚:老師你怎么這么熟練啊!我微微一笑說,你聽說過銅錢“滴孔穿油”的故事嗎?那只不過熟練罷了!老師之所以會這么熟練地輸這些配置,也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學習積累,才能達到這個效果,你經過刻苦學習,也能達到甚至超過老師的水平,學生聽了很受啟發和鼓舞,后續階段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在專業課教學中,只有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真知。比如,在講解計算機網絡配置的課程中,有個章節是交換機配置,我專門拿了個tplink,這個路由器基本上每個學生家里都有,所以我先把配置tplink的方法演示給學生看,我也在專業課教學中,很好契合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指導思想。
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課教學雖然專業性很強,但并不意味著總是標注“高冷”的標簽,多把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引入我們的專業課課堂,講好生活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大國工匠精神,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即教育,教師和學生在廣泛接觸生活的過程中,必將獲得新的認識、新的感悟、新的體驗。因為教師和學生一起構建“教育即生活”的生態課堂,老師和學生一起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共同關注社會生活,從而獲得新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三、以“做”“學”方式訓練,教學生獲真能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這些要求對中職計算機專業課教學很實用。不管你擔任哪門課的教學,都不應該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應同時指向學生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和提升。德國著名教育哲學家雅斯貝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知識的堆積。”陶行知強調要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例如,在計算機C語言教學中選擇法排序的講解,就利用演示撲克牌的排序來講解選擇排序方法的精髓。對于選擇排序,首先給定一個紙牌系列,假定首紙牌為最大,此時就要利用3個變量表示紙牌的下標,一個存放當前紙牌,一個表示找到的最大紙牌的下標,一個用于存放每次循環中最大紙牌的下標,找到最大的下標后賦給每次那個最大的下標。找到之后判斷所假設的當前值是否為此次循環的最大值,如果不是,就交換最大與當前的值,從而將數組以一定順序排放,最后寫一個循環將結果輸出。在這個探究學習過程中,表面上是師生在給撲克牌在排序,實質是在做中學,學中做,掌握C語言選擇排序的精髓,做學教合一,掌握了方法,升華了對C語言冒泡排序的認知。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是我永遠追尋的榜樣,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敢于創新精神切實轉變了我們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潛力,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引領學生求知求真,不斷開創學生的大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