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 要】?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一直都強調了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全員運動會作為一種新的運動形式,里面包含了諸多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因素。因此,體育教育工作者在組織全員運動會訓練和比賽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的教育因素,通過“創設情境,正確歸因,討論感悟”等多種措施,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抗挫力、團結力、自控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全員運動會;意志力;抗挫力;團結力;自管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要求,這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理念而提出的體育課程新目標,也是對以往體育教學中提出的對學生進行“意志、紀律、服從、團結、友愛”等行為教育內容的“打包”。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的提出,體現了學校體育人主動承擔教育重任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全員運動會”顧名思義是要求全員都要參與的一種新型體育運動會。它是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的“10+1學校體育促進工程”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程?!叭珕T運動會”是對傳統的中小學生運動會的“極少數人在跑,大多數人曬太陽”“學校運動會與學生的品行養成教育脫節”等弊病而進行的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根本性體育改革。
“全員運動會”作為一種全新的運動會形式,它里面的很多活動都有強烈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教育因素,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挖掘全員運動會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教育因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其成為體魄強健,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呢?
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利用全員運動會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意志指的是人們能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并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它是人在困難情境下能繼續堅持和努力的動力。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全員運動會里各個比賽項目都是具有一定難度、一定挑戰性的,都需要在運動會前的教學與練習中克服各種困難。在鍛煉的過程中,學生會面臨肌肉酸痛,比賽后疲勞,比賽中出現小傷病的困擾。同時在練習運動會里各種項目時學生大多在室外進行運動,學生們需要克服各種自然因素的困難如:酷暑、嚴寒、大風等。學生克服種種困難的行為及背后的思想動力就是學生們意志品質的形成。那在學生面臨各種困難時,教師該如何幫助學生去克服呢?
一、創設有利于形成意志品質的環境
1.端正集體士氣。教師要端正學生集體的學習態度,堅決制止學生中的消極言論,如“都累死了,還練什么呀!”“頂著太陽曬死了,我不想練了!”等等。一旦出現這種苗頭,立即對全班進行教育,并找個別散布消極言論的學生交流,把這當做培養他們意志力的良好契機。
2.樹立榜樣示范。教師要細心發現并暗暗地培養榜樣,并在恰當的時機向大家介紹這些榜樣的事跡,或者請榜樣談談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自己也要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3.設置恰當標準。意志是在克服困難中磨煉出來的,但如果這種困難的難度系數超過了學生能克服的范圍,是注定無法克服的,那樣的意志鍛煉就是無效的。所以教師在組織時一定要能將困難控制在可克服的范圍內。
二、抓住時機,及時教育
利用全員運動會中出現的這些困難,進行意志培養的最好的教育契機會轉瞬即逝,如果體育教師總錯過這些教育機會,那學生的意志培養從何談起呢?因此,教師要有這樣教育敏感性,能及時抓住恰當的意志教育契機,然后通過向學生闡明正確的道理,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利用集體的氛圍、榜樣的示范等教育措施,對學生進行教育。
三、利用意志信念,產生教育推力
學生在參與全員運動會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很多時候意志最終體現在決定性的一瞬間,到底是克服還是放棄。它的表現形式往往就是一句心理暗示,不同的心理暗示會使學生的意志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平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面的心理暗示,樹立自己能接受的積極教育信念,如:“我憑什么要被同桌取笑?” “克服下來老師說有巧克力,為了巧克力,拼吧!”
在面對考驗、困難時,學生積極運用這些能激勵自己積極向上的、打動自己的這些意志信念 ,就能最大效度地影響自己良好的意志行為,培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質。
總之,從上面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全員運動會對學生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身體素質的提高,全員運動會中所有的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教育性和正能量的引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所有參與全員運動會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開展全員運動會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全員運動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促進的教育點,從細節抓起,做一個有心人,以全員運動會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對抗挫折、團結合作、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形成“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良好風貌,逐步培養學生成為體質強健、精神文明的國家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喬柱.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