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席賓 陳新進
【摘要】國家公祭日活動是由符號建構的教育信息載體,借助儀式化的定期紀念來重塑集體記憶,讓人們在想象與感性思維中體會國家的價值觀念。它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形式上可以對受眾進行價值觀教化,蘊藏著豐富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國家公祭日活動的內容實質上與愛國主義基本要求有著內在的契合性,對新時代的青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在新時代彰顯了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關鍵詞】國家公祭日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分析
國家公祭日活動是一種凝聚人心的活動,它可以對受教育者進行價值觀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具有構建集體記憶、喚醒認同意識、凝聚公共信仰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因此在內容上蘊藏著豐富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著重指出,要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蚣o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這為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視角來看,國家公祭日活動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國家公祭日的內涵
國家公祭日是指國家為紀念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法定紀念日。它能夠連接歷史、現實和未來,通過儀式活動的展演,喚醒人們的歷史意識,構建民眾集體記憶,以史為鑒,引發民眾思考,增強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凝聚民族力量。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它以立法的形式把紀念活動上升到國家政治層面,目的是悼念死難同胞,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開創未來。此外,這一紀念活動是由符號建構的教育信息載體,借助儀式化的定期紀念來重塑集體記憶,讓人們在想象與感性思維中體會國家的價值觀念,是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徑。
不難發現,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可以找到國家公祭的源頭所在?!肮馈边@種用法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有“公家之祭”或者是“朝廷宗廟祭祀”之說,屬于國家層面的公祭,目的在于祈求國泰民安,強化國家意識,塑造集體價值觀?!肮馈边€有一種形式是“家族公祭”,出現于宋朝,是家族中集體祭祖的行為,旨在提醒活著的人要感念死者的價值并三省吾身,秉承死者的遺志,凝聚力量。由此可見,這種公共儀式自古就有,不僅停留在國家層面,而且在民間也有公祭儀式,這種祭祀主要起源于人們對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帶有神秘主義色彩。所以,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國家層面的公祭還是家族公祭,在古時,公祭活動是一種倫理認同的文化現象。兩者在形式上都具有傳承精神文化、塑造共同價值、教化民眾的功能。
到了近代,“公祭”一詞在公共話語中出現及應用的極為廣泛,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些參戰國家為了祭奠在戰爭中死難的國民,紛紛設立了國家級的哀悼日,例如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的衛國戰爭紀念館等,以建立紀念館的方式讓民眾銘記歷史,喚醒民族情感。因此,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順應了時代和世界的潮流,提醒人們勿忘歷史,引發民眾思考,產生共情心理,呈現民族信仰,將國家的意志同公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營造出愛國主義感染場域,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國家公祭日活動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契合性分析
國家公祭日活動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培養民族憂患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體現了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主要體現在人們對祖國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因此,國家公祭日活動在內容實質上與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有著內在的契合性。
(一)愛自己的骨肉同胞
在新時代環境下,愛自己的骨肉同胞,顧名思義就是愛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遇難者同胞以及革命烈士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力量的代表,這些英雄人物在無形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些為民族未來和國家大義犧牲的人是我們的同胞,當面對外來威脅時,他們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彰顯了天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對遇難者同胞的感情同樣也是檢驗對祖國是否忠誠的試金石。
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是指熱愛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包括革命烈士、遇難者同胞、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等,在國家公祭日儀式活動中,展現出來的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忻口戰役中為國捐軀的郝夢齡將軍、南京保衛戰中的易安華、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和幸存者等,他們用自己的血肉和英雄形象鍛造了民族脊梁?!皥F體的生存,個人的命運以及團體所獲致的道德水準,均有賴于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對義務負責而忠實的踐履?!弊鳛樽鎳囊粏T,承載著維護祖國的獨立和尊嚴的愛國主義職責、使命和任務,把個人的價值觀統一到社會價值中,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這是一個民族靈魂不滅和走向復興的強大助推力。
因此,公祭日的設立,能夠把對自己的骨肉同胞之情融入于對死難者的紀念之中。置身于歷史情境中,體會革命烈士的無私奉獻、不畏犧牲精神,懷著對英雄及幸存者的敬畏之心,將其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擔負起愛國的責任和使命,增進愛國情感。
(二)愛自己的國家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句話道出了國家和個人的依存關系。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發展緊密相連,從歷史的縮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烈士們和遇難者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領土完整而不惜犧牲生命,才有了如今每個小家的幸福安康。沒有國就沒有家,國家是家庭和個人享有和諧穩定環境的堅實后盾,有了國家做后盾,小家才能安然無恙。所以,對于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人生當中必須系好的一?!翱圩印?。
每個歷史時期都會涌現出許多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民族英雄。國家公祭日活動中為我們重現了很多以家國天下為先、民族利益為重的英雄形象,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展現的艱苦奮斗精神、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等,都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因此,從國家公祭日活動中可以全面了解中國的百年屈辱史、艱苦抗爭史。要正確看待國家的歷史過往,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相聯,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貢獻力量,這也是愛國的表現。
(三)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愛國就必然愛社會主義,江澤民指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這句話表明了愛國與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此外,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也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捍衛國家民族利益的黨,是愛國愛同胞的黨。
在國家公祭日活動中,通過深入地了解歷史,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繁榮富強,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不懈努力。公祭日活動能讓我們時刻不忘今日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更加堅定了我們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今天我們講愛國主義,這個道理要經常講、反復講?!边@句話意味著愛國就是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國家公祭日活動通過記憶重塑、情感共鳴、價值觀念的鍛造,體現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
三、國家公祭日活動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分析
國家公祭日活動作為一種儀式禮儀活動,具有非凡的敘事能力、獨特的凝聚功能和鮮明的教化價值。國家公祭日活動是文化命脈和信仰的依托,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新時代的青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在新時代彰顯出了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一)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強化國家認同
國家公祭日儀式活動作為“集體”的象征性符號,具有極強的外在表現力,它是精神的象征、信仰的依托,在增強社會意識、維護社會團結、凝聚公共信仰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公祭日作為公共儀式,可以強化公眾共同的價值體系,將抽象的政治信仰中所包含的愛國精神、價值理念通過形象化、具體化的儀式進行傳達。在儀式營造的情境中,人們圍繞著群體共同的象征符號聚集到一起,置身于一種面對面的直接聯系,這些時刻能激發群體成員的愛國熱情,而此時的記憶則促成了社會凝聚力的產生,從而催生出一種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
國家公祭日儀式活動利用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形式,對歷史進行儀式化地展演。首先,在儀式現場,通過回溯中國歷史,塑造參與者的集體記憶,將人們置身與歷史的場景中去感受觸摸這些象征性符號,如奏唱國歌、向死難者默哀敬獻花圈、宣讀《和平宣言》、撞響和平大鐘、觀看遇難同胞標志碑、瞻仰遇難者同胞名單墻以及“古城的災難”雕塑群、觀看文物以及影視資料。其次,通過線上云端公祭,親身參與“點燭”“獻花”“敲鐘”等儀式行為,讓每個參與者在極具感染力的場域中受到周圍情緒的影響,在價值觀的傳導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在潛移默化中將主導精神和價值觀念入腦入心,對人們集體記憶的重塑與國家認同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葉欣認為,國家認同是社會記憶與國家公祭的根本歸依,通過制造社會共識、祭奠儀式展演、輻射話語力量,社會記憶可以有力地凝聚國家認同。羅樹杰和徐杰舜強調:“公祭在法治的規范下進行,既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能夠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貢獻出應有的力量?!币虼?,國家公祭日活動是以象征符號的形式深化人們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與理解,凝聚民族力量,強化國家認同。
(二)有助于深化愛國認知,規范愛國行為
國家公祭日活動運用各種行為符號如“紫金草和平云講堂”“云游紀念館”“希望·花語”儀式化教育活動、“留言月歷”“抗戰日歷”等網絡平臺活動,以及“行前一課”優秀教案征集評選、紀念館志愿服務、做和平使者等活動,可以讓青年大學生通過線上一系列的文化產品多途徑去了解歷史背后的故事,使其認知理解該行為符號所表達的內容,進而受到影響并將其外化為日常行為。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公祭日以符號的形式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國家公祭日活動是一種集體化行為,背后蘊含著深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首先,通過線上觀看“抗戰日歷”,感受革命先烈們的堅貞和勇敢,讓新時代的年輕人在故事中感悟今日幸福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學習先輩們的不屈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其次,通過線下積極參與“行前一課”活動,將自身融入到公祭活動中,讓人們更加了解歷史,更好地認識到自身擔當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告訴更多人,把和平的理念傳向世界各地。最后,在紀念館志愿活動中,積極爭當志愿者,用聲音傳播歷史,發揮專業優勢幫助幸存者老人??傊?,通過各種形式的參與,進行自我意識的重新整合,體驗儀式的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自覺形成集體愛國認知,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因此,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活動的熏陶都能向學生傳遞信仰、精神、價值觀念,并將自身內化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付諸實踐,融入到日常行為當中,并成為指導自身行為的基本準則。
(三)有助于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鞏固政治信仰
國家公祭日儀式活動是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其價值目標是鞏固公共信仰,換言之,信仰可以通過公祭日儀式表現出來?!皟x式是為維護信仰的生命力服務的,而且它僅僅為此服務,儀式必須保證信仰不能從記憶中抹去,必須使集體意識最本質的要素得到復蘇?!比缒暇┐笸罋⑺离y者國家公祭日活動中舉行的“升國旗和下半旗儀式”“燭光祭活動”“熄燈儀式”等,通過操演規范的儀式行為,可以傳遞政治價值,強化人們的政治信仰。儀式結束后,人們的價值理念會得到重新塑造,經過儀式的精神洗禮,個體對愛國的認知得到強化,并使內化的信仰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國家公祭日活動包含著基本的價值認同和社會共識的理念,在儀式內部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傳染性,活動中呈現的所有符號特征都能激發人們產生愛國情懷,鞏固信仰之基。例如,通過小號吹響《南京記憶》,聲情并茂,引人無限遐想;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通過規范的儀式行為操演,讓人產生肅穆感和敬畏之情;用富有穿透力的聲音唱響《松花江上》,讓音樂與民眾產生情感共鳴,讓信仰在愛國情感的渲染下得到鞏固。因此,國家公祭日活動通過儀式活動的外在表現,使個體的情感、信仰與價值觀念得到深入地融合,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量,重塑了集體記憶,強化了國家認同,為塑造共同的價值觀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結語
國家公祭日活動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蘊含了深邃的價值期許和教育功能。其儀式活動能夠傳播價值觀念、增強民族凝聚力、喚醒國家認同意識,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國家公祭日活動以紀念儀式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有助于強化政治認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將愛國主義教育落細落小落實。此外,國家公祭日活動在本質上體現了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新時代彰顯出了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06).
[2]張載.張載集·橫渠經學理窟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5:261.
[3]普施蘭格爾.人的條件[M].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4.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0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9.
[6]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0/c_1117631083.htm,2015-12-30.
[7]張智,馬琳.儀式禮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9(04):118-122.
[8]馬振清,蔣雪蓮.紀念儀式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呈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2):18-22.
[9]葉欣.國家公祭:社會記憶與國家認同[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
[10]羅樹杰,徐杰瞬.公祭:人類學的解讀[J].河南社會科學,2009(2).
[11][法]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98.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