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胡權
為實現教育資源合理、優化配置,長期以來,我國在農村學校的規劃布局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大部分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軟硬件等得到更新和改進。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更關注大規模、大班額的學校和中心校等,而忽略冷落了那些人數較少的教學點,尤其是“一師一校”教學點。這些學校通常存在教學設施簡陋、設備陳舊不齊、學生生源不足、教師年齡老化且學歷偏低、教學質量低下等問題,加之受到社會輿論和“撤并”政策的沖擊,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何為“一師一校”?
“一師一校”是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一種主要的辦學形式,是最小、最薄弱的教學單位。國外通常把處于偏遠地區,人數少、規模小,條件比較艱辛的農村小學稱為“小規模學校”。在我國,則通常把規模小的學校稱為“教學點”,規模最小的稱為“一師一校”或“一人一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作為教學點中最小單位的“一師一校”,涌現出許多新的“代名詞”——“麻雀學校”“空心學校”“草根學校”等。這些詞語很直觀地折射出“一師一校”的生存狀態,即普遍不被看好,被歧視、被貶低。
“一師一校”是為適應我國復雜的人文地理特征而設置,且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辦學形式,普遍存在于偏遠農村地區,突出特點是有較強的靈活性、自主性和開放性。學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學任務等都由一位教師全權負責,教師可根據自身的能力結合學生的需求自由支配教育資源,適時調整教育教學進度及教學方法。當然,若教師思想不積極、觀念落后,也易產生多種不良影響。
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師一校”與其他教育單位的地位是平等的。但近年來,規模化辦學、效率優先等導向日益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思想,“一師一校”通常被視為一種“教育質量低下、沒有規模效益、遲早會被撤并”的辦學模式,不論是學校的建設還是教師、學生的發展,都沒有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一師一校”有何存在的必要?
現實的需要
我國各地區地理特征、人文歷史、經濟水平等差異較大,城鄉之間、村村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很大,辦好農村學校,特別是“一師一校”,有利于保障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適齡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方便他們就近入學,而且有利于傳承地方文化。
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持續十年的“撤點并校”“學校進城”,使得農村小規模學校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在邊遠農村、山區、牧區,仍然有許多學生人數很少的村小和教學點,支撐著無法進城上學的孩子們的教育。對于他們而言,“一師一校”的存在讓他們不用來回奔波,孩子、家長都方便,既能夠減輕家庭負擔,也可以保障孩子生命安全。一旦撤并,大部分孩子不得不去離家較遠的中心小學或完小上學,這會派生各種新問題,如安全隱患加大、家長負擔過重、學生輟學率升髙等。
理想的價值
與大規模學校相比,“一師一校”等小規模學校有自身的優勢和存在價值。“一師一校”最大的特點是班級人數少、規模小,師生交往密切,能促進教師更充分、更全面地認識學生,根據學生的差異開展分組教學、復式教學,實施個性化教育。同時,小規模班級也更有利于師生感情和學生性格的培養。另外,小規模學校還有利于人性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出勤率、有利于構建和諧教育環境、有利于提高社會成本效率、有利于傳承與發揚農村文明,等等。當然,這些優勢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發揮,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如何引領學生、如何有效開展教學。
撤并與存在,何去何從?
關于農村“一師一校”教學點的去留,社會上有兩種看法——
主張撤并
“一師一校”是偏遠山區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教師身兼多職,除了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外,還是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學生思想、心理、生活的引路人。因此,師者的素質及能力至關重要。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師一校”教學點的教師年齡普遍較大、學歷偏低、知識結構陳舊,嚴重制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有人認為,“一師一校”應當撤并,整合資源,讓農村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現存的“一師一校”面臨外界不認可、政策不支持、資金缺乏、師資隊伍質量低、學生生源減少、招生困難等問題,處于內外交困的境地。
主張保留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村承擔著全球人口的糧食生產供應功能,就此意義而言,農村不會消失,作為滿足農村地區教育需求的“一師一校”因其內在合理性也必然不會消亡。世界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而農村又是窮、困、弱的集聚地,如何促進農村發展成為世界難題。學者安吉拉等人從擴大貧困地區學生受教育機會的維度論述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作用:“小規模復式學校對于擴大教育機會、讓所有兒童接受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據估計,全世界大約有1500—2500萬兒童沒有接受教育,這些兒童大多居住在偏遠落后地區。因此,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地區的教育普及急需小規模學校的設立。”這既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又是充分體現人性平等的重要基石。
筆者認為,盡管城鎮化發展迅速,農村生源在不斷減少,但各自然村中還是會有一部分村民居住,為方便他們的孩子就近入學,哪怕只有幾戶村民,“一師一校”都不能撤并。教育應盡量避免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兒童遭受歧視、冷落和排斥的傷害。雖然“一師一校”與中心小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隨著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視,差距在慢慢縮小。作為推動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和普及的重要力量,“一師一校”理應與規模較大的村完小、中心小學乃至城鎮小學享受同條件、同地位、同質量的福利和待遇。
“一師一校”如何辦好?
“一師一校”是推動我國教育均衡發展的主力軍,同時也是農村教育發展的“短板”,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的“一師一校”。這一“短板”影響和制約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因此,社會應加強對“一師一校”的關注與認識,轉變觀念,力爭探索出適合“一師一校”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進步,推動我國教育均衡發展。
“一師一校”主要聚集于我國西部偏遠地區,其存在和發展有利有弊。曾有學者在分析了西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及人口分布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師一校”的“四利六弊”。“四利”:方便學生就近入學;減輕家庭負擔;學生的安全得到保障;傳承地方民族文化。“六弊”:浪費教育資源;辦學效益差;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教學質量低;不便于管理;不利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如何整體思維、系統考慮、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自主發展、辦出特色,是“一師一校”發展的關鍵。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師一校”教學點仍會繼續存在,只不過會有數量上的增減。黨中央、國務院已出臺了提高農村教學點辦學水平的文件,強調要大力做好這項教育的基礎工程。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辦好“一師一校”,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放眼世界,各國都存在“一師一校”這種小規模學校。在教育現代化的坐標上,小規模學校其實是學校發展的一種趨勢。“小”并不一定“差”,也可以是小而優、小而美,各具特色,充滿活力。
(作者系北京教育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