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嬌
醫護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之后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院前急救,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很多心臟驟停患者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面臨著十分危急的狀況,需要通過氣管插管來對患者實施救治,以便于保證患者具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和通氣[1]。通過氣管插管可以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性,也能避免治療過程中出現誤吸,但是在進行氣管插管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禁忌證,有一些患者可能不適應,因此院前急救過程當中醫護人員還要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便于對患者的氣管插管落實提供充分的準備工作[2]。最近幾年對患者實施喉罩置管成為臨床院前急救過程中的一種有效的通氣方案,這種通氣方案和氣管插管以及面罩插管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主要研究喉罩置管和氣管插管對院前急救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進行院前急救的心臟驟停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 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2∶16;年齡23~61 歲,平均年齡(40.38±11.06)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0∶18;年齡22~60 歲,平均年齡(41.06±10.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入組經過診斷均得以確診,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所有調查對象的臨床資料遞交倫理委員會審核并獲得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為院前心臟驟停;②所有患者存在完整的臨床病理學依據;③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級均為3~4 級[3];④患者能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⑤所有患者或患者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病變患者;②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③預計搶救無效的患者;④合并嚴重其他內科病變的患者;⑤對本文所應用的治療手段不耐受的患者[4];⑥因各種原因不能完成本文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在院前急救中選擇氣管插管,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來進行導管的選擇,醫護工作者應手持導管循序漸進的插入患者的口腔中,隨著導管不斷的深入,細致的對患者呼吸的強弱程度進行識別,通過左手對患者頭部進行適當的調節,尋找患者呼吸氣流最強的姿勢,并選擇患者聲門張開的時候迅速的將導管推進,如果在此過程中感覺到阻力減小,并存在氣流明顯呼出,則說明首次插管成功,反之則需要再次對患者進行插管[5]。
觀察組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喉罩置管,如果患者體質量<60 kg,可以為患者選擇3 號喉罩型號,體重≥60 kg的患者選擇4 號喉罩型號。院前急救的過程當中,在接到患者后應充分對患者家屬進行了解,以便于掌握患者的基本狀況,做好喉罩充氣準備工作,可通過生理鹽水對喉罩背側進行濕潤處理,并通過潤滑油對其進行潤滑處理。左手將患者口腔打開,將口腔當中的分泌物進行徹底的清除,然后將喉罩順著患者的舌頭中間部位插入患者的咽喉,一直到出現阻力無法向前推進為止,然后向口罩當中沖入大約25 ml 的氣體,同時為患者放置牙墊,最后連接呼吸器對患者進行人工通氣,如患者的胸廓存在起伏明顯的表現,說明插入成功,否則需要立即再次進行喉罩插入。
1.4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心功能指標,主要包括左室射血分數、心排出量、每搏輸出量。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插管時間和首次插管成功率。③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黏膜損傷、牙齒脫落、聲帶受損。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心排出量、每搏輸出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插管時間及首次插管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的插管時間為(42.15±5.48)s,短于對照組的(103.15±10.45)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首次插管成功率為92.11%(35/38),高于對照組的65.79%(25/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167,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黏膜損傷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26%(2/38);對照組發生黏膜損傷4 例、牙齒脫落1 例、聲帶受損6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8.95%(11/3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165,P<0.05)。
心臟驟停一般是因為心臟射血功能停止,然后患者存在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的表現,這會使患者全身的很多重要器官都出現缺血、缺氧的癥狀,如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則會使患者死亡,在醫學上也將這種情況稱之為猝死[6-8]。
患者在心臟驟停時主要表現是存在意識喪失,因為院前搶救過程中很少存在自發性逆轉的表現,因此院前搶救對患者而言十分重要。以往臨床針對心臟驟停的患者通常進行氣管插管進行院前急救,這種院前急救方式首次插管成功率相對較低,很容易導致患者合并多種并發癥,影響了整體的救治工作,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隨著院前急救工作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喉罩置管也開始逐漸的應用在院前救治心臟驟停患者當中,可以有效的為患者進行人工通氣治療工作的完善,確保患者在搶救過程中具有通暢的呼吸[9-11]。而且喉罩置管操作相對更加的簡單和方便,不會對患者產生嚴重的創傷,也不需要為患者應用肌松藥物,充分的實現了對患者氣管的保護,充分的實現了對患者氣管的保護,可提高患者心肺的安全性,最大化的實現了對患者救治的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心排出量、每搏輸出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插管時間為(42.15±5.48)s,短于對照組的(103.15±10.45)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首次插管成功率為92.11%(35/38),高于對照組的65.79%(25/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26%,低于對照組的2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165,P<0.05)。能夠說明相對于氣管插管而言,喉罩置管能更好的發揮對患者的搶救作用。
綜上所述,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時候,通過采用喉罩置管的手段進行干預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縮短插管時間,提升首次插管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患者的干擾,是一種優質的置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