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娟
子宮內膜息肉為婦產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多發于育齡與絕經后女性群體,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但臨床研究表明和內分泌紊亂存在密切相關性。在臨床中,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臨床癥狀主要含括:子宮不規則出血、腹痛、白帶異常以及不孕等。基于子宮內膜息肉對女性患者的健康影響嚴重,且在治療不當的情況下,易出現復發的情況,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從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角度考慮,需采取及時有效的手術方式,并在積極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有效預防復發的方法。因此,本次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92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納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研究曼月樂宮內節育器對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的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92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納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6 例。觀察組年齡26~38 歲,平均年齡(33.7±2.6)歲;息肉類型:多發性息肉16 例、單發性息肉30 例。對照組年齡27~36 歲,平均年齡(33.6±2.2)歲;息肉類型:多發性息肉15 例、單發性息肉3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有關“子宮內膜息肉”疾病的診斷標準及手術相關指征條件[2,3],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簽署相關治療同意書;同時,對于患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嚴重精神障礙及存在手術相關禁忌證者給予排除。
1.2方法 本次納入研究的兩組患者皆實施宮腔鏡下息肉電切術治療,嚴格按照手術流程執行無菌操作,并于術后對患者實施常規抗感染處理,若患者存在出血癥狀,則需采取紗布實施填塞壓迫止血處理;注意對患者維持會陰部清潔衛生,每天對會陰部進行常規擦洗,保持清潔;術后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排尿情況進行嚴密觀察,若有異常問題出現,需及時聯系醫生,并及時對癥處理,確保患者手術預后效果的改善。此外,對照組患者術后未放置曼月樂宮內節育器;觀察組患者則于術后月經來潮第3 天放置曼月樂宮內節育器,在放置之前,需對患者實施全面的婦科檢查,對子宮所處位置及大小進行明確,然后在放置過程中,將曼月樂宮內節育器置于宮底位置,使雙臂避免折疊狀況的出現;置入完成之后,告知患者需注意的基本事項,若有不適,則需及時復診,并對癥處理。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術后12 個月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②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③比較兩組術后12 個月患者腺體、間質的ER、PR 水平。④比較兩組術前、術后6 個月血紅蛋白水平;并根據PBAC評分法,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的月經情況進行對比評價;評分越低,代表患者的月經情況恢復效果越好[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12 個月后復發率比較 手術12 個月后,觀察組復發2 例,對照組復發10 例。觀察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為4.35%,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3,P<0.05)。
2.2兩組手術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術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12 個月,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cm)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cm)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2.3兩組術后12 個月腺體與間質的ER、PR 水平比較 術后12 個月,觀察組腺體ER 水平為(0.63±0.13)%、間質ER 水平為(0.64±0.05)%、腺體PR 水平為(0.75±0.13)%、間質PR 水平為(0.75±0.12)%;對照組腺體ER 水平為(0.98±0.24)%、間質ER 水平為(0.83±0.16)%、腺體PR 水平為(0.95±0.16)%、間質PR 水平為(0.94±0.13)%。觀察組腺體與間質的ER、P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697、7.687、6.580、7.284,P<0.05)。
2.4兩組術前、術后6 個月的血紅蛋白水平、PBAC 評分比較 術前,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為(97.49±5.48)g/L,PBAC 評分為(123.38±24.49)分;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為(97.40±5.46)g/L,PBAC 評分為(123.40±24.51)分。術后6個月,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為(123.85±16.59)g/L,PBAC 評分為(45.46±11.13)分;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為(106.45±16.67)g/L,PBAC 評分為(62.37±12.86)分。術前,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及PBA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79、0.004,P>0.05);術后6 個月,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BAC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28、6.743,P<0.05)。
在臨床上,針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會采取宮腔鏡下息肉電切術治療,該手術方法安全可靠,微創,手術成功率高,值得借鑒及應用。但從患者的手術預后效果改善角度考慮,還有必要配合有效的處理方法[5,6]。
曼月樂宮內節育器為一類經常應用的宮內節育器,能夠基于宮腔內每天恒定釋放左炔諾孕酮20 μg,于子宮內膜當中直接發揮作用,使子宮內膜的生長受到抑制,進一步使子宮內膜增生得到有效緩解及預防[7-9]。此外,曼月樂的有效期長達5 年,使每日按時服藥的麻煩減少,可使患者的耐受性及依從性提升。本次觀察組術后放置曼月樂宮內節育器,結果顯示,觀察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為4.35%,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12 個月,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個月,觀察組腺體與間質的ER、P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BAC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中可知,曼月樂宮內節育器的應用價值頗高。
綜上所述,曼月樂宮內節育器的使用,能夠降低子宮內膜息肉術后復發率,使子宮黏膜得到有效改善,并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血紅蛋白水平及月經情況,進一步促進患者手術預后效果的改善。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采納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