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免疫介導炎癥為慢性腎小球腎炎主要發病原因,具有發病隱匿、臨床表現多樣等特點,以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衰退現象,病情呈漸進式或者遷延性發展,最終進展為慢性腎衰竭的風險較高[1]。臨床主要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抗血小板藥物、激素等控制蛋白尿水平,但是用藥后副作用發生率較高。來氟米特可對二氫乳清酸脫氫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對活化淋巴細胞嘧啶合成也可產生影響,能夠降低炎性因子以及抗體水平,具有較好的免疫調節療效。潑尼松抗過敏以及抗炎效果均較為理想,對結締組織增生可發揮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夠通過降低細胞膜以及毛細血管壁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本次調查研究以老年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18 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對照的方式評價患者應用來氟米特聯合中小劑量潑尼松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診治的118 例老年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0 歲;臨床癥狀表現為高血壓、尿異常改變、水腫等;經泌尿系統超聲檢查、24 h-Upro、腎功能檢查、尿常規檢查或腎活檢等確診;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穩定且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繼發性腎小球腎炎者;入組前1 個月應用過免疫抑制劑或者激素者;惡性消耗性病變者;系統性紅斑狼瘡者;有激素類藥物禁忌證者[2]。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59 例。觀察組中,男33 例,女26 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4.02±4.68)歲;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01±0.67)年;左側腎臟疾病患者35 例,右側腎臟疾病患者24 例。參考組中,男36 例,女23 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3.59±4.55)歲;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12±0.63)年;左側腎臟疾病患者33 例,右側腎臟疾病患者2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為所有患者提供降壓、電解質紊亂糾正、酸堿失衡糾正等常規治療,同時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參考組采用鹽酸貝那普利與雙嘧達莫聯合治療,鹽酸貝那普利口服頻率為1 次/d,10 mg/次;雙嘧達莫片口服頻率為3 次/d,25 mg/次,4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2 個療程。觀察組采用來氟米特與潑尼松聯合治療,來氟米特口服頻率為1 次/d,50 mg/次,持續用藥3 d 后調整并維持劑量為20 mg/次;潑尼松片口服頻率為1 次/d,10 mg/次,4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2 個療程,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后可逐漸減少用藥劑量至5 mg/次[3]。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患者高血壓、尿異常改變、水腫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尿液中未檢出紅細胞,腎功能完全恢復正常,24 h-Upro<150 mg/24 h;緩解:患者高血壓、尿異常改變、水腫等臨床癥狀減輕,尿液中紅細胞數量<3 個,腎功能獲得改善,24 h-Upro<150 mg/24 h;部分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尿液中紅細胞數量<5 個,腎功能有所好轉,24 h-Upro<300 mg/24 h;無效:患者病情改善不明顯或者病情加重??傆行?(完全緩解+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包括24 h-Upro、BUN、Scr 等。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輕微肝損傷、頭暈、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完全緩解28 例、緩解16 例、部分緩解14 例、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8.31%;參考組完全緩解17 例、緩解13 例、部分緩解21 例、無效8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6.4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24 h-Upro、BUN、Sc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24 h-Upro、BUN、Scr 水平均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水平對比()
注:與參考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發生輕微肝損傷1 例、頭暈1 例、胃腸道反應2 例、其他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47%;參考組發生輕微肝損傷3 例、頭暈2 例、白細胞減少1 例、胃腸道反應4 例、其他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3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作為臨床常見腎小球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水腫、蛋白尿、血尿等,腎小球免疫介導為主要發病機制。老年人群由于組織、器官功能衰退,身體免疫力下降,罹患慢性腎小球腎炎的風險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該病具有進展慢、病程長等特點,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病情控制措施容易進展為腎功能衰竭,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延緩病情進展,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品質以及身體素質[4]。
臨床主要采用綜合治療方式,如限制食物中磷、蛋白攝入量,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能夠取得較好的降血壓效果,還可使腎小球高壓力及高灌注得到降低,從而取得降低尿蛋白水平的效果[5]。作為異噁唑類免疫調節劑,來氟米特能夠迅速轉變為活性物質A771726,具有較好的免疫調節功效,可對酪氨酸激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并干擾信號傳導[6];干擾細胞周期依賴酶活性以及嘧啶合成,對淋巴細胞增殖可發揮抑制作用,影響核糖核酸(RNA)及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對外周血單核細胞跨內皮游走發揮抑制作用,使單核細胞炎癥部位聚集量得到減少;還可對炎癥免疫活性發揮抑制作用,減少炎癥因子分泌。潑尼松能夠對結締組織增生產生抑制作用,能夠使毛細血管壁細胞膜通透性得到降低,顯著減少炎性滲出以及毒性物質與組胺的分泌量[7]。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24 h-Upro、BUN、Scr 水平均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采用來氟米特與中小劑量潑尼松聯合治療臨床用藥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為老年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提供來氟米特聯合中小劑量潑尼松治療可促進患者腎功能水平改善,而且臨床用藥安全性較高,聯合應用兩種藥物不但能夠保證臨床療效,還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用藥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