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作文”是以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對象,以語言文字為手段進行記錄、呈現、講述、探索的綜合性思維活動。推敲文字,呈現真實生活;借助文字,彰顯作文生活;運用文字,體驗別樣生活。生活與作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生活讓作文有了根基,作文讓生活更加精致。
關鍵詞:生活作文;真實;交流
很長一段時間,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作文教學嚴重異化,學生作文脫離生活,胡編亂造,無病呻吟,虛情假意,思想干癟?!吧钭魑摹钡奶岢稣窃醋詫ψ魑慕虒W現實的反思,對小學生而言,它是以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對象,以語言文字為手段進行記錄、呈現、講述、探索的綜合性思維活動,是對作文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自我,回歸日常的呼喚?!吧钭魑摹弊屔钣新曈猩凶逃形?。
一、 推敲文字,呈現真實生活
“生活作文”倡導“真實寫作”,真實性是“生活作文”的本質特點。
平常作文教學中,我們對學生的習作評價有種“慣性”,即看重學生的“文采”而忽略它的“真實性”,對學生作文中的夸張與不實,我們會有所寬容。而這種寬容,使學生的作文漸漸遠離了“真實”的軌道。有的學生急于展示自己的詞語積累,鸚鵡學舌,濫用自己都沒有理解透徹的成語,遮蔽生活的本來面目??鬃诱f:“辭達而已矣。”生活寫作,就是把你要介紹的人,要講述的事說清楚就行了。
如,一名學生寫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星期六,我和媽媽坐公交車回家,坐了幾站,一位白發蒼蒼的奶奶上了公交車。這位奶奶,看起來大概有五六十歲,拄著根拐杖,走路也走得不大穩。”
文中人物似乎與生活中的“奶奶”有些隔閡甚至虛假。現在生活條件大大提高,哪位五六十歲的奶奶會“白發蒼蒼”而且還“拄著根拐杖”?這種虛假,倒不是作者有意撒謊,而是他寫作有些隨意。“生活作文”,就是通過推敲文字準確呈現生活本來的樣子,讓學生產生敏銳的生活洞察力,進而學會準確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寫作也是探究生活、認識生活的過程,不能“想當然”。如果確定不了老奶奶的年紀,可以要求孩子問問媽媽,或者聯系自己的奶奶,猜測一下眼前這位奶奶的年紀。
第二段,他說:“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座位了。老奶奶只好面朝前方,站在車廂過道里。公交車突然開動了,老奶奶沒站穩,差點兒摔了個跤,幸好被前面的一個叔叔扶了一把。過了一會兒,公交車司機一個急剎車,老奶奶又往后一仰,幸好老奶奶抓住了扶手?!?/p>
細細推敲,我們仍能發現這段文字在生活面前破綻百出,違背生活的常識。當我們面朝前方,車子突然啟動,我們隨著“慣性”,會向后仰,扶住老奶奶的叔叔,應該在后面,而不是前面;一個急剎車,老奶奶應該身體前傾。生活作文,首先得尊重生活,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仿佛“我”就在車上,隨著車子的啟動與急停而后仰或前傾。
公交車上的互幫互助,是生活里常見的一幕,如何讓這一幕散發“生活”應有的味道,必須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擁抱最真實的生活,表達最真切的情感。
另一位學生這樣寫自己放學后上公交車的經歷:
……車門開了,我踩著踏板,想要蹬上去,卻發現東西太多,手使不上勁,怎么都上不去。正當我要退下去時,一只大手握住了我的手,向上一拉,我就穩穩地上了車。看來是遇到熟人了。我抬頭一看,卻發現是位不認識的老奶奶。老奶奶的手還緊緊握著我的手,手心很暖和。老奶奶的頭發是銀白的,和我奶奶一樣。她嘴角泛著慈祥的笑容,眼角有些許皺紋。
當一只大手握住我的手,小作者意識到“遇到熟人”了,再一抬頭,卻發現并非如此。這一心理變化,既有波折,又讓讀者在文字中發現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人物的真實刻畫,更加凸顯生活的“真實”。這樣的“生活作文”才顯現出它獨特的價值。接著——
老奶奶拉著我走到車廂的中間,握著我的手就松開了,看我一直盯著她看,笑著說道:“快抓住扶手,不怕摔??!”我這才反應過來,趕緊抓住扶手。老奶奶笑得更開心了,像朵太陽花。她的聲音挺好聽的,像清澈的泉水,帶著一點點外地口音。
走到車廂中間,我仍盯著老奶奶,以至愣愣地,沒抓扶手,直到老奶奶提醒,我才反應過來。小作者,沒有急于往人物身上粘貼“助人為樂”的標簽,而是通過人物語言、神態,呈現生活的真實一幕。而事實上,真實的生活里,飽含著人物最高貴的品質。
所以,生活作文最要緊的是確保每個文字都能呈現真實的生活,每個標點都能表達真實的情感。
二、 借助文字,彰顯作文生活
著名作家梅子涵說:“文學不只是一篇童話,一本小說,它也是一種生活。你閱讀的時候是在過這種生活,你驚奇地進入了故事的敘述,感動,詩意,你更是到了這生活里。”
學生寫作,雖然不是一種文學創作,但寫作的過程以及寫作之后的閱讀、分享確實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學生運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這就是一種“作文生活”。傳統教學中,我們常常將作文當成訓練學生寫作的手段,很少將作文看作是提升學生生活趣味的過程。生活里的事件,稍縱即逝;作文里的生活,卻是可以回望、重溫,甚至咀嚼品味,進而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力。學生常常覺得寫作無素材的問題,歸根結底不是沒有生活,是學生不能感受并表現生活中獨特有趣的一面。“生活作文”,就是通過學生的文字,彰顯生活本身的趣味,讓學生都能享受一段美妙的“作文生活”。
今天下午,我正在做值日生,封老師讓朱佳去隔壁八班借掃帚,我對她說:“朱佳,我去幫你借掃帚吧!”朱佳同意了。
來到八班門口,教室里坐著一位老師,好像是英語老師。前面的頭發稍尖;嘴巴稍稍有些小;鼻梁上架著圓圓的眼鏡。他手里正拿著《英語同步練習》,旁邊還站著一個男生,好像在教他這里怎么寫。
我非常緊張,因為八班的老師可能有點兇。我慢慢走近,問老師:“老師,我能拿兩把掃帚嗎?”
老師說:“是拿還是借?”
我說:“借?!?/p>
老師說:“再說一遍。”
我說:“老師我借一把掃帚?!?/p>
老師說:“一把還是兩把?”
我說:“兩把?!?/p>
老師說:“好,同意?!?/p>
我覺得以后說話要先想,想好了再說。我還覺得那位英語老師,更像一位語文老師。
(華許雯 三年級)
這段對話堪稱一節精彩的“說話課”,聰明的作者在老師引導下,用詞越來越準確。這位英語老師,確實更像一位語文老師。他咬文嚼字,讓學生區分“拿”與“借”,當學生糾正過來,這位了不起的老師還記得許雯要“兩把”。于是,他又一次提醒學生說清楚。學生為什么會兩次出錯?第一次,或許是平常說慣了“拿”;第二次,卻充分地表達了學生內心的緊張。這種不經意間的對話,泄露了人物的“緊張”,將現場的“緊張感”傳達出來了,從文學的角度說,這種表達極其高明。
放學打掃,學生跟隔壁班級借把掃帚,是件極小的事。但通過文字,我們能夠感受到有趣的人物對話和蓬勃的生活氣息。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咀嚼分享,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到,生活是一座寫作素材的寶庫。只要擁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和獨特的感悟能力,人人都能在現實生活之外,擁有一種“作文生活”。
再如,在“學做一道菜”的習作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將橄欖油倒入鍋中,待鍋底微微泛煙,我將咸菜倒入鍋里。頓時,像貴賓入場似的,鍋里“噼里啪啦”響成一片。我拿起鐵鏟,左一下,右一下地快速炒起來。約莫十幾個回合,鍋底有些澀,鏟子也不再行云流水。我趕緊加點水,繼續炒,隨手將案板上的青蔥,全捋進鍋里。加了水,熱鍋與咸菜,安然相處,咸菜不會糊。加了蔥,青綠與灰褐,相得益彰,咸菜更惹眼。終于,大功告成。
咸菜出鍋了,我特意挑出亮晶透明的玻璃盆子。這樣的咸菜,盛在這樣的器皿里,真好看!
通過語言文字呈現出來的菜,似乎比盤中菜更加“色香味俱全”。學生正是通過語言的巧妙運用,突破了“生活”的限制,建構出一個更加豐富、新穎的“作文世界”。生活與作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生活讓作文有了根基,作文讓生活更加精致。這正是“生活作文”所追求的境界。
三、 運用文字,體驗別樣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然而,從大的方面看,學生的生活常常“兩點一線”,波瀾不驚,加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致,他們很難從現實生活中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我們可以在寫作之前,為學生的生活進行“特別訂制”。讓寫作融于生活,讓生活最大價值地服務于寫作。
例如,指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描寫,內在的心理活動具有即時性、針對性,往往有感而發。很多事情,學生雖是親身經歷,但事過境遷,再去回憶,“心理活動”總是大打折扣,不夠真實。
于是,筆者決定假戲真演,進行一次“心理活動”的實戰演練,讓學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語文課前,筆者安排幾個平常守紀律的學生做演員。語文課上,筆者借說有事讓學生自習一會兒,并叮囑學生互相監督,如實記下講話同學的名字。
過了幾分鐘,筆者一臉嚴肅地返回教室。一進教室,首先狠狠批評了兩個一邊寫作業一邊講話的學生,并揚言罰他們抄課文。這一招來勢洶洶,大有“殺雞儆猴”的味道。學生個個如臨大敵,都坐得筆直。接著,筆者要求學生看看自己記錄的名字,如實匯報講話的同學。說完,筆者不動聲色地在教室里“掃瞄”了一遍,頓時,教室里的氣氛也緊張了起來。筆者故意在行間踱步,等待同學們的匯報。筆者放慢語速,一連點中十幾個同學,要求他們匯報。教室里靜得出奇,仿佛能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此刻,他們都在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吧!當筆者轉身板書“心理活動”,教室里一陣長吁短嘆??吹綄W生啼笑皆非的表情,趁熱打鐵,連續做了幾個“小采訪”。這樣的生活,是帶著露水的新鮮生活,學生的寫作得心應手。學生很快完成了“心理活動”的寫作練習。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學寫簡單應用文的要求?!皶拧笔亲畛S玫膽梦摹H欢?,由于手機的普及,書信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學生寫信缺少明確的對象和強勁的動力。為了讓寫信成為一種真實的交流,筆者利用自己的特殊從教經歷,為學生牽線搭橋,讓彼此陌生的學生成為朋友。
幾年前,筆者去一所村小支教。這期間,筆者為學生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讀書最美”圖書聯展。展覽的六十多本圖書一部分來自筆者原先學校的班級,一部分來自支教學校的四年級學生。這些圖書上有學生的批注,那是他們獨特而豐富的閱讀感受,那是一朵朵稚嫩卻真誠的心靈之花。一群素不相識的孩子,通過閱讀,通過這特別的書展,了解并認識了對方。后來的一段時間里,筆者鼓勵他們以“小讀者”的身份,以語文的方式互通書信。如:
孟欣:
雖然我沒見過你,可從書展中多多少少也知道了一點。你成績優秀,而且也是班長。
作為班長,我們應該有共同語言。每當班上喧嘩的時候,我只好用我同桌所謂的“獅吼功”來震住大家。可有些人卻會這樣說:“哎呀,媽呀,嚇死我了?!边@分明就是想起哄嘛!不知,你們班有沒有這樣的“頑主”。
我很忙,每天早讀課一下就得趕緊收作業,可有些按時交的,有些不按時交作業,弄得我手忙腳亂的。
祝你學習進步、生活愉快、天天開心!
王鸝
4月12日
這樣的寫作,還原了作文的交流本質。學生在寫作,其實也是在生活,一種文字交流的生活?!吧钭魑摹绷⒆阌趯W生的現實生活的同時,也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特別訂制”——通過精心創設情境,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體驗中重構生活,并體驗與人交流的樂趣。
作者簡介:
徐莉,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