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超
習近平主席說:“教育要立德樹人,并且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中。”品德教育與智育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品德教育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需要。因此,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品德教育認知,將品德教育真正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切實提高素質教育的開展效果。
一、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融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德育工作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大部分教師較為注重形式層面的教育,并沒有將品德教育內容與實質相聯系,阻礙了品德教育理論向生活實踐轉化的步伐。換而言之,品德教育需要與課程內容相融合,脫離了課程內容的品德教育是程式化、功利化的,是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養成的。
初中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化學課堂是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品德教育和化學教學內容完全分開,而是要巧妙地挖掘化學教材中的相關德育資源,更要利用教育教學技巧在實驗教學中融合品德教育,逐步改變初中化學教學中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品德教育的現狀,減少化學教學中德育資源浪費并彌補化學課堂教學中品德教育的缺失,將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品德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特別指出:“教師要注意改進傳統的實驗教學,精心設計各種探究性實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逐步學會探究。同時,還要更好地發揮化學實驗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質培養方面的教育價值。”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根本區別,落實好化學實驗教學的育人價值,凸顯實驗教學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突出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燃燒和滅火》課題學習中,通過對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和學習,同學們知道利用化學知識可以更好地利用火、控制火,讓火為人類做貢獻。發揚其積極的一面,摒棄、消除其消極的一面,學生會更加愛護大自然,愛護身邊的人。又如在《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課題學習中,通過對金屬的腐蝕條件的實驗探究與學習,進而了解金屬的回收和利用,充分與自然界的資源利用、材料加工與制備,以及與如今的垃圾分類等熱點話題建立聯系,充分感受化學實驗探究的魅力,挖掘化學學科在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的育人價值,甚至可以通過項目化學習的實踐模型,學生能體驗在生活中學習化學,并將化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可以更加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二、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融合品德教育的模式
基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內容,通過解讀初中化學教材及梳理課堂教學環節,總結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融合品德教育的五種模式。
1.講述性教育
講述性教育是顯性的,是一種以直接的正面說理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初中化學教材中隱含著大量的德育載體可供教師進行講述性教育。例如,在講述緒言部分時,可利用教材的內容陳述性地介紹:“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豐富的礦產和天然氣存儲的國家;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之一,古代有四大發明,商代就能制造青銅器;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通過豐富的教材內容直接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及學習的積極性。
講述性的教育方法雖然比較傳統,形式相對也單一,但是針對一些知識性的、繁雜的結構性的內容的教學,仍然是目前大部分教師采取的方法。在這種教育形式中,老師可以大量地進行文獻綜述,采集最準確、最權威的數據及內容向學生展示,同時可以借助學生的力量,比如每天課前三分鐘,安排學生輪流講述,充分鍛煉學生能力,起到對枯燥內容的彌補作用。同時,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將學科之間進行融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充分利用化學史料、尤其是我們國家在化學研究上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的化學史料,進行更為詳盡的介紹,以提升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
2.滲透性教育
滲透性教育是隱性的,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的。鑒于化學學科特點,不能像政治課一樣長篇大論地進行品德教育,更適合采取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滲透式教學。例如,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從緒言開始就有大量的實驗(鎂的燃燒、硫的燃燒、磷的燃燒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來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他們要尊重客觀實際,掌握客觀規律,不憑空想象和臆造。在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及元素周期表等章節的學習中同樣可以滲透這一方面的品德教育。
滲透性教育,既包含老師與學生之間滲透,還有學生與學生相互滲透,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的相互滲透。要做好這些滲透教育工作,需要老師熟悉教學內容,充分研究學情認知,提前對學生做好分組分工學習安排,將三者融為一體,在教學中充分互動,相互影響,共同協作,一起完成。品德教育與滲透性教育是完美貼合,相輔相成的,在一系列的滲透教育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感染,充分對比,互相提醒,能夠讓品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3.養成性教育
養成性教育是一種從外部入手,促進學生內化為自己內在的行為需要的一種教育方式。例如,學生上實驗課時通常是實驗員把所有的儀器和藥品都準備好,學生上完實驗課直接離開,無人收拾臺面及清掃課室衛生,甚至有的同學還把零食帶入實驗室,食物垃圾隨處亂扔……針對這些現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珍惜勞動成果的品德教育。在上完實驗課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清潔儀器及收拾臺面,而且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前的準備和實驗后的收尾工作,讓他們在勞動實踐中得到體會和認識,并逐步形成熱愛勞動和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離不開平時一點一滴的培養,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包辦、代辦,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不斷形成愛勞動、勞動創造美的高尚情操。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實驗,不斷培養嚴謹治學、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科學家的優良品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重要基礎。40066ECC-1545-4DF2-A5F2-726CCC87DB7E
4.影響性教育
影響性教育是教育者根據預定的教育目標,利用客觀的影響源,通過各種中介途徑,轉變為德育影響,作用于受教育者。教學活動中的影響性教育主要分為榜樣影響和行為影響。
(1)榜樣影響:初中化學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的簡介和有關他們的發現或發明,在課堂上這些事例可以作為影響源對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品德教育。例如,湯姆生發現電子后揭示原子的內部秘密這一事例,可以對學生進行意志、毅力的品德教育;侯德榜的《聯合制堿法》使中國結束進口洋堿的歷史事例,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2)行為影響:教師、學生本身的行為是最為直接的影響源,例如,教師工整的板書、學生整潔的作業及教師和學生安裝儀器設備的美觀程度等都可以直接作為美的影響源對學生進行相關德育教育。
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其實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去觸動另一個靈魂,教育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實驗、跨學科實踐等協同性學習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影響、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家庭的影響往好的方向發展,這一系列關系到學生個性發展、個人成長的影響要素都缺一不可,也要多位一體,在化學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鼓勵優秀的學習態度,展示科學家的孜孜不倦、絕不氣餒的研究精神去影響和感染學生,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總的來說,影響性教育對于品德教育的意義尤為重要。
5.疏導性教育
疏導性教育是運用說理開導或疏通渠道的方法,將群體或個體的錯誤意識行為轉化為積極正確意識行為的教育方式。例如,學生上實驗課時,不遵守實驗規則,故意使用大量藥品,當用不完時則隨意把藥品倒進水池沖走;還有的同學有意損壞儀器或其他公物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不能隨便責備他們,而要對他們進行疏導性的教育。在解決亂倒藥品的問題時,先讓學生對附近或某工廠附近的水源進行調查,讓他們從調查結果中體會污染水源的危害性,從而使他們自覺遵守實驗守則,矯正不良行為,從而使品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疏導性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是用得最多的、最廣泛的一種方法,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如果強行制止,阻斷其想法和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在化學課堂中,有許多交流的機會,在學生進行完實驗探究的活動之后,老師不用急于評價和歸納總結,應先進行組內的互評,再進行組間的評價,最后共同探討、研究,在教師和學生的疏導之下,最后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
根據以上的融合品德教育的化學教學的步驟和要求,在課前,老師可以充分挖掘化學學科教材中的相關素材來滲透德育教育;課上,我們可以在實驗教學中開展求真務實的德育教育;課后老師可以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影響孩子的德育行為。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基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品德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好化學知識的同時,思想品德得以進一步提升,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棟梁。40066ECC-1545-4DF2-A5F2-726CCC87DB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