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小學節奏訓練課程是學習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小學節奏訓練課堂趣味化的實踐調查,運用科學的理論知識,結合有趣生動的游戲,使同學們充分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綜合提高音樂素質與教學效率。例如,楊立梅主編的《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中明確指出:要想學生的人格健全,藝術的美育是主要的途徑,并可以充分發揮它的情感教育功能。可見,兒童興趣概論、專業音樂教育以及個別化教育方案等,都注重大多數學生的音樂興趣的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所以,小學節奏“趣味化教學”嘗試,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寓專業學習于趣味教育之中,值得大家去研究、實踐、調查,在此過程中,不斷摸索前進,開拓創新,為將來的音樂課堂教育提供更多有力的科學性的理論觀點。
一、“趣味化”教學的含義與重要性
所謂小學節奏訓練趣味化,就是用趣味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節奏教學,這主要是由學生的培養目標、節奏的教學目的、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小學節奏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所決定的。因此,小學節奏訓練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服務的。小學節奏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學習和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提高音樂綜合素質。而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征主要是好動、好玩、思維具體、形象。由此可見,節奏訓練必須從興趣出發,必須把知識理論和學生的生活、玩耍融為一體。增強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唱唱、跳跳、動動、玩玩的活動中掌握知識和技能。低年級的兒童都是以游戲為主,所以要把游戲加入到節奏訓練中。但目前的小學生節奏訓練仍然存在著教師教學語言抽象化、教學過程傳授過多、探索性過少等問題。為了提高節奏訓練效果,探索更好的小學節奏訓練方法、組織手段,筆者在教學期間就小學課堂的節奏訓練趣味化進行了探索、研究與實踐。
二、創新的課堂教育
(一)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過渡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精心安排小學和幼兒園的銜接。
1.教學開始不是匆忙進入概念的學習,而是把幼兒時期會讀的歌謠用彩色圖畫畫出來。這些既熟悉又有新意的內容,像是架設了一個幼兒園通向小學的橋梁,使學生產生極大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
2.根據兒童理解能力的特點,運用具體的視覺的圖像引導兒童逐漸進入節奏、音高概念的學習。例如,為歌謠配畫,選用鐘擺的左一下、右一下有規律擺動的圖像;玩具小騎兵整齊地行進;工人拉鋸的動作等等,從圖像上幫助兒童理解穩定、有規律的律動。通過圖像的大小比例啟發兒童理解“ta”(四分音符)和“ti ti”(八分音符)的時值比例。音級的跳進、休止符的概念等都有幽默有趣的圖畫與之配合,加深兒童的理解。
3.根據小學對音樂的興趣首先表現在節奏上的特點,音樂教學首先從節奏進入。
4.根據一年級兒童集中注意時間的特點,音樂課時安排為每節課30分鐘。
以上方法的采用都是為了使兒童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
(二)以節奏教學導入音樂讀寫
兩聲部的律動練習:對身體協調能力和內心節奏感的要求較高,可以由淺入深地進行。首先要求學生通過聆聽分辨出歌曲的主題的重復和樂段的變化,律動時,將學生分成兩組,呈內外兩個圓的隊形,里圈和外圈方向相反行進,邊念節奏邊踏步,手臂自然擺動。然后增加難度,加上弱拍的拍手動作(在這個地方如果有的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可在強拍上加打擊樂器或其他的聲勢動作配合),要求聽到主題重復時換方向踏步。鼓勵學生合作編創,交流展示后,擇優學者做一做。聽、唱、創、動的音樂活動更有助于學生體驗到歌曲中洋溢的勃勃生氣。
其實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會有很多的小樂器可以學,但有很多學生就會一拿到樂器就“隨便彈”。擔心“隨便彈”會導致出毛病的顧慮是完全不必要的。在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中學生尚且不能按教師的要求練習,更何況自己隨便彈奏的東西。其實學生在隨便彈奏時出現的問題,并不比教師布置的作業中更多,只要學生始終有正確的技術指導,那么就不會由于彈奏節奏而出現毛病。這是有實踐證明的。出現技術毛病的學生更主要的原因是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技術指導,而不是由于彈奏什么樣的節奏。
當然,我們這里要再一次指出,對于相當數量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條件得到老師指導,另外一些學生由于操作控制能力的限制而難以完全達到標準。那么他們是不是就一定要永遠陷入節奏訓練的苦海中呢?其實只要有老師認真的教,學生認真的學,節奏練習很快就會得到進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老師利用游戲的方式、拍手、拍腿等方法來直觀地教授節奏,來讓學生接受。
其實“隨便彈”是完全必要的。我們這里用“隨便彈”來泛指學生自己演奏一切非教師布置的音樂,比如學生自己找的樂曲,自己聽到的旋律,為他人唱歌伴奏,等等。
它的必要性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現有節奏練習方面的問題。應該說目前還沒有一套適合于所有學生的教材,而很少有教師會廣泛地采用與參照很多教材去安排一個學生的學習曲目,這就導致了教材曲目的局限甚至枯燥。
其次,教師往往并不了解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征求學生意見布置樂曲的教師并不多;更由于訓練內容的要求,有時學生必須練習自己不喜歡的作業,因此學生自己找些樂曲來演奏或練習對節奏的理解和掌握是很好調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己在小樂器上找出自己所喜歡的節奏,在學校的音樂活動中擔任伴奏,為家人演唱伴奏,這些純粹娛樂性的活動,使得學生覺得學琴活動真正地進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豐富了生活,為自己的生活增色添彩。這會比老師為學生設立的任何遠大目標都更能激發其學音樂的興趣。嚴肅對待學節奏是為了學好音樂,但結果往往會使其對學習節奏產生畏難心理;而以輕松、娛樂的態度對待學節奏反而會激發學生的學節奏動力,結果會把節奏、音樂學得更好。如果老師讓學生學節奏的目的是為使學生多份愛好、多份調節生活的技能,為了學生生活得幸福,那么希望老師們從現在起就讓音樂給學生帶來快樂。學音樂的快樂就在當下的過程中,而不在未來的結果中。1F3890C3-8A7A-49C8-B0DE-876920586D0F
三、節奏教學趣味化的特點及意義
(一)發揮游戲的個性,激發學習的興趣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我們能把節奏練習學習變成讓學生感興趣的游戲,那么,學生就會從被動的灌輸轉變成主動要求學習。教師要用自己嚴謹的教學態度及一言一行來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為了所有學生能夠有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老師需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來達到高效課堂。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知識游戲,擔當主要角色。教師通過游戲趣味化創設,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產生濃厚的學習節奏的興趣,激發他們喜愛音樂的情感。游戲是知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它使每個學生有機會參與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主動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達到靈活運用的效果。例如,教師要根據每個年級不同的學習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旋律——時值的長短、節奏的快慢、旋律線起伏、音樂情緒多樣的短小曲子,用身體動作等肢體語言表現出來,提醒學生律動需要加上表情,更要提高動作與音樂的配合,使學生的感受力、辨別能力都能夠提高,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音樂。
其實,老師希望學生嚴肅對待的目的是為了他們學好音樂,但老師忽略了學音樂活動本身所能帶來的快樂。學音樂所包含的音樂美的體驗與熟練操作樂器的快樂是大家看得很清楚的,但“不能隨便彈”的教條破壞了學小樂器活動的豐富性。老師們覺得,學生在學節奏階段主要是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時不要想什么快樂的問題,自娛自樂是將來的事。這樣老師們就下意識地把學音樂活動中同時包括的嚴肅、艱苦與輕松、快樂的因素擺成了時間上的先后關系。我們要強調讓學生在當下的學音樂活動過程中獲得快樂。
(二)創新教學,開拓思維
首先,教師設計游戲的過程即是“創”。要使學生會創造,教師必須先創造。因為,只有創造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造型的學生。現代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積極主動地設計有趣、有益、形式多樣的樂理游戲,不斷地創設氛圍和情景,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其次,進行創造性的游戲也是“創”。教師可以在節奏訓練游戲教學中安排一些具有創造能力的游戲。在游戲中盡可能地挖掘學生創造思維,創新能力。教師還可以在游戲中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設想,一種游戲是否可以多種玩法等。
總之,小學節奏訓練趣味化以“趣”為突破口,以“游戲”為手段,將情感活動、認知活動、審美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教學個性,更是值得我們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去思考、探索。
在音樂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普及兒童節奏訓練是兒童學習音樂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這個節奏的能力素養是需要教師一點一滴培養來的,對學生來說是受益終身的,為將來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價值觀奠定了基礎。作為音樂老師的我們,還要不斷地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多學習、多看書,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才能在節奏練習的教學過程中摸索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來成就美好的人生。1F3890C3-8A7A-49C8-B0DE-876920586D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