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血栓性腦梗死是一種以反應遲鈍、感覺障礙等為其典型癥狀表現的常見腦血管疾病。形成原因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導致患者腦動脈主干或皮質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出現血管內膜增厚、官腔狹窄閉塞現象,形成血栓,使得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導致軟化壞死,并出現一系列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1]。在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影響下,使得該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并逐年提升,增加了致殘率,影響人群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質量的同時,亦給患者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此病病情急、臨床癥狀較重,必須采取及時且高效的治療手段以控制病情進展,促進患者恢復[2-4]。為進一步探究此類患者高效治療方案,本院以分組對比的方式,選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 例血栓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別實施不同治療方案,旨在研究分析血栓性腦梗死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臨床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血栓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序號不同分為對比組(單號)和研究組(雙號),各40 例。對比組患者年齡45~70 歲,平均年齡(51.31±2.4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5±0.15)年;男女比例為21 ∶19。研究組患者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52.38±2.51)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5.12±0.12)年;男女比例為23 ∶17。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參與研究患者經過相關檢查均確診為血栓性腦梗死;②所有患者首次發病,未接受其他相關治療。③不存在藥物過敏史以及相關禁忌證。④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①精神類疾病患者、重大器官損傷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②拒絕配合此次治療者。
1.2 方法 對比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取40 ml 丹參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3020177,規格:10 ml×6 支)+500 ml 右旋糖酐(上海長征富民金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116,規格:500 ml ∶30 g)予以1 次/d 靜脈滴注。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研究組加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山西蘭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80,規格:100 mg×48 片)口服治療,使用劑量為100 mg/次,3 次/d,飯后服用。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3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作為評分參照標準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將其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并按照以下標準進行評定:經過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消除,神經功能有顯著改善,改善程度>90%,為顯效;經過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神經功能有一定程度緩解,且神經功能改善程度在45%~90%,為有效;經過有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5%高于對比組的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研究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1.22±1.63)分低于對比組的(18.35±2.0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比組治療后對比,aP<0.05;與本組治療前對比,bP<0.05
血栓性腦梗死好發于中老年群體,在臨床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此類患者通常伴隨高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經過影像學檢查難以找到確切病因,提高了臨床治療工作開展的難度[5]。目前,臨床針對急性期血栓性腦梗死患者多使用丹參注射液和右旋糖酐靜脈滴注進行治療,旨在于腦組織出現缺血壞死前,通過藥物治療以快速溶解血栓,疏通、降低患者腦部血管和腦代謝,達到有效控制腦水腫,保護腦細胞的目的。當患者腦部組織恢復供血狀態后,就可降低其發生壞死的幾率。此種常規治療方案雖有些許療效,但亦存在不足,有待優化[6]。伴隨醫療水平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臨床針對急性期血栓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手段亦有所增加,據相關研究報道,急性期血栓性腦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接受阿司匹林進行聯合治療,可有效增強臨床療效[7]。
阿司匹林作為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解熱作用,鎮痛和抗炎效果亦較為顯著,還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有效阻斷血小板匯聚,幫助患者提升血流量,從而能夠有效的治療以及預防血栓,使患者腦部血管得到疏通,同時藥物口服后具有吸收作用效果強以及分布廣泛等特點[8]。此外,該藥物亦是乙酰水楊酸藥物的一種,可有效緩解患者精神癥狀,并促進其神經功能不斷提升。加之藥物價格低廉、療效顯著,獲得廣大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青睞[9,10]。此次研究中,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5%,高于接受常規治療的對比組的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研究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阿司匹林藥物可有效提升血栓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患者恢復更快。此觀點亦與陳加平[11]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血栓性腦梗死患者常規治療過程中加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臨床療效更高,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更好,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