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遠
膝關節損傷是指各種原因造成的膝關節損傷,原因包括高暴力的車禍、高處墜落、運動過程中扭傷、撞擊引起膝關節損傷等[1]。膝關節是人體構造最復雜的,也是最容易損傷的關節,包括半月板軟骨、關節軟骨、側副韌帶、前后交叉韌帶等,所以膝關節損傷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半月板位于膝關節的脛骨平臺和股骨髁之間,屬于膝關節的附屬結構,主要起到緩沖的作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多發生在運動中,且發生人群趨于年輕化[2]。當半月板破裂后長期不能得到治療,會出現股四頭肌萎縮、關節軟骨磨損等并發癥的出現,嚴重者因關節軟骨嚴重損傷還需要進行關節置換術。本研究主要探討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療效,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診治的68 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其中,退行性半月板撕裂34 例(A 組),新鮮半月板撕裂34 例(B 組)。A 組男28 例,女6 例;年齡最小58 歲,最大72 歲,平均年齡(65.2±2.7)歲。B 組男26 例,女8 例;年齡最小57 歲,最大75 歲,平均年齡(65.3±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常規血常規、肝腎功、電解質、輸血前檢查、胸部正側位DR、膝關節磁共振成像(MRI)等基礎檢查。由相關醫務人員與其進行充分溝通,著重告知手術需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以及期間存在和隱匿的風險,告知術前各項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
關節鏡手術治療:取平臥位,由麻醉師確定麻醉后,主治醫師在膝關節上安置止血氣囊,始終保持膝關節90°彎曲,在髕骨外上方和股骨外髁交界處切口(1 cm 左右),膝關節腔穿刺注入等滲鹽水,充分擴張關節囊后置入關節鏡探查膝關節,仔細探查半月板損傷情況,根據探查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水平、斜形或放射狀撕裂以及復合損傷者行半月板成形術。使用藍鉗修整損傷的半月板,盡可能多保留正常半月板組織,刨削器切吸半月板碎片,修整游離緣使其光滑并呈自然走形弧度,注意保護好半月板關節囊連接部分的纖維環。針對縱行桶柄樣、小斜形撕裂以及半月板關節囊分離者行半月板縫合術,Ⅰ區和Ⅱ區采用自內向外的垂直褥式縫合,Ⅲ區采用自外向內的水平褥式縫合,Ⅳ區采用全關節內Faet-Fix 垂直褥式縫合,以此盡可能的保留穩定的半月板邊緣部。針對盤狀半月板損傷則以改型為主,損傷部位修整至穩定邊緣,對于半月板嚴重撕裂或半月板纖維變性萎縮者行半月板全切除術。發現術中出血過多者,應及時采用止血氣囊充氣止血,最后完成對關節腔的沖洗,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1.3.2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膝關節評定量表對患者術前、術后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佳。
1.3.3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關節感染、關節腫脹、關節積液、關節積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B 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A 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術前,B 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為(51.66±8.52)分,A 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為(52.18±7.72)分;術后,B 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為(93.48±4.42)分,A 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為(76.97±4.03)分。術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64,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且B 組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16.095,P<0.05)。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B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88%,其中,關節感染1 例、關節腫脹1 例、關節積液0 例、關節積血0 例;A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53%,其中,關節感染2例、關節腫脹2例、關節積液2 例、關節積血2 例。B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1,P<0.05)。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關節鏡下的手術治療方式越來越多,且在關節鏡下治療各種膝關節損傷病癥的效果也越來越好,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好的指導作用[3,4]。通過關節鏡探查的方式,能夠直觀、清晰、準確的明確損傷部位和損傷的嚴重程度,聯合影像技術,對提高診斷正確率和治療效果有積極意義。鐘斌[5]對104 例接受治療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開放性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與觀察組(微創關節鏡手術),觀察組Lysholm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在HSS 評分中,觀察組屈膝30°及90°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微創關節鏡手術對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提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經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能顯著提高預后,促進康復。潘霆等[6]文獻認為,關節鏡下部分半月板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并不優于保守治療,但是從二次手術的角度考慮,關節鏡手術治療有一定的優勢。提示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是一種切實可行、有效的治療方式,相對于保守治療方式,還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在高玉新等[7]文獻中,通過比較關節鏡術前、術后1 個月以及術后12 個月膝關節的活動范圍,術前、術后膝關節評分,發現半月板損傷患者中,縱型損傷的優良率最好,其次是水平型損傷,再是退變型損傷,然后是混合型損傷,最后是放射型損傷。表明采用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損傷患者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Lysholm 膝關節評分,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充分證實了關節鏡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時間短,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術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且B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證實了關節鏡手術對關節實施的診斷、治療對膝關節功能影響較小,有助于膝關節功能的改善。在術后并發癥率方面,B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關節鏡手術后感染發生率低,患者生活質量較高。上述結果與大部分研究結論大致相同[8,9]。由此可知,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損傷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特點,且相較于治療退行性半月板撕裂的老年人,無變形且新鮮半月板撕裂患者的治療效果更顯著。此外,由于患者對無痛治療的要求較高,既往患者因為術后過于疼痛,刺激應激反應,從而影響預后,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復。王立生等[10]文獻報道,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40 例均進行關節鏡手術治療,發現術后疼痛的危險因素與年齡、有關節軟骨損傷、術后開始負重時間7 d、術后未冷敷有關;通過關節鏡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其療效較好,且為預防術后疼痛影響預后有較高的應用意義,根據年齡、關節軟骨損傷等危險因素給予個性化干預措施,對減輕患者疼痛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可緩解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狀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應用意義。但新鮮半月板撕裂的手術效果優于退行性半月板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