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洪 翟冬妍 張彩玲 徐奕鋒 吳釗帆 王蘭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被廣泛的應用在了一些重癥疾病的診斷中。利用超聲檢查對血容量的評估為重癥醫學科及急診科提供了重要的輔助依據,床旁超聲檢查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也得到了更多醫務人員的認可,尤其對于循環不穩定的患者,采用床旁超聲監測,能夠為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指導性的依據。有研究人員認為,下腔靜脈直徑、IVC-CI 與CVP 有著密切的相關性,采用超聲對下腔靜脈直徑、IVC-CI 進行檢測,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性的依據[1]。但是單純的下腔靜脈參數測量并不能較好地反映出血容量的情況,所以還需要與其他指標聯合測量[2]。本次研究詳細的分析了超聲測量IVC-CI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5月15 例在本院ICU 治療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 例,女6 例;年齡29~74 歲,平均年齡(51.54±11.37)歲;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17.45±6.40)分。納入標準:①存在循環衰竭表現: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既往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下降>40 mm Hg;尿量≤0.5 ml/(kg·h)并持續2 h 以上;心動過速>100 次/min;②需要容量復蘇或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治療;③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不適合行超聲檢查;②存在嚴重凝血功能異常或進行溶栓治療;③對放置中心靜脈置管、超聲檢查有禁忌證。本研究上報了本院倫理委員會,在經過批準后進行。
1.2 方法 對患者均實施500 ml 生理鹽水液體復蘇治療,將治療時間控制在10~30 min。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記錄,并采用床旁超聲對心臟參數進行測量。對超聲測量及中心靜脈置管時間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及經濟性因素。統計本組超聲檢查時間及中心靜脈置管時間,比較治療前后SBP、DBP、MAP、IVC-CI、CVP、IVCe、IVCi、HR、LVEDV、LVEF、CO、Vpeak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患者實施超聲檢查的時間為(8.65±5.14)min,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時間為(29.26±8.12)min。治療后,SBP、DBP、MAP、IVC-CI、CVP、IVCe、IVCi 均優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的HR、LVEDV、LVEF、CO、Vpeak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n=15)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n=15)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2 經濟性因素 患者采用超聲測量IVC-CI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中應用,入住ICU 時間減少了2~3 d,將搶救成功率至少提高95%以上,降低患者ICU 的醫療費用至少10%。
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處于休克狀態時,其生存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對其進行早期處理對預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低血容量性休克與感染性休克在病理生物學上有著明顯的差別,由于其致病病因不同,因此臨床監測及評估指標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CVP 的監測屬于侵入性的操作,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3]。
有研究人員認為IVC-CI 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映出體液復蘇治療的療效[4],但是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對IVC-CI 檢測從而對病情治療情況及血容量情況進行評估還缺乏一些循證醫學的證據[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實施超聲檢查的時間為(8.65±5.14)min,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時間為(29.26±8.12)min。治療后,SBP、DBP、MAP、IVC-CI、CVP、IVCe、IVCi 均優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的HR、LVEDV、LVEF、CO、Vpeak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了能夠將IVC-CI 作為血容量評估的重要指標。一般情況下,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后就會發現,對患者行液體復蘇治療后,其心功能得到了改善,Vpeak 也會出現明顯的增加,但是本次研究結果與其不符,這可能是因為此項檢測結果受到了臨床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也不能單純的將Vpeak 作為判斷液體復蘇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6]。
綜上所述,超聲測量IVC-CI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中應用能反映血容量狀態,對患者造成損傷小,治療費用低,用時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