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醫教結合服務模式應用于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康復治療中的具體效果及其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作為研究時間段,抽取期間本院康復科收治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患者共計60例納入觀察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的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患兒分別為30例。分別開展常規康復治療和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整體恢復情況、依從評分和生長發育情況。結果:試驗組患兒接受醫教結合服務模式進行康復治療后,和對照組患兒相比較,整體恢復有效率和依從評分均顯著更高,社交行為、語言的生長發育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康復治療后的大運動、適應能力和精細運動的發育情況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醫教結合服務模式應用于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康復治療中的效果十分確切,能夠顯著提高患兒的社交行為能力和語言能力,患兒的接受程度較高,預后良好,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康復科;語言發育遲緩;康復;語言功能
語言發育遲緩(speech delay)是兒科常見的發育障礙性疾病,由于語言發育遲緩會嚴重影響到兒童的正常表達、語言理解,因此需要盡早發現并努力尋找病因,積極開展康復治療,是保障患兒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長的重要手段[1]。有相關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單純的醫院康復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學校、醫院結合起來的醫教結合服務模式能夠進一步提高恢復的效果,顯著降低語言發育遲緩的短期或者長期負面影響、促進患兒合群、提高社交能力,本文通過選擇本院收治的60例語言發育遲緩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分析了醫教結合服務模式應用于康復治療中的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作為研究時間段,抽取期間本院康復科收治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患者共計60例納入觀察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的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患兒分別為30例。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2-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6±0.24)歲,平均病程為(15.67±0.45)個月;試驗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2-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1±0.26)歲,平均病程為(15.77±0.46)個月。兩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患者的一般性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可以開展進一步研究對比(p>0.05)。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定中對于語言發育遲緩的診斷標準;兒科檢查證實無聽力異常;患兒家長均知曉研究相關內容并積極配合康復治療。排除標準:存在聽力殘疾患兒;合并嚴重先天性臟器功能疾病患兒;腦癱患兒;嚴重精神疾病患兒;無法正常入學的患兒;中途退出研究的患兒。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開展常規康復治療,包括病情監測、環境護理、心理干預等內容,試驗組患兒應用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康復治療,獲得患兒幼兒園或者學前班的老師配合,并且針對性開展康復治療,訓練師指導患兒、老師掌握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法,并通過講座、微信平臺、宣傳手冊等方式不斷鞏固專業知識,在患兒居家、上學的過程中開展康復訓練,如日常交流、游戲活動等,加強和患兒的溝通和互動,主要通過一對一的方式,鼓勵患兒積極表達動作、發出聲音、宣泄情緒,可以在患兒面前進行口型提醒、卡片或者玩具進一步刺激患兒進行表達, 讓患兒能夠跟讀、復述詞句,逐漸過渡到主動表達。老師還可以通過手勢符號、肢體語言等模仿各種物品、動物或者行為,如吃飯、睡覺、蝴蝶、貓叫等,讓兒童能夠對不同事物產生反應,并且理解不同事物和手勢符號的關聯。讓兒童自己操作玩具,強化兒童的動手能力,通過播放動畫片、看漫畫書、繪畫等教學活動,引導兒童進行模仿、強化記憶力,并逐漸引導兒童對所喜歡事物進行關注、表達,形成長期的記憶能力。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兩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患者的整體恢復情況、依從評分和生長發育情況得出最終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統計學數據資料均利用SPSS21.00軟件進行處理計算,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兒的整體恢復情況對比
表1可見,試驗組患兒接受醫教結合服務模式進行康復治療過后,和對照組患兒相比較,整體恢復有效率顯著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的依從評分對比
表2可見,試驗組患兒接受醫教結合服務模式進行康復治療過后,和對照組患兒相比較,配合康復治療的依從評分顯著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對比
表3可見,試驗組患兒接受醫教結合服務模式進行康復治療過后,和對照組患兒相比較,社交行為、語言的生長發育情況顯著更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康復治療后的大運動、適應能力和精細運動的發育情況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語言發育遲緩分為特發性語言發育障礙和發育性語言遲緩兩種類型。臨床多表現為無法說話、表現能力低下、煩躁、多動癥、注意力缺陷、學習困難、不合群或無法與人目光接觸等問題,該病的主要發病因素與遺傳、語言環境不佳、智力低下、聽力障礙、神經系統疾病、腦損傷等有關[2]。針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積極開展科學、系統化的有效康復治療,不僅是提高患兒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兒童未來成長的關鍵環節,醫教結合服務模式充分地獲得了家庭、醫院和學校的合作與配合,讓患兒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語言功能,具有突出的效果[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接受醫教結合服務模式進行康復治療過后,和對照組患兒相比較,整體恢復有效率和依從評分均顯著更高,社交行為、語言的生長發育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康復治療后的大運動、適應能力和精細運動的發育情況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醫教結合服務模式應用于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突出,能夠顯著提高患兒的社交行為能力和語言能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靈芝,劉倩,梁偉健. 游戲輔以言語訓練在語言發育遲緩患兒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2021,36(18):1720-1722.
[2] 馬揚,沈瑞云,張雨垚,等. 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發育水平和臨床特征分析[J]. 北京醫學,2021,43(5):400-402.
[3] 趙珊珊,姚擁華,許錦平,等. 基于門診的廈門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相關因素前瞻性隊列研究[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21,36(14):1094-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