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明
(大連外國語大學日本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44)
慣用語是熟語的一種,是一種通過比喻等手段達成一種修辭意義的固定詞組。在日語和漢語中都有廣泛應用。而隱喻是幫助慣用語達成修辭含義的重要工具。陳望道指出,“隱喻是比明喻更進一步的譬喻”[1]77。這是從傳統的修辭觀來看待隱喻。與此相對,萊考夫(1980)等人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認為隱喻是人們認知活動的結果和手段,并將隱喻作為概念層面來認知[2]36。關于概念隱喻,大崛壽夫指出,隱喻(メタファー)是基于抽象概念和有明確形態的具體概念之間的相似性形成的一種認知手段。由具體概念組成的概念領域稱為“根源領域”;作為隱喻對象來理解的抽象事物構成的概念領域稱為“目標領域”。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稱為“映射關系”[3]106。
本文將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為理論基礎,使用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CCL)和中納言均衡語料庫(BCCWJ),檢索并篩選“馬”相關的隱喻例句,探討中日兩國語言中含“馬”的慣用句的隱喻機制,并對比分析異同。
國內近年來關于隱喻的研究逐漸增多,尤其是“動物隱喻”的研究引起了學者的廣泛興趣。劉舒[4]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關于“動物隱喻”的研究主要分為六類:詞匯、教學、翻譯、廣告、文學作品和慣用語。其中,慣用語占很大比例。其理論背景大多集中在認知語言學,還包括語用學和文化交際等。但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動物隱喻的研究尚不充分,日漢對比方面更屈指可數[5]。
從古至今,馬都是和人類比較親密的動物,這一點在語言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將“馬”的概念用于慣用語當中。本章重點討論根源領域和目標領域之間的映射關系以及隱喻產生的認知理據。
從慣用語的例句觀察到,“馬”的外形、行為、性格、品質以及價值判定等特征通常會與人的外形、行為、性格或品質等聯系起來[6],這是基于兩者的相似性形成的映射關系。以下通過例句分析探討中日慣用語中有關“馬”的隱喻發生機制。
1.源域的外形特征映射到目標域的外形特征
“馬”的外形俊美、體格健壯,常用來比喻“君子”或“美人”,此處基于兩個領域間外形特征的相似性構成映射關系。
(1)スーツを著ると、それなりにキチンと見えるから不思議だ。馬子にも衣裝というやつか①。
(Yahoo!2008)
即使是馬夫,穿得整潔的話,也會風度翩翩。就是“人是衣服,馬是鞍”,一件漂亮的衣服能讓人看起來與眾不同。
(2)西門慶聽了,叫起苦來說道:“好塊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王婆道:“便是這般苦事。自古道:‘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孪吕掀沁@般配合!”②
(《水滸全傳》)
這句諺語上下句互相對應,首句中出現的 “駿馬”作為根源領域的要素,映射到下句目標領域當中的“美妻”,也就是說將“俊美的馬”比喻成“美麗的妻子”,實現了兩個概念領域之間外形特征的映射關系。
2.源域的行為特征映射到目標域的行為特征
馬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人類社會也有群體相聚的行為。另外,馬的很多行為特征也容易與人類的行為產生相似性,形成映射關系。
(3)カピタン、ほら、牛は牛連れ、馬は馬連れと、むかしからいうじゃありませんか。①
(『クレヨン王國なみだ物語』 福永令三)
這句話指同類型的人聚在一起才能和諧相處,類型相似的人會不自覺地產生向一個方向靠攏的行為,因此這句話是從“?!焙汀榜R”同類相聚的行為映射到目標域“人類”的行為。
(4)張莉蠻善良地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你真想正正經經找個人,我倒認識一個不錯的姑娘,家里是高干,三間大北房。”②
(王朔 《玩的就是心跳》)
“回頭草”比喻過去的事物,“不吃回頭草”意味著不會回頭再去尋找過往的事物。例句中說話者將聽話者比喻成“好馬”,用 “好馬”不回頭吃草的行為映射到聽話者的行為上,提醒對方不要回頭留戀過往感情。
3.源域的性格特征映射到目標域的性格特征
馬性格溫良,忠于主人,且充滿智慧,如“老馬之智”。但日語中也認為“馬”較遲鈍,有怪癖,從而用來形容與此性格類似的人,構成映射關系。
(5)癖ある馬に能あり[7]199:有脾氣的馬能干活,有脾氣的人有本領。
(《新編日語慣用語詞典》:199)
“有脾氣的馬”映射“有脾氣的人”,這句慣用語是基于兩個領域間性格特征的相似性構成的映射關系。
(6)太宰慕容恪曰:“臣等受先帝顧托之重,欲效犬馬之心久矣,未得詔命。今陛下旨意,臣愿領兵去攻洛陽,以報先君顧托之恩?!雹?/p>
(《兩晉秘史》)
“犬馬之心”出自《史記》。狗和馬性格溫良,忠于主人,漸漸成了忠誠的代表。臣子將自己的忠誠比喻成犬馬之心,是雙方性格間的映射。
4.源域的行為特征映射到目標域的精神品質
日漢兩種語言中都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說法,用“四匹馬都追不回”的行為來比喻堅決遵守承諾的優良品質。
(7)駟も舌に及ばず[8]138:已經說出口的話四匹馬車都追不上。
(『論語·顔淵編』)
(8)銀角大仙說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既是拿得女將來,我怎么又和你反悔!”②
(《三寶太監西洋記》)
5.源域的價值判定映射到目標域的價值判定
“馬”的價值高是中日兩國文化中的相同概念認知,因此兩國語言中都用“馬”比喻價值更高的事物,不同點是與“馬”共起的要素不同,漢語中選用了“騾子”,日語中則是“牛”。
(9)彼は計算高いから、利用価値がなくなれば「牛を馬に乗り換える」ように友達でも裏切るだろう[8]138。
(『故事·ことわざ辭典』:45)
將沒有用的或價值低的事物直接丟棄,去選取價值更高的事物,這句話基于主體認為“馬”的價值高這一心理認知基礎,將其映射為“價值更高的事物”,是雙方價值判定之間的映射。
(10)在新兵連我們第一個學會的是句話,確切說是兩種動物:騾子,和馬。合起來是這么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②!
(蘭曉龍《士兵突擊》)
到底是不是價值更高的事物,要實際驗證之后才能知道。這句慣用語直接用“騾子”和“馬”比喻不同價值的事物,是基于主體對兩種具體事物的認知決定的。
6.從源域的價值判定映射到目標域的精神品質
漢語基于“馬”比 “?!眱r值更高這一心理認知,以人類的行為為中介,映射人所具備的崇高精神品質。日語中雖然也有基于“馬”的價值高這一根源領域形成的隱喻,但所映射的目標領域不是人的精神品質③。
(11)師云。你若煎茶。我有個報答你處。無對。師云。汝問。我與汝道。園頭云。請師報答。師云。多著水少著米。代云。得人一牛,還人一馬④。
(《古尊宿語錄 佛藏藏外》)
馬的價值遠比牛高。由于馬既能作戰,又是交通工具,驍勇矯健,故被賦予了很高的價值。這句慣用語用整體的行為來比喻得人之恩加倍相報的精神品質。
以上分析可得,日漢兩種語言中含“馬”的慣用語的隱喻機制既有共通性,又有差異性。其映射如表1所示。
漢語中通常強調“馬”的優良品質,認為馬忠心耐勞,充滿智慧,常用“好馬”比“君子”,且賦予馬很高的價值。這一點日語中也是同樣。
但同時,漢語和日語中都存在含“馬”的貶義慣用語。如漢語中認為馬愚鈍且沒有自知之明,如“馬聽鑼聲轉”[9]15“馬不知臉長,牛不知角彎”[9]99;日語中則有「馬耳東風」[8]56「馬の耳に念仏」[8]78等說法。這是因為馬對聲音的反應較為遲鈍。日語中還有包含“馬”的怪癖的慣用語,如「走り馬の草を食うよう」[10]106「跳ねる馬は死んでも跳ねる」[10]25等,用“馬”身上一些不好的習性來比喻人類的某些習慣或作風。
表1 “馬”相關慣用語的隱喻機制對比表
中日兩國包含“馬”的慣用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對應的,還有一部分是同義不同源,如「馬の耳に念仏」對應“對牛彈琴”。此外,在日語和漢語文化中,“馬”抽象出來的概念意義有所不同。漢語含“馬”的慣用語多褒揚馬的優良品質,而日語中含“馬”的貶義性慣用語多于漢語,這是由于“馬”在兩個民族的心理認知當中產生了不同的概念形象導致的。
1.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上,無論是農耕時期還是戰爭時代,馬都與人類相依相伴。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馬也是人類休閑娛樂的好伴侶。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均為游牧部落,從那時候開始,“馬”就成了中華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馬背上的歷史[11]。在長期與馬相處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將馬的特征與人或身邊事物的特征相聯系,借助兩者之間的相似性認識和描述自身以及周圍的事物。而在日本,馬雖然在早期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武士的出現,馬的地位就漸漸衰落。日語中與“馬”有關的很多慣用語都是直接吸收漢語詞匯直譯而成。這說明馬文化在日語本土文化中并沒有占據主要地位。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不同的認知主體在面對同一事物時,會產生不同的感知和聯想,從而在語言上呈現出不同的表達內容。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根源領域相同的情況下,日漢兩種含“馬”的慣用語所映射的目標領域卻不相同。比如對于馬“反應慢”這一特征,漢語中將其與人的“死腦筋”這一性格特征聯系起來,而日語則將其映射到“無知”“遲鈍”等的性格特征中。說明認知主體的思維模式是影響隱喻機制的重要因素。
結合語料庫中的例句,通過對日漢兩種語言中含“馬”的慣用語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中日兩國對于“馬”這一形象認知的異同,同時也能反映出兩國文化的共通性和差異。共通性來源于兩國的共同認知域,差異則來源于歷史、思維、時代等造就的不同認知域。
慣用語是一門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從古至今的交往都會在各自的語言中留下印記,這樣的印記也體現在慣用語當中。因此對慣用語的研究也是對歷史文化的研究。動物隱喻的研究還有很大空間,筆者也將繼續努力。
注釋:
①例文出自中納言均衡語料庫(BCCWJ).
②例句出自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CCL).
③參見例(9).
④例句出自北京語言大學BCC 語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