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彤彤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00)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在一定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內在知、情、信、意、行各因素辯證運動、均衡發展實現認知向行為轉化的過程,基本問題是如何從不知轉化為知,如何由認知落實為行為的問題[1]。這個過程的實現雖然會受到外部客觀環境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主體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意志力作為其中的一個因素,在知行轉換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知、情、信的集中體現,又是行為的催化劑,是確保思想品德知行合一的重要影響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是教育者傳授的要求受教育者理解、接收和掌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等。包括內容性方面,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道德信念、民主或法制紀律教育內容等;以及認識性方面,比如內化內容、判斷和推理等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是指在認識、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調節下,根據一定的原則和規范,把內化為自身固有的認知和意識外顯為表情、語言和動作的活動。它既指受教育者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也包括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教育者傳授的各類信息后,和自身原有的思想進行比對、交匯,以進行思維重建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過程;還有在發展過程中自我檢驗的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促使受教育者將思想品德認識轉換為相應的行為,形成行為習慣,這個過程不一定會按照同一個方向順利進行。因為要實現認知向行為的順利轉化,需要主體內在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的相互配合,還會受到外部客觀環境的影響。受教育者將外部接受的思想品德認識內化和原有的認知融合更新,與情感發生共鳴后,產生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在轉換為實踐的過程中,意志力將認知、情感和信念聯系起來,面對困難和障礙時也堅定不移,從而能實現認知和行為的統一。
意志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化中一方面表現為“在確定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等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動的實踐精神”[2],也就是受教育者在外化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調節心理和堅定目標、克服障礙的行為,即意志的執行過程。另一方面,意志力表現為受教育者根據已有的思想認知和情感,在自身情況的基礎上決定行為方式,以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斗志執行行為目標,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地實現認知向行為轉化的過程,即意志決策過程。
意志力的決策功能和執行功能在知行轉化過程中共同作為知行轉換中的一個中間環節,在知行轉換過程中,受教育者根據認知和內在情感對某種道德進行判斷,產生一種信仰或信念,從而更積極主動去實踐道德規范,這個過程也就是意志的產生確定過程,表現為受教育者的強大自我規范、自我約束能力,為符合認知的行為最終落實克制自己,承擔起責任。
然而,意志力并不總是能有效實現知行合一的,如受教育者在自身評價系統內認為某種行為方式是應當的或不應當的,而出于對自身情況的考慮,或是自身利益考量,或者是其他價值觀的影響,最終選擇與自身評價相反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這就是知而不行。而如果受教育者在主觀判斷和理智上都趨向某一目標信仰,但是由于能力不足等原因做出與認知不一致的事,就是不可抗拒的知行脫節。知行不一現象已經成為道德教育中突出問題,意志力不堅定是造成知行不一的重要因素。盡管如此,意志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換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仍然是不可否認的。因此充分認識意志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化的重要意義,是培養良好意志品質、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化的前提[3]。
首先,意志力在知行轉化中起著中介作用。認知是行為產生的基礎和前提,在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推動下,轉化成行為。沒有認知就不會和情感產生共鳴,形成信念和意志,但如果主體缺少意志,面對復雜的環境因素,很難能抵抗住負面影響,認知就不能沿著正確方向轉化成行為。所以,意志力是行為的實際行動者,具體表現為確定能達到與道德認知一致的目標而必需的行為,還表現為判斷并抑制與道德認知相違背的欲望和行動趨勢。這兩個方面在知行轉化中是統一的過程,是意志對行為動機和行為沖突的控制,是意志力發揮決策作用的過程。
其次,意志力的積極作用還體現在主體實現行為轉化的過程中對困難的克服,包括外部困難和內部困難。外部困難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比如天災或者他人的阻礙;內部困難包括個人的性格、情緒、能力等。意志力會促使主體在實現行為的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確保知行合一。
另外,意志力的積極作用還體現在對影響知行轉換的另一因素情感的調節。主體內在情感也是伴隨著道德認知產生的,是外部接收的認知和自身認知碰撞產生的。符合本來的認知就會產生積極情緒,相悖就存在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因此,直接通過情緒是不能有效控制行為轉化的,要通過意志對情緒加以調節,對積極的情緒進行運用,對消極的情緒進行正向疏導,才能實現情緒在知行轉換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意志力在主體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可能會受其他因素干擾不能完全發揮作用,受教育者基于認知和情感認同接受的道德教育,并對行為進行了判斷,但在面對利益與道德時最終發出的是與認知不符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知行脫節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換中表現為受教育者自身有意識地在行動中違背被普遍認可的思想認知,在做出這種決定時,主體是經過了考察自身情況后意志選擇的結果,雖然客觀上是知行不一,但在受教育者主觀來看對自己選擇的行為是認可的,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是意志決策作用缺失的體現。當前,過度個人主義、社會價值多元化影響以及實際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容脫離實際,都會使主體意志力發生決策失誤,認知與行為發生脫節。
1.過度個人主義影響意志力的決策功能
近些年,“精致的利己主義”這一標簽在社會上普及流行開來,其出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出現是大環境影響下個體自我意識增強的結果。生活在經濟發展、文明開化、信息傳播迅速的社會環境中,時代為當今受教育者提供了更開放的生存環境,賦予了做選擇的自由,不可避免地會催生主體質疑力,主體更有自己的想法,更注重個人權利的維護,表現出個人主義。在個人權利與道德規范的權衡中,他們也許會鋌而走險違背道德原則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否定個人權利的合法性,但過度的個人主義會干擾價值判斷和意志的決策,如放任受教育者個人主義的發展,道德對主體的內在約束力將會成為空談,個人利益會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出現不利于社會發展的行為傾向。
2.價值多元化對意志力決策功能的影響
當今社會是個思想多元的社會,傳統的、現代的與后現代思想觀念并存,受教育者作為獨立的個體,選擇也會有所不同。傳統思想主張借取超自然的力量來傳遞思想認知,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以自由、平等、公正等一系列的人權來宣示道德正當性;后現代思想主張對規范的消解,放棄對崇高理想信仰的追求,追求沒有權威、沒有共識。價值多元化帶來了多元化的價值標準,受教育者作為社會人,會接觸到大量的社會信息,一些不良價值觀會摻雜在各種信息中,沖擊人的主流價值觀,受教育者會不可避免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一旦自己價值取向和主流價值取向相悖,那么在意志決策過程中會更容易屈服于自己的價值取向,做出與道德認知不相符的行為。
3.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脫離實際對意志力決策作用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來源于實際生活,受教育者在高校接受教育時,最直接接收的是內容性層次認知,比如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這些認知都來源于偉人們的實踐,是通過觀察社會、提取規律、總結經驗而得來的。在引導受教育者學習這些知識時,聯系實際,結合實踐,更有利于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而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過程中,側重于單純的理論教學,依靠單一的灌輸,導致受教育者無法把理論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只停留在死板的文字上,沒有將其內化理解,也就談不上對道德的認同,無法產生強烈的情感,道德規范的他律性不能轉化為自我約束性,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意志決策作用就會受到阻礙,造成知行脫節。
除以上因素導致的意志力無法有效實現作用外,還有一些因不可抗拒因素影響意志力的作用導致的知行不一,就是受教育者完整地接收了外在認知,并和情感發生了共鳴,主觀上有了把認知轉換為行為的意愿,但最終可能因自身能力不足不能付諸行為,或者是主觀上不想做,最終卻做了,這是意志力執行功能沒有有效發揮作用的表現,受主體能力、欲望和實際情境等因素的影響。
1.主體自身能力不足會影響意志力的執行作用
完整的知行轉換過程不僅要關注意志力是否產生,還要關注意志力是否有效發揮控制、修正和引導行為的作用,并非只要主體內部產生了強烈的意志,那么符合認知的行為就一定能產生。如已經做出符合認知的行為實施計劃,在實現的步驟中反而失敗了,也不能稱之為“知行合一”。馮友蘭先生認為個體要做一件事,如果他知道這件事是該做的,那他就應該去毫不猶豫地去做;但是關于這件事該如何做,其中就有許多知識、技術的問題[4]。因此,這就要求受教育者掌握特定的技巧、能力或知識,確保意志力的順利執行,反之,缺乏實踐認知的能力而導致意志力無法發揮作用,是出現知行不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主體的情感和個人欲望影響意志力的執行作用
主體在產生意志之后,意志導向的“應該做”并不總是推導出“我要做”。意志在選擇行為時是以認知為基礎,同時受到自身欲望的影響。人的本性是有天然逐利性的,個人欲望如果不能平衡好,必然會動搖意志力,影響意志力的執行。此外,意志還會受到情感的影響,意志是理性因素,情感和欲望屬于非理性因素,人是情感動物,但是也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體。受教育者如果思想不成熟,不能調節自己的情感,會更容易受到即時的、強烈的、眼前的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非理性力量占據理性上風,那么在非理性因素與意志力的推拉過程中就會傾向于非理性因素,意志的執行作用就無法實現。
3.特定的情境影響意志力的執行作用
一種情境是有能力做某事但現實中不能做,一種情境是主體不得不做,這是情境影響意志力的兩種現象。意志力作用的發揮均是在主體內部發生的,除了內部因素對意志力的影響之外,外部情境對意志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甚至主體不能及時自我解決的。
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如果意志力不能發揮作用,那么意志力在知行轉化中就不能起內化認知、調節行為的作用,知行轉化過程很有可能發生斷裂導致知行不一。即便產生了行為沒有意志力發揮作用也很難持久,思想品德最終是要促進受教育者形成行為習慣。因此,實現主體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確保認知向行為的順利轉化,就必須重視對受教育者意志力的培育鍛煉,針對影響意志力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規避解決風險,有效實現意志力在思想品德知行轉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