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中小學延期開學。北京市教委提出,“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要組織學生開展線上學習,將線上教育與線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閱讀、自主鍛煉、自主居家勞動充分結合起來,加強學科內、學科間、學段內、學段間的課程內容整合,為復課做好銜接準備工作。4月中旬,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啟動了“春季學期教學支持行動”,北京市40多個實驗小組參加了“友善用腦跨學科融合教學案例創作”的網絡培訓與學習,北京市花家地實驗小學也是參與學校之一。在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以及花家地實驗小學領導的指導和支持下,筆者與其他幾位教師經歷了翻閱和分析教材、尋找“合伙人”等過程,最終設計并實踐了基于云課堂的“英雄創想”課程。
一 、“英雄創想”課程簡介
英雄是什么樣子的?英雄可能是默默守護在我們身邊的人,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人,是一個普通人卻擁有一顆偉大的心,是最美的逆行者。2020年,涌現了很多英雄人物,有奮戰在一線的“抗疫”英雄,有為群眾奔波的社區工作人員,有一直堅守崗位的普通人,他們都在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由此,筆者產生了通過與英雄有關的課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英雄、學習英雄的設想。
在校領導的支持下,筆者與其他幾位教師一起,成立了以音樂學科為主,聯合英語、體育、語文學科的4人“友善用腦跨學科融合教學”實驗小組,并進行了多次研討。友善用腦的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依據學情確定教學,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在友善用腦的課堂上,要靈活運用“團隊學習+多感官教學”、思維導圖、音樂、冥想、健腦操、使用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及評價等課堂教學策略。為此,實驗小組的教師通過微信視頻的方式進行了溝通講論,對各自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尋找與“英雄”有關的內容。最終決定以四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的《輕騎兵序曲》為主線,結合四年級英語第一單元Do you like music?中有關音樂曲風的以及表達音樂感受的教學內容,在體育課上根據音樂設計韻律操;在語文中進行音樂拓展,對《塞下曲》進行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在英語課上感受英雄、在音樂課上欣賞英雄、在體育課上體會英雄、在語文課上歌頌英雄。
二、云課堂的設計與實施
友善用腦的課堂教學可采用“一三八”范式。其中,“一”指的是一個原則,即教師給學生創設場景,引發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叭敝傅氖墙處熡萌廖宸昼娺M行引導,向學生講明本節課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規則?!鞍恕敝傅氖巧险n的八個步驟:步驟一是舒緩情緒,幫助學生放松心情,調動學習積極性;步驟二、三、四分別為明確目標、布置活動、宣布規則,即“一三八”中的“三分鐘講解”;步驟五為學生探究,每節課都有活動流程單,列出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和活動規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學習,教師負責巡視和督導;步驟六、七為團隊展示和質疑辨析,學生總結討論結果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其他小組可以提出質疑,共同辨析;步驟八為師生評價,對展示組和補充組的表現都要進行評價。如此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并將團隊學習的理念貫穿始終。
教師在通過騰訊視頻授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并選出組長。組長的任務包括:組織成員學習,分配學習任務,建立會議號,帶領成員按時進入線上課堂。
整個系列課程分成3個課時。第一課時是感受英雄和欣賞英雄,是英語課與音樂課的融合。英語教師帶領學生學習Do you like music?一文表達情緒的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聆聽并討論《輕騎兵序曲》,梳理樂曲帶給自己的情緒體驗,寫出表示自己心情的英文單詞并畫出表情符號,用肢體動作表現樂曲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并進行解釋。在每個小組匯報的時候,其他小組用同意、不同意、補充和質疑四種不同的手勢發表意見。學生的表演各有特色,其中很多形象與音樂非常貼切,如軍營中的號手、奮勇殺敵的戰士、向犧牲士兵敬禮等。音樂教師將《輕騎兵序曲》分成了五個音樂片段,并提供了與之匹配的五張圖畫,請學生從音樂的節拍、力度、速度、節奏、音區等方面對音樂片段進行分析,討論每個音樂片段所描繪的場景,將圖畫與音樂片段進行合理配對。在這一課時,學生們積極投入,充分參與小組討論,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和第三課時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展開想象并進行創作。其中,第二課時的任務是創編體育韻律操。有的小組融合課間操創編了戰士出發前的熱身韻律操;有的小組根據音樂故事情節創編了行軍打仗的場景。第三課時的任務是為古詩《塞下曲》設計配樂詩朗誦。有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搜索合適的音樂,有的討論表演動作,最后全體成員共同完成朗誦作品;還有的小組就地取材,用道具配合表演,并由組內會演奏樂器的同學為詩朗誦伴奏。每個成員都參與了小組展示。
課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和家長表示對這種課程形式和內容“感興趣”;學生普遍反映小組討論和展示“很有意思”,能夠激發思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認為自己在小組里能發揮長處,還增進了同學感情。
三、小結與反思
一是學生與教師的收獲。這一課例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使學生學得更輕松并增強了信心;教師也從中獲得了與以往不同的成就感,并感受到學科融合教學帶來了更廣闊的想象與實踐空間。在課堂上,教師負責啟發、引導與幫助,學生從感受與欣賞開始,到小組自主討論與創編作品,思維更加發散,產生了無限創意。學生帶著任務開展探究學習,對文本產生個性化理解,并體現在作品和展示中,這些都是學習的成果。當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就會成為學習主人。在備課、研討、授課過程中,教師們也對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和內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二是教法與學法的改進。在課程設計中,教師要依據課標,結合大單元的主題和學科具體要求,確定每一課時的內容。教師還要對學科融合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礎上找到交叉知識點背后的核心內涵,形成融合點,以確定主輔學科,制定靶目標,再圍繞這一目標設計課堂活動并制定活動規則。對學生而言,要通過自我領悟、小組交流和多樣化的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與思考,通過友善用腦的多種策略,實現健康、智慧的學習,成為快樂而高效的學習者。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