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淑娟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愈發成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建設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把促進學生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沿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核心素養的定義與體現
1.核心素養概念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指向過程,重點關注學生在其培養過程中的體悟。核心素養具有穩定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的特征,是伴隨學生長期持續存在的動態優化過程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
2.核心素養培養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體現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具有更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在具體的課程設計和開發過程中,應以是否能較好地體現核心素養原則,達到培養學生全面整體發展的作用為標準。現以綜合實踐活動課《姑蘇一品 水中芡實》的設計與實施為例,進行說明。
課程以具有蘇州特色的芡實為開發方向。芡實俗稱雞頭米,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蘇州本土農作物,活躍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學生對其有天生的親切感,因此課程開展比較順利,學生的參與度、配合度較高,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該課程有以下特點。一是選題定位準確,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對芡實的熟悉度,將芡米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能夠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就對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預判和期待,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識。二是課程資源整合體現了區域特色,有效增強了對學生的情感熏陶。通過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調研分析,結合學校和區域的文化特色,將芡實作為重點,既貼近了學生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從芡實出發,向學生展現了蘇州鄉土人情的變遷和發展。三是課程實施內容豐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程實施環節,學生手腦結合、學做結合,通過試驗、協作、感悟、交流等方式全身心投入到課程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積聚個體成長能量,貼合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設計原則,實現了課程教學中著重體現實踐過程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1.課程設計的目標分析
一是要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通過對一些俗稱和叫法的匯總分析,如水八仙等,使學生對芡實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重點了解可食用部分屬于植物的哪個器官;二是要注重學生對過程和方法的掌握。如在回憶與交流中認識水八仙,以呈現實物的方式熟悉水八仙,在分組探究中加深對水八仙的認知,在探究中學會分工合作。三是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要讓學生在實物辨析、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熟悉家鄉特色物產,感受鄉土文化,引起家鄉情感共鳴,熱愛家鄉文化。四是要明確教學中的重難點。本次課程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辨識南北芡實,課程的實施也將圍繞這一目標展開。
2.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
(1)課程導入。課程開始前,給學生出示有關水八仙的圖片和詩句,設置情景,引導學生猜一猜。進而提問是什么食材?將課程引入到下一部分。
(2)初識芡實。將之前準備的兩種實物展示給學生,由學生辨析哪一種是芡實,拋出問題:為什么叫做芡實?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并結合植物學提供對芡實的標準解釋。為加深學生印象,對芡實的別名——雞頭米進行釋義,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省域地圖,對芡實進行地理劃分,區別南芡和北芡。
(3)探秘芡實。首先對芡實的各個部分進行分割,讓學生能夠通過連線、拖動的方式找出芡實的根、莖、葉、花、果實。通過對芡實的植物結構的外觀認知分析,加深對南、北芡實的分辨,同時了解芡實的濕地植物屬性和植物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的特性。然后通過一段剝芡實的視頻,讓學生了解芡實可食用的部分是它的種仁。在具體操作環節,由教師介紹剝取芡實種仁的工具,教會學生如何使用這種工具,同時指導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剝取任務。
(4)淺嘗芡實。剝取芡食的時間結束后,對各小組剝取的數量進行統計,準備烹鮮。在烹鮮的過程中,根據芡實的每粒重量和數量,設計數學題,要求學生計算。烹鮮完成后,讓學生親自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并分辨南、北芡的不同口感。
(5)深思芡實。在品嘗中,引導學生就剝取芡實的過程和品嘗的味道談談感想,讓學生體會芡農的辛苦,從而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最后,由教師對南北芡實的特點進行總結,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芡實的功用和價值。
通過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實施,學生的知識能力、團隊能力、領悟能力、價值觀塑造等重要的成長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提升,是通過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次有效實踐。
三、課程設計實施的重點
基于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和實踐的基本原則和方向要始終圍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囿于課程時間等因素,課堂效果仍存在某些不足。因此,在設計和實施環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教學資源的開發。針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課程選擇的方向與目標實現直接相關,課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保障課程有效性的首要因素。課程資源開發和構建可以建立在時下學生關注的焦點、體現區域文化特色的實物或現象等,因此,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調研意識和相對豐富的知識儲備,善于抓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所需所求,并且在課程中有所體現。
二是活動設計的有效性。綜合實踐課程的核心在于實踐,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核心素養中的基礎一環,實踐活動設計的質量不僅決定了課程的流暢度,而且還關乎課程的綜合價值。具體而言,要善于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合理安排活動內容、活動流程、活動環節、時間間隔、思想深度,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想,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優秀品質和價值觀的目標。
三是角色定位的契合度。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明確自身的定位,要始終將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參與者和主要決定方,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使學習活動在熱烈的氣氛中自發地進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