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波
在小學教育領域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此背景下,小學美術學科的受重視程度也提高了很多。切實完成好美術小學工作,能夠使得學生的個性發展更為健康,并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切實增強。因此說,教師在組織美術教學之時,要依據實際情況來選用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拓展,重點關注學生個性的養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促使學生全能發展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一、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營造促進學生個性培養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環境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在課堂上教師經常用死板的方式進行教學,一味地強調要聽老師的話,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問題,使得學生的個性和思維能力得不到好的培養。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要多鼓勵、少批評,使得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充分發揮,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輕松和快樂,這樣學生才會愛上學習,喜歡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得自身個性健康快速地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問題,對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教師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愛,使得學生真正地信任教師,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就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方案,使得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二、基于個體特點的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培養
不同的孩子性格往往也會不同,教師是難以對性格予以改變,因而在展開教學之時,則要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確保教學具有針對性。比方說,有些學生的個性是較為活潑的,其繪畫作品就會顯得十分粗獷,表現力也是較為突出的,然而其對于細節方面的并不是十分關注,在思考上也顯得較為淺顯。還有一些學生的性格是較為內斂的,其在繪畫之時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對事物的認知也顯得更加深刻,在繪畫之時通常會反復進行修改,確保色彩能夠顯得勻稱,然而其繪畫作品中卻很難彰顯出藝術張力。學生的個性不同,在繪畫作品中所呈現出的特點也就有一定的差異,因而在展開教學之時,就要依據學生的個性來展開賦有針對性的訓練,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對整個教學流程予以設計,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個性特征來進行創造,使得學生的藝術潛力能夠充分展現出來。
三、生活化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培養
藝術和生活的關聯性是十分緊密的,沒有生活的話,藝術也就無法存在。在展開美術教學之時,就是要將生活當中美的元素充分展現出來。對于廣大美術教師來說,在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點之時,必須要將生活當中的一些元素引人到課堂之中,如此可使得學生對美術的價值形成正確的認知,同時還可使得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能夠得到增強。而當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更為全面,更加深刻之時,其個性成長也就能夠更為健康。
四、美術鑒賞過程中促進學生個性培養
美術作品的鑒賞學習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美術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品鑒賞的時候其實是在培養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興趣。一些美術教師在引導學生進美術作品鑒賞時,自身就出現了價值偏差,教學意識出現錯誤。“美”是以一個相對的概念,有些教師認為大家所公認的美一定是美的,如果學生對作品有不一一樣的看法,那就是學生沒有審美。這樣的教學思想不利于學生審美興趣的培養。“美"的定義有很多,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審美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感受,是作品鑒賞中產生的心靈共鳴。在美術作品賞析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重視引導學生的審美感覺,但不可強求改。筆者在一次泥塑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找來一些泥人作品供學生鑒賞。許多學生都喜歡生動、漂亮的泥人作品,而有一個學生一直在看一個不很顯眼的泥娃娃。這是一個普通的?Q版泥娃娃,是一個女童,手中抱著碩大的水壺,體態后傾,眉眼充滿了笑意。老師注意到學生的情況后,便上前詢問:喜歡這個泥塑作品嗎?學生回答喜歡,但問到喜歡的原因時,學生說不出來。于是就引導學生不用刻意去組織語言,就對看到的泥塑說出自己的直觀看法就可以。教師就可以引導質樸是一種美。
五、實踐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個性培養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需要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美術學習始終保持好奇心,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繪畫中。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承擔著文化學科不具有的教學作用,教師要注重教學策略的選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培養,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