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合唱,是一門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社會功能性的高層次的群體藝術,能調劑人的情緒,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甚至認為合唱是音樂教育的一項原則,是音樂藝術教育核心,是信息知識的源泉,合唱的過程不僅是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品質、素質的過程。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小學中高段3~6年級學生要“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做出恰當的反應。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統觀小學人音版教材,小學二年級就已經出現了輪唱的合唱形式,三年級由輪唱發展到簡單幾個音的二聲部合唱,而四、五年級的教材中,大量的二聲部合唱歌曲出現了明顯的旋律聲部對比,這些具有較高難度的二聲部合唱歌曲就自然而然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唱教學困難也就成為了音樂教師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難題。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缺乏合唱的審美環境,缺乏合唱的意識,對合唱興趣不濃,個人合唱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從提升學生的聽覺,培養學生的合唱興趣入手。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合理利用以下三個教學策略,可以逐漸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有效優化合唱教學效果。
一、策略一、提升聽覺審美,讓抽象的音樂直觀化
1.“聽”出美感,“聽”出興趣
淺析學生唱不好合唱的原因之一是學生缺乏合唱意識。小學生在平時就很少接觸優秀的合唱作品,更別說參加什么專門的合唱活動,長期缺少一個環境的審美感染。大部分學生感受和聽辨聲部旋律的能力都很弱,部分學生甚至存在認為齊唱就是合唱的誤區。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要“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因此,提高學生對合唱的聽覺審美,培養學生合作歌唱的興趣是優化課堂合唱教學的關鍵點。
我認為,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中,我們可以讓合唱走出高難度歌唱藝術的層面,作為學生的一種休閑方式出現。讓學生放松心情,以一種愉悅的、享受的姿態充分去體驗合唱的美,合唱的快樂。
2.“聽”出線條,“聽”出色彩
學生唱不好合唱的原因還在于學生對音高的概念完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對小學生而言,抽象的東西當然難以正確把握。所以,我們在合唱教學中,要想辦法讓抽象的音樂直觀化。
二、策略二、開展多聲部的節奏練習
小學生十分好動,對于敲敲打打持有高度的熱情。不論低段學生還是高段學生,都十分喜愛演奏打擊樂器,因此,多聲部的節奏練習絕對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也是提高小學生合唱能力一條捷徑。
卡爾·奧爾夫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結合奧爾夫的節奏教學法,我們可以給這樣的多聲部節奏加上一些歌詞念白,這樣,只需一名學生的口、手、腳并用就可以單獨進行多聲部節奏訓練了,如果使用一些打擊樂器來演奏的話,兩名學生之間的節奏念白游戲就可以構成多聲部的節奏樂。諸如此類的簡單的多聲部節奏的合作練習,就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聽覺能力、和聲概念、合作意識,而合唱只要在多聲部節奏的合作基礎上加上音高就可以了。學生可以隨意創作一些簡單的歌詞念白,記錄上音高。
如果將以上的節奏與旋律同時演奏演唱出來,即可組成一個短小簡單的節奏樂了。
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地利用“人體樂器”,把“學生從板凳上解放出來。”學生在課堂上一“動”起來,氣氛就活躍多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做音樂性的“動”,這樣的音樂活動使他們沉浸在一種游戲般的愉悅之中,在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學生對“玩”絕對不會感覺枯燥和厭煩,游戲般地反復練習往往可以讓學生進行較長時間地持續訓練。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樣的多聲部節奏練習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由簡到難,由少到多,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逐步開展,教師要講清楚練習的要求,讓學生比較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的聲部節奏,充分體驗到多聲部的豐富美感,以及合作的成功樂趣。教師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學生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過多的加入節奏聲部或者音高旋律,同時必須注意課堂的調控,防止學生過度興奮,亂敲亂打,失去合作關系,而造成聲音的一片混亂,失去聲部的美感。
三、策略三、錄音評價,提升合唱能力
小學生在進行合唱的時候,往往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去演唱自己的聲部,而很難感受到自己與同學合作演唱出來的和聲效果到底如何。讓學生聽到自己的聲音,找到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是他們更快提高合唱能力。因此,錄音評價無疑是提升學生合唱能力的一條捷徑。
錄音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了解合唱,更加強烈地追求自我的提高,追求彼此合作演唱的美感。每一遍的錄音都記錄著學生在本堂課中進行合唱的每一次進步,他們對于反復的合唱不會反感,反而會主動要求進行合唱,并且會對更加注意解決自己上次出現的問題。“再來一次”,“刪除不夠“美”的那幾遍”,“只保留最好的那一次”,這不僅是學生對合唱審美的提高,也是對自身要求不斷提高。不過,在錄音評價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和鼓勵,唱得好的部分要積極贊賞,唱得不理想的地方要客觀分析和指導,幫助學生體驗美感,體驗成功,解決難題,這樣才能讓合唱教學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的聽覺審美,讓合唱直觀化、趣味化是優化課堂合唱教學的幾點策略,可以有效達成合唱教學的初步目標——使學生完成將幾個聲部正確地“合”在一起的過程。然而,合唱的“合”并不是聲部之間的正確“湊合”,而是一種和諧的合作演唱,要使學生達到和諧、統一的合唱效果,唱出合唱的藝術美感,還需要進行長期的學習。因此,我們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提高個人的演唱水平,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處理表現能力等等,來進一步提高合唱教學的質量。合唱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其更多更有效方法策略,也有待我們在實踐和研究中繼續地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