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紅
《幼兒園課程綱要》指出: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與實施,要充分利用和開放各種教育資源,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水平創造能使幼兒主動活動的教育環境,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操作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重要部分,而操作活動的過程又是師幼互動的過程。受傳統的教育觀與教育方式影響較深的教師,常常是表面上給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條件和機會,實際上包辦代替的太多,不許幼兒超出教師限定的范圍去探索、發現和創造。偏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輕視對幼兒情感與社會性方面的培養。在操作活動中對于師幼互動理解片面,教師多以指導者角色自居,缺少同伴式的參與;教師指向幼兒的行為中對幼兒照顧太細,留給培養幼兒自理、自立能力的機會有限,教師過分重視模仿、范例的作用忽視對幼兒獨特性的自我表現。殊不知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都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參與者;幼兒是活動的探索者、實驗者。
為使操作活動不流于形式,順利進行并取得實效,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真正動起來,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探究,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我認為在操作活動中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關鍵。
一、創設安全、寬松、愉快的的條件,激發興趣,讓幼兒“想”動
教師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動起來,是要讓幼兒自覺自愿的動。自愿的動,來自幼兒對操作活動的興趣,濃厚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機制。因此教師在組織操作活動是要善于根據活動特點,順應幼兒好奇、好動、好思考的天性,運用形象化的聲情畫意,設置場景,激發興趣,使幼兒產生渴望操作的內驅力;教師再以境引路,以趣導航,順其童心,投其所好,使幼兒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操作活動中來,并情不自禁地動起來。如;“液體”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在活動室里布置情景:美麗大森林里“動物自助餐”,桌上擺著一排排各種各樣的飲料,幼兒自然而然地就會看一看:誰多誰少?;比一比:杯的大小形狀不同杯中水的高低也不同;量一量:用刻度計量飲料的多少;嘗一嘗:在音樂聲中大家舉杯品嘗。幼兒在整個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比較輕松愉快地學到了知識。
二、精心設置疑問,不抑制幼兒,讓幼兒“多”動
思源于疑,一切創造從疑問開始。質疑是幼兒動起來的關鍵。教師通過質疑,造成幼兒認知上的沖突,使幼兒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促使幼兒在勤動、勤想中探索新知。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知識經驗、教育目標及活動特點來提出疑問進行引導,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有目的地勤思考、勤動手、勤表述。如:中班科學活動“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教師準備了鼓、碗、瓶、樂器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物體,讓幼兒去敲、去打、去吹、去摔,并將小米放在鼓面上,一敲鼓小米就會“跳舞”,讓幼兒去發現振動的秘密。幼兒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與疑問投入活動中。他們必須通過一次次的操作實驗、觀察比較,最后的得出結論——只要物體振動都能發出聲音。整個活動幼兒在“質疑——析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因勢利導,因人而易,注重個性與共性,讓幼兒“會”動
幼兒操作活動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常有的事,教師應根據幼兒各自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對于能力強的幼兒,應讓他積極思考,大膽動手,主動探索,用一句“你能行”加以鼓勵;對于能力一般的幼兒,教師輕輕走過去,摸摸他的頭說“想辦法,你會做出來的”;對于能力差的幼兒,教授則應該與他協商“我和你一起來干好嗎?”;對于幼兒有創意的操作,教師應提醒幼兒既要相互學習,又要獨立思考,鼓勵與眾不同,能大膽進行操作。
四、幫助幼兒體驗成功和失敗,讓幼兒“敢”動
幼兒的心理發展處于一個相對不穩定和不平衡階段。他們對新生事物懷有好奇心和新鮮感,滿腔熱情,但遇到困難又有畏懼不前的現象,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民主、融洽的活動氛圍,打消幼兒心中的各種顧慮,使他們充滿信心地動手操作,同時注重操作過程,淡化結果評價,不管成功和失敗,教師應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激發幼兒的上進心和自尊心。如:在一次“調色”操作活動中,讓幼兒調草地的顏色,在操作中調出的顏色是五花八門。有的幼兒調的是“黃+藍”,成功的幼兒興高采烈,失敗的幼兒悶悶不樂。教師這時候讓幼兒想象一年四季草地的顏色,啊!每個人調的顏色都不錯,失敗者也笑了。其實此次操作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幼兒知道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調起來變成另一種顏色,所以教師對于幼兒操作結果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巧妙的方法加以評價,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保持良好的情緒,為幼兒下次操作活動,奠定積極的情緒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一定要加強情感智力的培養,為幼兒創造一個安全、豐富、信任、互愛、和諧的情感氛圍,讓孩子經常體驗快樂、成功等積極的情感;培養自信心,要多鼓勵、贊揚孩子,創設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的喜悅;讓孩子經受一些困難和挫折,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尋找方法,鼓勵幼兒勇敢反復嘗試;發展幼兒自我控制能力,適當延遲對幼兒的欲望、要求的滿足,讓他們學會等待和控制情緒;同時提供條件,鼓勵幼兒擴大與同伴交往的內容和范圍,使幼兒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幫助幼兒成為一個勇于突破傳統、勤于創新、既能適應社會又能創造未來的人才。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幼兒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不同的興趣、需要;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在發展上存在個別差異;同時具有多方面巨大潛能,才能在操作活動中適時、恰當、有層次、有目的的引導,形成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