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我國的數字化進程已經擴展到政務、民生、實體經濟等各個領域,以“數字革命”賦能新時代法律監督迫在眉睫。《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要求:“加強檢察機關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進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實現案件數據和辦案信息網上流轉,推進涉案財物規范管理和證據、案卷電子化共享。”
獲取數據、掌握數據是加強新時代法律監督的前提和基礎。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于檢察機關而言,若能打破信息孤島、破除數據壁壘,及時全面掌握執法司法辦案產生的海量數據,就能通過數據“碎片”的互融互通,發現數據背后影響法治建設的深層次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充分掌握執法司法相關數據?一方面,要加強信息共享和數據互通。《意見》中多次提到“信息共享”“聯網建設”,包括完善檢察機關與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執法司法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與監管場所信息聯網建設,強化對超期羈押、在押人員非正常死亡案件的監督;深入推進全國執行與監督信息法檢共享,推動依法解決執行難問題;建立公益訴訟檢察與行政執法信息共享機制;等等。當務之急是把《意見》落實落細,通過信息互聯共享激活“沉睡”的數據,形成跨部門、跨層級、有活力的“數據池”,為司法辦案所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檢察業務數據。各級檢察機關、所有檢察部門都要全面準確收集各項辦案數據,尤其是業務部門作為數據源頭,要切實擔負起案卡信息填錄的主體責任,檢察官準確填錄、部門負責人加強檢查以確保數據真實;案管部門要用好全國檢察業務應用系統,確保各項檢察業務數據實現智能化統計,形成有效的“二次數據”。
數據得來不易,必須用足用活。首先,讓大數據成為助力法律監督的“科技翅膀”。要善于通過數據互聯、共享平臺,從異常數據中發現執法司法不公不嚴不廉等監督線索,實現由過去的“人找案(線索)”到現在的“案(線索)找人”的轉變,從個別、偶發、被動監督轉變為全面、系統、主動監督。其次,要做好業務數據深度挖掘和綜合分析研判,及時發現檢察辦案中存在的傾向性普遍性問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對策措施,使數據分析真正成為評價檢察工作的“晴雨表”和指導業務發展的“風向標”,更好地促進反向檢視、自我監督。再有,要加強業務數據定期公開工作,將數據所蘊含的案件質量效率信息、司法管理信息、典型類案新特點等關鍵要素發掘出來,及時釋放出去,達到預警社會、警示犯罪、全民普法的效果,以業務數據公開促進司法公開,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信。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