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
作為超大型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始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更加注重強基導向”的重要指示精神,力求走在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發展前沿,大力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鶎由鐓^民生服務管理事項與上海社區警務綜合治理有著緊密的關聯。上海警方也一直在推動“多層次”“多維度”“多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區民生服務管理事項的工作中,力求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基層社區治理中,各類服務管理事項的參與主體甚多?!熬游瘯笔墙值擂k事處的下屬機構,“村民委員會”則是村級自治組織,二者雖然不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卻履行著社區自治權、社區協管權、社區監督權等公共服務管理事項(比如,維護業主的合法權益,對物業服務企業工作進行監督)?!皹I主委員會”是業主利益的維護團體,監督和協助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監督公共建設、公共設施的合理費用(比如,舉辦業主大會)?!拔飿I服務企業”是為業主提供服務的,根據合同對住宅小區實施管理(比如,聘請保安對小區公共區域安防、停車管理提供服務)?!肮矙C關”則是政府職能部門,依法管理社會治安,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兼具雙重屬性(比如,對基層社區涉及110警情事項接處警)。因此,多元共治機制已經成為基層社區治理的必然路徑與常態選擇。
對此,近年來,上海市公安機關踐行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充分重視運用社區民警力量夯實警社互動、合署聯動。根據《上海公安機關社區民警工作規范(試行)》的規定,“對于規模較小、治安平穩的警務區,上海公安機關按照一居一警的要求配置社區民警,相鄰警務區聯勤加強配合,并鼓勵黨員社區民警在居(村)委黨組織中兼職”。所謂“一居一警”,即中心城區派出所按照每個居委會至少有一名社區民警的標準配置警力,充分發揮社區民警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據統計,已有93名派出所所長兼任鎮黨委職務,938名社區民警在居(村)委兼職,全市黨員社區民警兼職率達到98%。通過明確社區民警“兼職委員”身份(通常是居、村委黨組織副書記),出師有名,全面融入居村社區治理,有效推動了社區警務與社區治理工作融合銜接,完善了基層黨組織牽頭的社區多元共治機制。
比如,上海市長寧區委、長寧公安分局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民警參與居民區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推進社區民警參與居民區治理工作的方案》,要求社區民警對接街道“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三大職能定位,在“公共安全”中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在“公共管理”中加強法治保障,在“公共服務”中深度融入群眾,充分發揮社區民警在基層社會治理、社區警務建設中的作用。以“社區停車線、停車位的合理劃定”為例:有的社區停車位不足,不少住戶直接將車停在小區內的人行道和綠化帶上,造成停車糾紛、警情多發,嚴重影響小區生活環境。更為嚴重的是,小區道路兩側停放車輛后,消防車、救護車根本無法通過,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后果將不堪設想。針對此類情形,可通過對車輛在出入小區時間以及空間上進行改變,在小區出入道路上設置物理隔離,對內部道路和停車設施進行優化改造,使小區內道路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時,巧用潮汐效應、劃設禁停區、完善微循環等管控措施,不僅可減少小區挪車警情,更可讓之前堵得水泄不通的小區搖身變成暢通無阻的車輛管理示范小區。
此外,應強化公安派出所主要領導與街鎮的聯動機制。根據《關于公安派出所負責人人選、考核聽取鎮、街道黨(工)委意見的實施意見》,多數基層派出所均落實了負責人人選、考核聽取街鎮意見的制度,推動基層派出所加強與街鎮的統籌協調,以更好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據此,除《道路交通安全法》定義中的“道路”以外的其他道路不應屬于道路,比如礦區、廠區、林區、農場等單位自建的不通行社會車輛的專用道路、鄉間小道、田野機耕道、城市樓群或排房之間的甬道以及機關、學校、住宅小區內的甬道等均不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道路范疇?;鶎由鐓^的內部道路顯然也不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界定的“道路”范疇。
一方面,老舊小區因停車需求大、車位配比低、內部道路規劃不合理等原因飽受“停車難”問題的困擾,小區內機動車隨意停放、機動車亂穿行、機動車亂按喇叭擾民、非機動車占據機動車停車位等基層社區停車難、難停車、管理難、疏通難問題多發;另一方面,針對上述情形,即便社區保安、物業服務企業工作人員或被堵車輛車主撥打110報警,處警民警也只能通過調解,無法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進行違章停車的處罰。值得注意的是,該類警情若前期處置不力,可能存在“民轉治”“治轉刑”的風險。
對此,剛頒布的《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區域機動車停放管理規定》第十一條對違規停車的處理作出了明確規定,對停車占用消防車通道、妨礙消防設施使用或擅自占用共用部位、長期停放的無主機動車輛等情形設定了“停車管理單位向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門的報告處理義務”。

依托AI公共監控,可實現對基層社區車道改造、地下車庫群租等情形的留痕管理
執法實踐中,盡管報告處理機制已經有法可循,但遇到此類情形,多數情況下還是需要整合轄區資源,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聯動調解機制。近年來,上海公安機關以居(村)委為單位劃分警務區,每個警務區均設置社區警務室(社區民警工作站)。數個地域相鄰的警務區聯合為一個責任區,責任區內的民警信息共享。同時,對同一片區內的社區、治安、巡邏民警實行捆綁式考核。目前,上海市全市公安機關共設置派出所警務區4161個、警務責任區781個。通過社區警務室,與屬地街道司法所,構建兩所聯動的就停車糾紛、家暴、高空拋物等爭議、疑難、敏感、復雜警情調解機制,耐心充當“老娘舅”,穿針引線解開心結,逐個擊破消除隱患源頭。
以新基建、數字化轉型為重點的城市轉型過程中,涉及老舊社區停車管理方面的糾紛數量龐大。但如何做到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110警情與非警務警情的分流,始終掣肘著城市治理效能和基層社區治理效果。因此,上海大力推動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即“城運系統”)。目前,“城運系統”聚焦提升行動能力,著力深化聯勤聯動,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民防、規劃資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氣象、水、電、氣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探索研發“地圖服務”“氣象服務”“交通保障”“應急處置”等六大插件,為跨部門、跨系統的聯勤聯動增效賦能,初步實現“一網統管全城”。
在一網統管下,上海公安機關有序推進綜合指揮室與街鎮城運中心、綜治中心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助推社區管理指揮鏈和“觀、管、防”能力升級,助力社區各類隱患問題的智能發現、自動推動、閉環管理。同時,科學合理調整劃分警務責任區,實現804個警務網格與城運網絡、綜治網格的“一對一”“一對多”對接融合,并規定接警到場時間、處警時間。
目前,上海市盡管正依托警社聯動增強社區民警參與社區停車管理、建立新型糾紛調解機制調處涉停車管理警情、探索一網統管分流警情中涉及警務管理的集中治理,但是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要求仍有不小的距離。如何進一步發揮多元主體參與的共治效能,促進基層社區民生服務管理事項得到更妥善的解決,是一份需要審慎、科學、嚴謹應答的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