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偉黎

上海大力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圖/東方IC)
上海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經過多輪“對標國際一流”的改革。過程中,司法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法治化進程的重要保障,但在目前上海的民商事司法實踐中,在司法新制度、新技術、司法公正、保全措施、打擊惡意訴訟、強制執行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和挑戰,阻礙了上海打造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進程。本文通過理論研究、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座談等各種方式,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司法實踐,提出合理化建議,從而為上海打造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助力。
從國際背景來看,2001年,世界銀行提出加快發展各國私營部門新戰略,制定了一套衡量和評估各國私營部門發展環境的企業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為評估各國企業營商環境,世界銀行通過對155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研究,得出綜合排名。如新加坡的營商環境排名世界第二,其改善營商環境的模式被稱為“法治優先模式”,通過完善的法規體系,健全和公正的司法審判系統,保護知識產權、吸引人才、保護勞動者權利、鼓勵移民等制度保障等來完善企業糾紛解決渠道,維護市場秩序,值得借鑒。
從國內背景來看,近年來,上海的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通過制定營商環境改革方案,實施加強促進投資的舉措,助推中國在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從2017年的78位升至2020年的31位。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打造貿易投資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府服務規范、法治體系完善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推進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2021年3月,上海發布優化營商環境4.0版方案,提出31項任務共207條舉措,涉及領域更廣,覆蓋面更大,普惠性和長效性更明顯。在法治化建設方面,上海各項審判質效走在全國法院前列,但是與世界一流水平對比仍存在提升空間。
調查問卷主要面對法律工作者和中小企業負責人。目前受訪者對司法審判網絡訴訟便捷性和判決執行結果滿意程度欠佳;對存在惡意訴訟認同度較高,達73.4%;認為網上庭審操作不便占比49%;認為司法審判公平正義存在主要問題為行政或人為干預和透明度不夠,分別占比51.9%和49.4%;在司法領域打擊惡意訴訟不力原因占比較高為:明哲保身、當作一般案件處理占比42.8%,沒有有效手段打擊惡意虛假訴訟占比52.3%,對惡意訴訟審查力度不夠占比49.4%。
隨著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全面推進,專業法官會議制度取代審判長聯席會議制度。作為一項新創設的審判業務法律研討機制,其適用于全國范圍的統一制度規范尚未最終建立。就法官會議形式而言,專業法官會議有行政化傾向,多仍由院長決定,且專業法官會議對著裝無規定,錄音錄像設備及書面記錄制度也未完全建立。司法實踐中,陪而不審、不參與評議、無法發揮陪審員作用的情況還比較普遍。而律師參與訴訟活動,媒體參與司法監督則有利于司法治度的建立健全。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司法服務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上海的案件當事人可通過“一網通辦”訴訟服務平臺或智慧法院平臺系統辦理網上立案等各類訴訟事務,這種司法審判模式比較先進。但在司法實踐中發現,郵寄立案案卷堆積如山,反饋緩慢;網上立案界面不友好,不適合證據材料較多的復雜案件立案;網絡開庭受約束較大,容易斷網等情況還客觀存在,有待改善。
個別一審法院在判決中,主觀隨意,在合同有效、違約責任條款不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及無情勢變更的情況下,擅自要求履約方舉證因對方違約造成的實際損失。這種違反舉證規則、隨意廢棄雙方當事人的合法約定,以司法強制力干預糾紛的不當行為應予糾正。
惡意訴訟具有很大的隱蔽性,有些企業為逃避違約后果,通過惡意訴訟的方式規避責任。目前司法實踐中存在惡意訴訟成本較低、法院識別能力不夠、處置惡意訴訟力度不強、審判過程中未給予警示等情況,致使誠實守信方花費大量時間、經濟成本在訴訟上,對正常的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目前就司法實踐而言,訴訟保全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門檻較低,以第三方保函為主即可申請凍結對方企業的核心資產;2.執法標準不統一,有的法院接受第三方保函,有的只接受現金;3.法院一般不接受對等的反擔保措施;4.效力較高的銀行保函往往有有效期限制,被排除在訴訟擔保措施外。
法院依法享有凍結、查封、扣押、搜查、罰款、拘留、限制高消費、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等強制執行措施。但實踐中,存在勝訴企業進入執行程序后,因措施未能及時或窮盡,導致企業勝訴權益未能完全兌現。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的相關規定,建議摒棄司法審判行政化色彩,明確專業法官會議制度的功能定位,規范與會人員范圍、著裝,完善發言、記錄、責任分配等配套制度。在合議庭評議過程中,對人民陪審員的評議過程實行痕跡管理,在書面記錄的同時,同步錄音錄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借鑒北京、杭州等地的互聯網法院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網上立案方面,快速鑒別,改善界面友好性,擴大立案種類和范圍,定期反饋各個環節的辦理進度(如司法鑒定報告完成的反饋情況等),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核對當事人等,有效降低當事人往返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是社會道德的最后一層底線。建議充分尊重和保護市場主體的契約自由,維護合同效力,在不違反法律規定原則和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社會規則下,審慎判斷“強制性規定導致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與“違背公序良俗”的情形,防止不當擴大適用。加強辦案前同案同判的關聯搜索制度,減少法官隨意使用自由裁量權。
加強對惡意訴訟的審查力度,提高法官對惡意訴訟的識別和處置能力,在辦案過程中發現情況應予警示。增加惡意訴訟的成本,對采用惡意財產保全的,除考慮銀行利息外,也可將相對人的律師費、訴訟費等直接損失一并納入賠償范圍。對于惡意利用訴訟等手段侵害其他企業及企業家信譽和商品聲譽的,建立并納入司法系統失信黑名單。
保全期間等同于訴訟期限,一般情況下,一個案件從一審到二審終結,短者半年十個月,長者一年、兩年,有的還會更長。建議對被保全企業核心資產和生產經營資料保全要慎重,維持被保全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統一執法標準;審慎適用刑事手段介入民商事活動;對于訴訟標的遠小于訴訟保全資產,且保全資產為不可分物時,應當接受對等的反擔保措施。
建議綜合運用各種執行措施和手段,做到應執盡執,為企業營商環境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針對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拒不執行行為,重點突出執行措施的強制性和威懾力,嚴厲打擊抗拒、規避、拖延執行等行為,并對情節嚴重者,依法追究拒不履行生效判決裁定罪。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