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石亞妮 蒲亞玲
在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場景:一名小班幼兒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重復搭建同一個主題的作品,這些作品從外觀上看好像沒有太大差別。教師試圖通過做計劃來豐富搭建內容,通過補充材料來激發意圖,但收效甚微。幼兒為什么總是重復游戲呢?重復游戲中幼兒獲得發展了嗎?如何才能促進孩子的游戲繼續深入開展呢?
2021年8月底,陳宇華教研團隊與中部戰區空軍育翔幼兒園許麗萍園長、業務干部及全體教師匯聚云端,圍繞發生在積木區的幼兒搭建案例——“同一高度的警察局”中教師產生的困惑展開了深入研討。
專家診斷
(一)透過現象看本質:重復作品是否重復經驗
在案例研討中,石老師提供了5張活動照片,向大家展示了豆豆搭建的5座看起來差不多的警察局。陳老師帶領教研的老師們仔細分析照片內容,從使用積木的數量和種類、搭建輔材、角色服飾等方面進行剖析對比,引導教師發現:照片中,豆豆搭建的5所警察局高度都差不太多,基本與幼兒視線平行,乍一看去很類似。但仔細觀察后可以發現,幾座警察局在搭建時使用的材料越來越豐富,搭建細節越來越多,搭建場景也不斷增多,最后一張照片中還可以看到豆豆與作品的互動——他扮演了警察。通過觀察,教師察覺到豆豆的搭建其實每次都有細微的變化,搭建水平在“小步提升”中獲得發展。
(二)深度剖析:發現問題,各個擊破
通過分析,老師們了解到即使豆豆在一段時間內,每次搭建的主題都一樣,他的搭建經驗仍舊獲得了小步的提升。但石老師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支持不到位,似乎沒有給孩子提供什么有力的支持,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做些什么,來支持豆豆的游戲繼續深入發展?針對這些問題,大家進行了深入討論。
1.計劃環節的支持策略
在主動學習區角游戲中,計劃環節是至關重要的。在計劃時間里,老師借助幼兒的語言或動作來了解其游戲意圖和興趣,通過語言溝通豐富劇情。有了豐富的劇情,幼兒的搭建就會延展出許多新的內容。
每次豆豆做搭建警察局的計劃時,石老師基本都會圍繞“做什么”“使用什么材料”進行提問,幫助豆豆梳理計劃內容。觀察到豆豆沒有想法時,也嘗試通過“提示前期經驗”的方法幫助豆豆豐富搭建經驗,但豆豆的游戲為什么沒有明顯的豐富和深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石老師與豆豆在計劃環節的互動實錄。
石:豆豆,今天你想做什么?
豆:我想搭一個警察局。
石:你的警察局是什么樣子的?
豆:高高的。
石:除了高高的,你的警察局還是什么樣子的?
豆:沒有啦。
石:警察局有房頂嗎?
豆:有,是平平的。
石:除了房頂,你的警察局還有什么?
豆:還有門。
石:門是什么樣子的?
豆:門是自動門,我見過這樣的門,我爸爸單位也是這樣的門。有人進來時門就打開了。
石:是自動伸縮門,你要搭的自動門是什么樣的?
豆:長長的,下面還有很多輪子。
石:自動門在警察局的什么地方?
豆:門在警察局的前面。
石:除了房頂、自動門,警察局里還有什么?
豆:沒有啦。
石:泊麟搭的警察局有警察局標志,你的有嗎?
豆:有,我見過的警察局也是有標志的。
石:你今天搭建的警察局是高高的,房頂是平平的,警察局的前面還有一個自動門,還有警察的標志。
豆:是的。
石:你需要什么材料呢?
豆:我需要方形的大空心積木搭警察局,小的長方形的空心積木搭自動門,還有小圓柱搭輪子,還有警察局的標志。
結合石老師提供的實錄,老師們對計劃環節中石老師與豆豆的互動特點進行了分析。
在溝通中,石老師充分尊重小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弱的年齡特點,通過重復、重構的方式幫助幼兒形成計劃。其中有很多的細節追問,例如“門是什么樣子的”“自動門在警察局的什么地方”等等,這些追問能夠幫助幼兒完善對警察局細節的搭建。那么,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讓老師通過計劃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游戲呢?
計劃前的“破冰之點”——明確豆豆的認知經驗。材料是師幼互動的重要媒介,也是豐富幼兒意圖的重要條件。當幼兒看到與主題相關的意圖材料,頭腦中就會產生大量的與之相關的游戲意圖。
從案例中豆豆表述的計劃來看,豆豆搭建警察局雖然持續了近一學期,但是對警察局游戲只停留在搭建層面,如果想要豆豆的警察局游戲玩得更深入,教師首先要弄清楚豆豆對警察局本身的認知經驗有多少,都有哪些經驗,根據豆豆的年齡特點還可以豐富哪些有關警察的認知經驗等等。如果幼兒沒有與警察局游戲相關的經驗,教師在游戲計劃前就要投放與警察局相關的材料,在游戲中通過“補貨”或“遞材料”,激發豐富的游戲意圖。
計劃中的“畫龍點睛”——警察主題的劇情延伸。在搭建類游戲中,如果幼兒只是反復搭建某個相同的場景,游戲水平很難提升。想要讓幼兒的游戲不斷深入發展,則需要游戲能滿足幼兒“邊搭邊玩”“邊玩邊搭”的需要。教師要嘗試在幼兒做計劃時通過豐富劇情來延伸搭建內容。當豆豆表達出想要搭建警察局后,教師就要對劇情進行追問“你要用警察局做什么”,這個問題能幫助豆豆思考搭建結束后要做的事情,將搭建的場景與游戲內容建立聯系,從而引發新的游戲劇情。當游戲劇情豐富了,幼兒不再是“為了搭建而搭建”,教師的評價搭建作品的標準也不再是“像”與“不像”,就不會陷入搭建的技能高就是游戲水平高的誤區。
2.材料投放的支持策略
基于豆豆現有的對警察局游戲的經驗,陳老師建議先從材料入手來豐富豆豆的游戲意圖,根據豆豆搭建警察局的線索及時補貨。
首先,提供與警察局相關的材料或者圖片。警察局的整體圖、細節圖(門、標識),警察局辦公人偶(圖片),警察局辦公區域(各種人偶),各種警察車輛,警察服飾及日常用具。
結合興趣,投放精準材料。當幼兒看到這些豐富的圖片和材料后,頭腦中就會激發大量的與警察相關的游戲意圖,建構豐富的游戲經驗,產生豐富的游戲劇情。如果幼兒對交警感興趣,教師在材料提供方面再做進一步細化,激發幼兒創生出諸如指揮交通、搭建指揮臺、檢查車輛、幫助行人等新劇情。
(三)場景模擬:推動幼兒游戲向更高水平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老師們認識到在自主游戲中,幼兒的原有經驗、主題材料的豐富程度及教師的支持等都是影響幼兒游戲是否能向深入發展的因素。陳老師模擬了一個計劃環節的師幼交流來向大家展示具體做法。
師:今天你想做什么?
幼:我想搭警察局。
師:你想搭一個警察局,你用什么材料搭建警察局?
幼:積木,高高的。
師:你要用積木搭建一個高高的警察局。搭完警察局后你想做什么?
幼:指揮交通。
師:你想當一名交通警察指揮交通。
幼:對。
師:哦,那你用什么材料呢?
幼:棒。
師:你要用到交警的指揮棒。
幼:對。
師:除了指揮棒,你還需要別的材料嗎?
幼:還需要娃娃。
師:哦,你還需要娃娃。
幼:小娃娃找媽媽。
師:小娃娃找不到媽媽,去找警察幫忙了,是么?
幼:嗯,嗯,是的。
師:小娃娃找哪個警察幫助他找媽媽呢?
幼:我。
師:哦,你要幫娃娃找媽媽。
幼:對
師:那你怎么幫助小娃娃找媽媽呢?
幼:打電話。
師:你給娃娃媽媽打電話幫助娃娃找媽媽。你想和誰一起呢?
幼:自己。
師:好的。今天你有兩個計劃,第一個是搭建警察局。第二個是當交通警察指揮交通,還要幫助小娃娃找媽媽。是么?
幼:是。
上述模擬案例中,老師從搭建材料、搭建后做什么、豐富角色等方面與幼兒進行互動,幼兒的游戲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搭建警察局,產生了搭建警察局、指揮交通、幫助小娃娃找媽媽的新劇情。游戲所需的材料、角色等也有了新的變化,教師可持續關注,不斷與幼兒進行互動,并為幼兒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研討結束后,研修團隊根據專題內容,精心設計了“作業”環節。旨在幫助教師通過實戰練習,將所學、所研“舉一反三”,發揮教研的最大價值。以下內容,是本次教研的作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做一做。
總搭同一高度的警察局怎么辦?
石老師是一名帶小班的青年教師,在她的班里有一名叫豆豆的男孩,豆豆對搭建警察局很感興趣,每次計劃內容都是搭建警察局。
基于豆豆的意圖和興趣,做計劃時,石老師有意識地幫助豆豆細化搭建警察局的計劃內容;回顧時,請豆豆主動分享自己的搭建作品;還根據豆豆的意圖投放了警察帽、對講機等意圖材料。石老師希望通過這些方法提升豆豆的搭建水平。但一段時間后,石老師感覺效果不佳,豆豆只搭“同一高度的警察局”。這讓石老師感覺非常挫敗,也很困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
“同一高度警察局”教研作業
請結合以下案例,梳理教師在做計劃時可以做哪些事情?結合所學內容嘗試改寫計劃,并思考除了語言互動還可做些什么?
案例名稱:“搭建輪船”(小班)
計劃環節
師:你今天想做什么?
幼:我今天要去積木區搭船。
師:我記得你昨天就搭了船。
幼:我沒有搭建成功,我今天還想搭。
師:你今天搭建什么樣的輪船?
幼:有方向盤和駕駛艙的輪船。
師:你用什么材料呢?
幼:積木、方向盤。
師:你要用大積木搭建有方向盤和駕駛艙的輪船。
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