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崢
(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143)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我國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加強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創新經濟的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以創新為理念、以思想內涵的塑造為核心,借助各種手段所實現的一種文化資源的融合,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對于消費者來說,物質富足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因此,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也從重視實用性向情感、審美等心理需求轉變。對于那些能夠彰顯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帶有社會認同感,激發文化記憶的產品,消費者有莫名的吸引和共情,并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文化創意產品就具有這種特質,它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更增強了消費者的審美體驗,讓消費者產生親切感、幸福感,具有情境再現的功能,滿足了人們對產品差異化、審美化、體驗化的心理需求。
總體來說,文化創意產品就是設計師在產品設計中通過深挖社會文化內涵和精髓,貼合時代特征、人們的審美特點和心理需要,將文化提取并應用于產品設計與創新過程中,賦予產品豐富的藝術與文化內涵,反映歷史文化發展,從而被消費者和用戶所接受和認同。文創產品滿足了人們對功能的要求,而且成為了文化傳承的載體,增強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加了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對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力。
近幾年,我國文化創意產品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和設計服務迅速發展起來,并逐步豐富。各地區博物館、旅游城市紛紛推出文化創意產品,像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各種文創產品,西安、南京等旅游城市對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和設計,延安、西柏坡等紅色基地對紅色文旅紀念品的開發等。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前景廣闊,雖然市場需求量增大,但是現實中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突出問題。
文創產品應以文化為支撐,反映時代特征,傳承中國的歷史文脈,才能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才能被市場接受,并很好地延展市場。但是,我國部分地區和城市盲目跟風,使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師在利益驅動下,沒有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品沒有體現出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精髓,只做表面文章,所以整體的設計缺乏文化張力,選材簡單,無法反映社會文化,質量粗劣,缺乏社會認同。
文化創意產品核心就是差異性和創新性,需要充分挖掘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才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重要環節。但是,現實中各地區的文化創意產品長相趨同、品種趨同,地域傳統、民俗文化元素不足,缺少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煉和創新,使得產品差異性和獨特性偏低。
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名片”,不僅具有識別性,還要具有審美價值和趣味性。但是,現在大部分文化創意產品缺少對人的關懷和情感記憶的交互,更多停留在將歷史人物或自然環境等進行簡單改良上,缺乏對情境回憶、體驗感受和審美價值的思考,削弱了消費者的興趣和愛好,也降低了產品的附加值。
文化創意產品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載體之一,如何可持續發展,設計師面臨著極大挑戰。現在市場上文化創意產品變化不多,新產品間隔周期長,大部分文化創意產品在風格的延續和再創新上成為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瓶頸,后續的迭代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關鍵,市場上一成不變的設計將不利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持續發展。
心理學作為交叉學科在設計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影響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因此,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會對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應用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社會心理學認為文化是特定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并能與社會成員共同生存方式的總和,包括了藝術、信仰、價值觀、生活態度、風俗習慣及行為準則。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社會或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生活技能、分享科學知識,建立社會規范,產品作為傳播的媒介,傳遞著信息和知識,使個體了解外部世界和自身的關系,增長知識和經驗,從而逐步形成穩定的社會心理,并接受和認同整個社會主流文化。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在學習中不斷修正、補充社會行為模式。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必須掌握和使用各種產品來滿足變化的需求。用戶使用過程中對產品在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動機、興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質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用戶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較穩定的社會心理傾向和心理發展水平。
文化創意產品植根中國傳統文化,蘊含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藝創作要以扎根本土為基礎,提高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如意、仁義禮智信等,蘊含了審美法則與哲學思想,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心理,體現出中國特有的文化氣質與素養。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寓意的圖案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傳統紋樣和圖案,像祥云、仙鶴、蝙蝠、柿子、石榴等動物、食物類的傳統圖案和紋樣都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帶有濃郁傳統風格的文化元素可以嵌入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中;相反,像紙人、蛇、神獸等形象寓意都不太受歡迎,形成社會認同的心理傾向。因此,對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而言,契合社會心理則更能把握設計的方向。
消費心理是判斷市場環境的重要指標,消費者對購買的文化創意產品有自己的需要和訴求,他們會不斷發生改變,所以設計師要將消費心理作為前期設計的重要環節,必須認真分析用戶的消費購買動機、消費行為和消費能力等消費心理學問題。
在當今社會形態下,體現消費心理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上具有傳播文化內涵的核心作用,具有更深的文化價值和實際意義。基于消費者心理,文創產品必須具有功能性和性價比,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基于用戶體驗視角出發,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元素與功用相互融合,不能華而不實,也不能生搬硬套。要讓文化創意產品滿足日常生活使用需要,又可以承載傳統文化,發揮傳播作用。讓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留下來的裝飾、服飾、圖案和文字等中華瑰麗文化都能煥發青春,再創新意。
符合消費心理的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思路,還體現在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提取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上,設計師運用創新方法轉換文化創意產品所需要的意象特征,通過調整創造出文創產品的形與意,與功能相結合,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就是根據故宮相關文化確定所設計的文創產品的功能。功能既體現使用價值,又滲透著故宮文物的文化信息,達到了良好的設計效果。
當然,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欲望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重要核心。只有被產品深深打動,消費者才會印象深刻,流連忘返。優秀設計意境深遠、寓意深長,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可以準確地傳達文化信息,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美好的記憶,觸及人心里柔軟的情感,激起消費者購買的欲望,從而受到大眾的喜愛。因此,設計師在設計中,需要直擊消費者的內心,讓用戶感受到時代印記和思想理念,體驗到情感共鳴,并在情境回憶中,感受、體會和共情,這樣才能體現文化創意產品的精神層次。
作為文化創意產品,比一般產品附加了文化信息,在產品設計基礎上賦予了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服務和功能。從設計心理學視角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把握產品的造型特征。其中“形”是物質屬性,要在圖形、材料、色彩、功能上把握設計心理的元素,“態”是精神屬性,存在著主觀性,帶有感情色彩,賦予設計情緒化,交互性。例如:在文創產品圖形要素的提取中,運用“格式塔”等心理學的設計方法,將圖形進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將圖案提取局部或整體應用,相互組合和排列,達到1+1>2的設計效果。語義符號的象征性和圖形寓意的表達方式都為文化創意產品提供了更好的設計方法,形成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創作靈感。其次,在文創產品材料的選用上也要體現設計心理學,設計師要考慮人對材料的材質、重量、色彩、光澤及肌理觸感的不同感受,通過刺激五感產生獨特的聯想,從而形成一種綜合的心理感受。所以說,材料加工處理后的文創產品,更具有“形”與“態”功能的體驗感。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材料不同功能融合延展,與造型、圖形及色彩等方面融合,引導用戶認知,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例如長城文創的“長城十三關”,給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震撼,設計文化元素源于中國萬里長城著名的十三關,用積木的元素還原了2700年前的長城雄關形象,采用小朋友喜歡的方式,自己動手拼插、搭積木,從拼接、關口成型到互動,讓每個用戶體驗到中國建造長城的過程。用戶在觸覺體驗的同時,產生視覺與觸覺體驗的完美結合,給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情緒和趣味。這就是設計心理學在文化創意產品中充分體現。
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也隨之不斷地蓬勃發展。本文從心理學視角來挖掘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理念和應用策略,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蘊含社會心理,緊貼當今的審美價值觀和思想理念,傳遞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文創產品認識社會生活的物質文化,并了解背后更深層次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對大眾在時代特征下形成穩定的社會歸屬和文化認同起到了促進作用。第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要體現消費心理,對于文創產品既承載傳統文化內涵要素,又要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滿足用戶對產品的功能需求,獲得審美和情感上的愉悅。第三,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還要符合設計心理,讓設計師在設計文創產品時,更要注重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相結合的形態塑造,展現了文創產品作為重要的附加產品賦予更高的歷史使命和文化責任。對于設計師來說,要深入研究心理學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依托社會心理學、消費心理學和設計心理學等相關理論,設計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創產品,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