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伊敏
近期,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使得我國的能源市場面臨很大的挑戰,電力供給面臨一定緊張局面。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2020年煤炭占比為56.80%,同期全球為26%),不僅煤炭產量全球第一(2020年為38.4億噸),煤炭進口量也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進口量為3.84億噸)。這種能源結構決定了我國電力工業以燃煤火電為主(占比49.07%)。今年以來,我國煤炭產量增長趨緩,受疫情和國際因素的影響,煤炭進口量同比下降,煤炭供給進一步趨緊,增加了我國保障電力供給的壓力。
首先,煤炭供求失衡導致煤價上漲,對電力供給增長產生較大制約。隨著中國經濟的平穩復蘇,全社會用電量穩步增加,今年前八個月全社會累計用電量同比增長13.8%。面對不斷上升的工業和居民用電需求,電力供給未能實現同步增長?;痣娛悄壳皣鴥茸钪饕碾娏碓?,但上游煤炭供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火力發電的增加。近年來,在去產能、安全、環保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煤炭行業整體處于產能下降周期,即使面對著旺盛的市場需求,原煤產量增長幅度依然有限,今年前八個月原煤產量同比增長幅度僅為4.4%。在以往年份,國內煤炭供求的缺口一般通過煤炭進口進行調節,但由于國際環境變化以及疫情影響,澳大利亞和蒙古國等國對華煤炭出口顯著減少,今年前八個月我國煤炭進口量同比下滑了10.3%,使得煤炭供給進一步趨緊,庫存下降。8月重點電廠煤炭庫存可用天數僅為11天,為2016年以來的最低值。煤炭供給不足必然對火力發電產生嚴重制約。電力供給短缺如果不能得到緩解,不僅將拖累工業生產,還將影響我國部分地區居民的正常用電。

fd4a8893a9685cb7760cbbc4df413ee92021年10月18日,在江蘇省睢寧,作業人員正在施工,以改善該地區電網承載能力,確保居民和企業用電需求。
其次,部分地區迫于“能耗雙控”壓力,突擊推行限電限產政策,減少了“雙高”企業的電力供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單位GDP能耗要降低3%左右,“十四五”期間要降低13.5%。但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強勁恢復,出口大幅增長,上半年部分地區“能耗雙控”未能實現年初設定的目標,一些省份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為督促地方政府加大“能耗雙控”的力度,國家發改委今年多次發布相關文件,對“雙控”進度不理想的省市進行預警。不少省市紛紛出臺針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限產限電政策,通過實施直接停產、削減產能、錯峰生產、分時段限電、削減用電優惠等嚴厲措施,確保完成今年的“雙控”目標。“能耗雙控”的限電對象主要是鋼鐵、電解鋁、水泥、化工等行業的“雙高”企業,對一般工業和服務業用電以及家庭用電直接影響不大。
最后,受多種因素影響,清潔能源發電難以有效彌補火力發電的不足。隨著能源轉型的不斷推進,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有了明顯提升,電力來源更加豐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于火力發電的依賴程度。2015~2020年,清潔能源發電在我國占比已經從三成提高到四成左右。但受到干旱天氣的影響,今年水力發電量少于往年,1~8月水力發電累計同比下降1%。風電和光伏發電受到風電和光伏特有的隨機性和峰谷性的影響,今年1~6月,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12.9%,較往年大幅下降。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今年清潔能源發電的補充作用受到限制,電力供給持續偏緊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緩解。
一是電力供求矛盾短期難以改觀,今年四季度用電預計仍將偏緊,或將對工業生產甚至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響。由于近年我國煤炭行業的資本支出增長緩慢,國內煤炭產能基本達到滿載狀態,短期內大幅增加產量的空間不大。受疫情和極端天氣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目前國際市場煤炭供給較為緊張,煤炭進口在短期內難以迅速增長,煤炭供給的短缺還將持續,這將制約火力發電的增長。水力發電是火力發電的重要補充,但隨著進入秋冬季節枯水期,來水不足的問題也將制約水力發電的增長。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總體規模依然有限,并且存在供電不穩定、輸電困難等問題,難以對火電和水電形成有效替代。
二是電力供給不足會抑制工業品產量增長,使經濟增長面臨上行壓力。限產限電政策對鋼鐵、電解鋁、化工化纖等行業產出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從經濟高頻數據來看,今年1月初,高爐開工率、電爐開工率、PTA產業鏈負荷率和汽車半鋼胎開工率分別為66.85%、66.03%、76.46%、65.85%,9月底則分別下降到54.14%、60.9%、54.61%、52.57%。隨著“能耗雙控”年度考核的臨近,各地繼續加大對“能耗雙控”的管理力度,可能會導致工業生產有所放緩,并對第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帶來一定影響。
三是限產限電短期內可能推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但對于消費物價指數(CPI)總體影響有限。受限產限電政策的影響,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生產量跌價升,尤其是價格上升較為明顯。例如,今年8月,化學原料及制品、化學纖維制品較去年同期價格上漲了24%。盡管產業鏈上游的價格變化能夠很快傳導到行業中游,但向下游的進一步傳導則并不通暢。由于終端需求增長乏力,激烈的市場競爭限制了產品的漲價空間,迫使下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主要通過內部挖潛降費,盡可能地消化原材料和生產資料漲價對生產成本的影響,但其自身盈利水平難免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特別是一些下游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將明顯加大。由于限產限電導致的生產資料PPI上漲不會很快帶動生活資料CPI的上升,消費物價水平短期內不會產生太明顯的波動。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