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唐曉
2022年3月,韓國將迎來五年一度的大選。當前,各大政治勢力摩拳擦掌,韓國的黨爭又將借這輪政治洗牌掀起新的高潮。目前看來,分別代表進步勢力的現執政黨共同民主黨與代表保守勢力的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仍將是主要角逐者,兩黨各自推出的候選人——李在明與尹錫悅屆時將展開對決。
黨派之爭是韓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成立)進行抗日獨立斗爭的過程中就曾圍繞不同政見分裂為許多黨派。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以來,韓國更是政黨林立,舊政黨分裂、解散,新政黨創建、合并,其變化紛繁復雜,最終形成當前進步與保守勢力分庭抗禮的局面。
1945年,美國在朝鮮半島南部接受日本投降,隨后在當地實施了長達三年的軍政統治。美國占領軍司令聲稱只與有組織的政治團體對話,號召當地政治力量組建政黨。于是,半島南部各路政治力量紛紛投身政黨政治的洪流之中,大大小小的政黨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1945年8~10月間就有54個政黨進行了注冊登記,一年后增至約300個。但當時所謂的“政黨”大多缺乏基本的政治綱領,也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
1948年大韓民國政府成立,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他的當選得到了以親日派、地主階級為主的韓國民主黨的助力,但該黨很快便因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與李承晚分道揚鑣。隨后該黨改組為民主國民黨,通過不斷吸收無黨派議員等措施成為當時最大的在野黨。該黨主張實行責任內閣制,意欲削弱總統權力,對李承晚政權造成威脅。李承晚為維持其專制統治,也決意組建政黨,以壓制在野勢力。1951年,以民族青年團為核心的自由黨成立,在之后的地方選舉和總統直選制改憲中幫助李承晚化解了統治危機。在1954年國會選舉中,李承晚的自由黨占據絕對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霸權黨,以民主黨(由民主國民黨演化而來)為代表的在野勢力不斷矮化。為對抗李承晚政權的獨斷專行,反對勢力組成反李戰線,成立了許多新政黨,但因各方理念無法協調一致,導致派別間關系不斷惡化,錯失了奪取政權的良機。直到1960年,執政黨為確保李起鵬當選副總統,在選舉中大肆舞弊,導致了“4.19事件”的爆發,首都漢城(今首爾)和其他城市多次爆發大規模學生和市民抗議活動,遭到警方殘酷鎮壓,造成眾多人員死傷。這一事件導致了李承晚的下臺。

民主陣營“三金”——金泳三、金大中、金鐘泌(從左至右)1989年合影。
1960年,民主黨在選舉中獲勝并組建政府,但黨派斗爭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新政府沒有能力有效控制動蕩局勢,樸正熙趁機發動軍事政變。政變當天,“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緊急戒嚴令,禁止了一切政治活動。為解決政權合法性問題,樸正熙宣布退役并組建了民主共和黨,作為該黨總統候選人贏得了1963年的總統選舉。民主共和黨其實就是御用政黨,是樸正熙把控政權的工具,用來掩護其軍人獨裁政權的本質。這一時期,在野勢力雖然不斷被打壓,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1967年,民眾、新韓兩黨合并為新民黨,這是在野黨首次實現合并。樸正熙執政后期,執政黨民主共和黨因試圖幫助樸正熙實現終身執政而失去民眾支持,新民黨等在野勢力借機高舉民主主義大旗發展壯大起來,但頻繁出現的內斗限制了在野勢力的發展空間。
1980年全斗煥政府上臺后,執政黨民主正義黨長期把控朝政,極力打壓反對派。然而此時的國內環境已經出現變化,工業化帶來了韓國民眾對民主化的強烈渴望,金大中、金泳三等在野勢力聯合,在民主主義大旗下與執政黨展開激烈斗爭,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長期以來的“主導—順從”關系出現松動。
1987年,韓國興起新一輪民主化運動,民主勢力向威權統治發起挑戰,政黨政治進入新的階段。在當年舉行的第12屆總統選舉中,執政黨的盧泰愚與在野陣營的“三金”——金大中、金泳三、金鐘泌共同角逐總統之位。最終,盧泰愚利用在野勢力內部的分裂成功當選。盡管盧泰愚仍是軍人出身,但韓國至少從形式上實現了從軍人政權向民選政權的和平過渡。與此同時,國會選舉中首次出現了“朝小野大”的局面,這也意味著韓國政黨政治民主化有了實質進展,在野黨擺脫了被任意打擊迫害的厄運。
1990年1月,民主正義黨總裁盧泰愚、民主黨總裁金泳三和共和黨總裁金鐘泌經過多次協商后發表“三黨合并宣言”,將合并后的政黨名稱定為民主自由黨。通過三黨合并以及對傳統勢力的妥協和整合,金泳三于1993年當選總統。隨后,金泳三對舊體制進行了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但是,韓國政黨政治的新弊端也逐漸顯現,政黨個人化和地域分化問題日益突出。“三金”依托故鄉選民的支持頻繁創建和解散政黨,形成了各自的勢力范圍,選民根據地區感情而非執政理念參與選舉,嚴重制約著韓國政黨的良性發展。時至今日,這一痼疾仍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為迎戰1997年的第15屆總統選舉,一度被邊緣化的金大中重回政壇,組建“新政治國民會議”,而金鐘泌也已脫離民主自由黨并組建“自由民主聯合”,二者實現在野統合,成為“進步”勢力的代表,金大中贏得選舉,出任總統。原執政黨也在一系列改名、重組、合并之后成立了大國家黨,成為“保守”勢力的代表。至此,兩大主要政黨分庭抗禮局面漸具雛形。
金大中的上臺意味著進步勢力第一次掌權。從1998年至今,兩大陣營輪流掌權,攻防轉換,呈現出“保守十年、進步十年”的態勢。從政黨本身來看,保守陣營的大國家黨經歷了新國家黨、自由韓國黨、未來統合黨等更名重組后,演變為今天的國民力量黨;而進步陣營經過國民會議、新千年民主黨、開放國民黨、統合民主黨等階段,發展為如今的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在內外政策上,兩大政黨都打上了自己的鮮明烙印。國民力量黨對內更重視“競爭、效率和增長”,對外則主張強化韓美同盟和對朝強硬。而共同民主黨對內強調“公平”與“分配”,對外積極謀求外交和國防的自主,主張對朝和解合作。
過去幾十年里,韓國黨爭的主要矛盾從“民主”與“反民主”的對立轉向“進步”與“保守”的分庭抗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進步。但隨著兩黨相爭的局面固化,韓國政治的弊病也日益明顯。在2022年大選臨近的情況下,這些弊病表現得尤為突出。
首先,“中間力量”或“第三地帶”始終難以抬頭。由于兩黨相爭加劇政治和社會分裂,韓國政壇出現了培育“中間力量”的聲音,也進行了相應的努力。在2016年的第20屆國會選舉中,以安哲秀的國民之黨為代表的中小政黨及無黨派人士獲得300個議席中的55個,“第三地帶”一度聲勢大振。然而在2020年,進步和保守兩大政黨(當時分別為共同民主黨和未來統合黨)利用“準聯動型比例代表制”的漏洞自創比例代表政黨,席卷283個議席,使中小政黨再次退回到微不足道的位置。而2022年總統選舉又已呈現“兩強相爭,多人陪跑”的老路,如無意外,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和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將成為主要競爭者,而國民之黨(中間偏保守)候選人安哲秀、正義黨(社會民主主義傾向)候選人沈相奵、前副總理金東袞等人的支持率均在個位數,恐怕只能淪為配角。

韓國民眾紀念獨立運動領袖之一、被譽為“國父”的金九(1876~1945)。他被暗殺后,李承晚建立了獨裁統治,半島統一的機會也因而喪失。
其次,道德抹黑成為主要斗爭手段,政策較量反而不受重視。讓選民理解并支持某項政策往往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和時間,而“曝黑料”則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的廉價、高效武器。在兩大政黨最終確定總統候選人的過程中,道德攻擊同樣成為主流。在共同民主黨黨內競選中,京畿道知事李在明一度被認為穩操勝券,但因為“大莊洞”開發腐敗疑云而受到道德質疑,與前總理李洛淵纏斗到最后一刻才分出勝負。國民力量黨方面,在四位主要競爭者尹錫悅、洪準杓、劉承旼、元喜龍之間的一對一辯論中,只有劉承旼和袁喜龍的對決呈現出真正的政策較量,其余幾場辯論都因漫天的道德攻擊而成色大減。道德黑料取代政策優劣成為選戰中最重要的變數,這是韓國政黨政治“惰性”的集中體現。
最后,政黨穩定性差的老問題仍在延續。雖然同為代議制民主政體,韓國政黨和黨員的重組、轉換頻率遠超歐美國家,創黨、分裂、合并、脫黨、復黨行為猶如家常便飯,黨名往往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尤其在總統選舉、議會選舉和地方行政長官選舉等重大選戰過后,失敗的一方總是失去定力,大動干戈,加劇了韓國政壇的亂象。2017年樸槿惠被彈劾后,保守勢力動蕩不斷,洪準杓、劉承旼等重要人物都經歷脫黨和復黨。前檢察總長尹錫悅本非國民力量黨成員,但加入該黨參加競選,這對他本人和該黨來說都更像是迎戰大選的權宜之計,而非出于“志同道合”,這也為未來的黨內斗爭甚至分裂埋下了巨大隱患。
從以上弊病來看,韓國的政黨政治遠未成熟,仍需要漫長的自我完善過程。
(作者分別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