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王傳波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11月1日對外發布“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事故調查聲明稱,與該潛艇在南海水域相撞的物體是“未知的海底山”。隨后宣布解除艇長、副艇長和軍士長三人職務。10月2日,美國海狼級核動力潛艇“康涅狄格”號在南海發生撞擊事故,但直到10月7日美國海軍才披露這一情況。此次核潛艇碰撞事故揭露了美軍在南海高密度水下軍事存在的冰山一角。
與隱秘的水下軍事斗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海軍特種監測船往往明目張膽地進行抵近偵察。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統計,2021年上半年的181天中,至少有161天有一艘美海軍監測船在南海部署,時間覆蓋率達89%。潛艇作戰需要體系支撐才能發揮最大效能,美軍特種監測船頻頻現身南海,正是美軍水下備戰正酣、大搞軍事霸權的直接體現。
美軍特種監測船隸屬于美軍事海運司令部,由軍方直接雇傭平民船員進行運營管理,但核心部門仍由軍方負責。特種監測船種類繁多,與水下作戰直接相關的有潛艇與特種作戰支援船、海洋測量船(T-AGS)、海洋監視船(T-AGOS)等。
美軍監測船前往南海主要意在收集海洋環境信息。根據任務類型,特種監視船搭載不同種類的探測設備。美軍海洋監視船(T-AGOS)兩級共五艘,分別是“勝利”級的“勝利”號、“能干”號、“有效”號及“忠誠”號和“無瑕”級的“無瑕”號,目前全部部署在西太平洋,針對性不言而喻。這些監測船通過搭載拖曳線列陣聲納系統和低頻主動聲納系統,進行水下目標探測及水聲數據收集。美軍海洋測量船(T-AGS)主要為“探路者”級,共六艘。其中“漢森”號、“鮑迪奇”號和“瑪麗·西爾斯”號常年在南海活動,其搭載有多波束回聲測深儀、海底地質測量測繪設備、地磁探測儀等,主要任務是測繪海底地形地貌以及調查海洋氣象水文。

美國海軍“瑪麗·西爾斯”號海洋測量船。
海洋監視船在美軍反潛作戰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融入作戰體系,為航母編隊提供支援掩護。一方面,可對一體化水聲監視系統起到機動補盲作用。美海洋監視船長期在我西沙、東沙,三巴海峽一線拖纜作業,監視南海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將其部署在航母編隊水下威脅主要來襲方向可以提供遠程水下預警;或者提前預置在航母可能的活動陣位,進行預先清掃,必要時召喚P-8A反潛巡邏機進行應召反潛。
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報道,10月25日至26日,美海軍“瑪麗·西爾斯”號海洋測量船前往我東沙群島東南海域進行了一次快速測繪作業。該船長期在南海活動,但抵近至東沙群島活動較為罕見。10月31日,WC-135W核物質偵察機赴南海活動,飛行空域與“瑪麗·西爾斯”號活動區域接近,上一次現身南海還是2020年1月。其主要任務在于采集大氣樣本,以檢測和辨識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這兩次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臨近讓人不由聯想,這是否為美軍對“康涅狄格”號撞擊事件的相關評估行動呢?
從戰場態勢進行分析,10月2日至3日,由“卡爾文森”號、“里根”號、“伊麗莎白女王”號三航母領銜的美、英、日、荷、加、新多國海軍在沖繩西南海域舉行聯合演習。4日,相關艦艇編隊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如果“康涅狄格”號核潛艇配屬航母打擊群,一則可以實施三巴海峽封控,二則預先清掃行動區域水下威脅,為下一步航母編隊在南海預設陣地展開兵力創造條件,因此東沙周邊可能是發生碰撞的“康涅狄格”號的活動區域。
另外,“康涅狄格”號發生碰撞事故后于10月8日抵達關島。這一時間跨度為126~156小時,如距離關島約1650海里的東沙海域確為撞擊發生地,那么“康涅狄格”號返航平均速度應在10~13節(1.852公里/小時)之間。海狼級核潛艇水面狀態最大速度為18節,考慮到“康涅狄格”號前壓載水艙受損,且遠距離水面航行,該速度區間也較為合理。
從美軍特種監測船近期在南海北部的行動軌跡來看,其活動的主要海域為我國專屬經濟區。中美兩國在專屬經濟區軍事利用問題上的矛盾焦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航行和飛越自由”與“軍事偵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他國在沿海國專屬經濟區可以享有“公約有關規定的限制下”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但對“航行和飛越自由”內涵的規定并不明確,對自由的狀態、內容也沒有明確闡釋或可行的統一標準,在各國基于本國利益有意為之的情況下有非常大的解釋空間。實際上,專屬經濟區內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海自由。國家安全權是國家的固有權利,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也享有正當的國防安全利益。如將專屬經濟區內的“航行和飛越自由”解釋為可以對沿海國進行海空偵察、軍事威懾、戰場準備、針對性軍事演習等,會導致專屬經濟區軍事活動的“自由化”,專屬經濟區的“公海化”。
二是關于“海洋科學研究”與“軍事測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了沿海國對其專屬經濟區內的海洋科學研究享有專屬管轄權,他國開展海洋科學研究應征得沿海國同意,但并未從行為角度定義海洋科學研究,因此各國在實踐中可能產生沖突性主張。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刻意模糊海洋科學研究與海洋測量之間的關系,認為軍用船舶的“軍事測量”活動不屬于“海洋科學研究”,以此否定和逃避沿海國管轄。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發展中沿海國家則認為,若刻意將軍用船舶的“軍事測量”活動排除在“海洋科學研究”范疇之外,所有海洋科學研究平臺都可以“軍用船舶”的名義實施海洋科學研究活動,而不受包括沿海國專屬管轄在內的任何限制,這最終將導致專屬經濟區海洋科學研究制度的崩潰。

南海鳥瞰。照片攝于2014年7月16日。
近年來,美海軍“無瑕”號、“勝利”號等特種監測船以及潛艇、軍用航空器在我專屬經濟區的軍事活動有增無減,這種高頻度、高強度的海空立體軍事活動,嚴重侵害了我國的國防安全利益。對這類軍事活動進行規制和反制,具有客觀必要性和權利正當性。美國全程參與了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雖然最終沒有批準公約,但多次表示將遵守除公約第11章(國際海底區域)以外的部分。美國政府也恰恰利用公約關于專屬經濟區的這一制度創制,宣布實施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由此獲得了大片海域的利益。從專屬經濟區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以及美國關于專屬經濟區的國內立法來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涉專屬經濟區相關規定已成為包括美國在內各國公認的國際法習慣規則的一部分,對美國這個“公約非當事國”——盡管其至今仍未批準或加入公約,仍然有拘束力。美軍事測量船在我海域的活動顯然違反了國際法規則。
在美國鼓噪大國戰略競爭的背景下,美軍不斷加強在西太地區的兵力部署。今年以來,美軍不斷拉幫結派介入南海,開展所謂“綜合威懾”行動。法國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翡翠”號、英國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機警號”先后前往南海海域。截至11月15日,今年美軍航母已累計十次進出南海,活動強度較去年同期幾乎翻倍。按照一個航母打擊群編有1~2艘攻擊核潛艇的標準配置,美核潛艇在南海的活動頻率可見一斑。只要美國堅持遏制威懾的冷戰思維,其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就不會收斂。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美軍在南海偵察力量活動的強度、烈度和針對性還將進一步提高。美特種監測船在南海活動猖獗,已經成為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禍首。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一項報告顯示,軍用聲納等不斷加劇的海洋噪聲正危害著海豚、鯨類等海洋生物的生活。“無瑕”號等海洋監測船裝備了低頻大功率主動聲納系統,能夠向水中發射聲強215dB、頻率100~500Hz的低頻聲波,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不容忽視。
南海是半閉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半閉海沿岸國的合作義務適用于南海。中國與其他南海周邊國家作為公約締約國,有義務就南海生物資源保護開展合作,其中包括建立地區性合作機制。針對類似“康涅狄格”號海底碰撞事故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中國應與其他南海周邊國家一道健全完善針對核污染等各種險情處置預案,加強海上危機協同處理能力,對美特種監測船在南海活動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對域外勢力在南海的軍事活動立下規矩,共同推進區域海上合作和治理。
(張杰為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特約研究員,王傳波為海軍航空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