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曦

2021年11月3日,美國弗吉尼亞州共和黨提名人格倫·揚金贏得弗州州長選舉。
2021年11月,美國多地舉行地方選舉,弗吉尼亞州和新澤西州的州長改選尤其引人注目。多年來,弗、新兩州一直是民主黨占優的“藍州”,拜登亦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以兩位數的得票率優勢贏下這兩州的選票。但在此次地方選舉中,共和黨在這兩州頗有斬獲,拿下多個重要職位,希望力保執政優勢的拜登和民主黨人恐怕很難等閑視之。
從此次地方選舉的結果看,“藍州翻紅”現象十分突出。在弗吉尼亞州,共和黨人一舉拿下州長、副州長、州檢察長職位,并重獲州眾議院多數黨地位;身為政治新人的企業家格倫·揚金戰勝民主黨老牌政客、該州前州長特里·麥考利夫,使得共和黨人時隔12年重奪州長職位。在新澤西州,共和黨人雖未贏得州長寶座,卻著實給民主黨人造成了“壓迫感”:尋求連任的現任州長菲爾·墨菲僅以3%不到的優勢險勝代表共和黨出戰的杰克·西塔雷利,沒能像此前自由派媒體預測的那樣“輕松獲勝”;在州參議院第三選區選舉中,民主黨籍州參議院議長史蒂夫·斯威尼被共和黨籍挑戰者、一名沒有從政經驗的卡車司機愛德華·杜爾挑落馬下。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曾說:“勝利有一千個父親,但失敗是一個孤兒。”兩黨對此次“藍州翻紅”的反應不啻為這句名言提供了新的注腳:國會中的共和黨議員、地方上的保守派基層組織感到振奮,開始總結各方面經驗,希望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乘勢實現政治反撲。民主黨方面則無人出面認領失敗:總統拜登拒絕將弗州之敗歸咎于自己;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OC)等民主黨進步派人士宣稱麥考利夫敗在競選活動“太過溫和,沒能激發進步派選民投票”。
那么,此番共和黨究竟勝在何處,民主黨又敗在何處?在談到弗州之敗時,拜登認為這與“人民對新冠疫情、就業市場和油價等諸多事宜感到失望和不確定”有關。的確,民眾對生活現狀的不安與失望是此次地方選舉的“題眼”,民主黨敗在沒能有效化解危機,共和黨則勝在對此善加利用。
經濟議題始終是選民的根本關切。根據美聯社的民調,34%的弗州選民在此次州長選舉中將經濟和就業列為該州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比選擇其他議題的民眾比例都要高。針對疫情下民眾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揚金力推稅收減免政策,將“降低民眾生活成本”作為競選賣點,與麥考利夫“大稅收、大開支”的傳統思路形成對比,贏得不少支持。在新州,西塔雷利也推出了相似的減稅降負倡議,特別是提出降低該州慣有的高額房產稅,受到民眾歡迎。
另外就是社會文化議題。共和黨方面繼續強勢扮演“傳統價值衛道士”的角色,對民主黨人的“文化戰爭”依然奏效。在弗州,揚金公開抨擊“批判性種族理論”,承諾若當選將禁止學校教授該理論,得到許多憂心孩子“價值觀混亂”的家長支持。對于刑事司法改革,揚金和西塔雷利都強烈支持維護警察執法權,保證警力投入,反對“過度改革”執法部門,令關切社會治安問題的選民更加認同。
包括拜登本人在內,許多民主黨自由派人士沒有將此次“藍州翻紅”看得過于嚴重。他們的理由之一是,美國政治存在“恒溫效應”,總統所在政黨上臺后,其后再有選舉常會出現對其不利的波動,不必對此大驚小怪。然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0月底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7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正朝錯誤方向前進”;《今日美國》和薩福克大學11月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已跌至38%左右,在去年總統選舉給拜登投票的受訪者中有近40%表示不希望他連任。可見,即便考慮到地方選舉的固有復雜性,這些不甚樂觀的民調數字也足令拜登和民主黨方面有所反思。
拜登執政以來,民主黨的施政雄心不可謂不強,“美國家庭計劃”“美國就業計劃”“重建更美好未來”等藍圖或愿景層出不窮,聲勢頗大。然而,這些計劃是否真令普通民眾有了更強的獲得感,拜登和民主黨方面恐怕也是拿不準的。時下,對通貨膨脹推高生活成本的焦慮、對子女在學校接受何種教育的憂慮、對社會安全能否得到有力保障的擔心,才是不少美國民眾關切的“痛點”。揚金認為,共和黨之所以令弗州“翻紅”,關鍵就在于對關乎日常生活的“餐桌議題”有著更好的回應;與之相比,民主黨方面一味“畫大餅”難令民眾產生廣泛共鳴,這也是聚居郊區的普通中產群體此番顯著轉投共和黨人的關鍵動因。弗州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阿比蓋爾·斯潘伯格說:“人們選拜登做總統不是要他當小羅斯福,而是為了讓美國回歸正常,不再混亂。”然而,拜登上臺后的種種表現有負此種期待。
近年來,共和黨對特朗普可謂心態復雜:一方面,共和黨政客眼饞特朗普的“吸票”能力,難以與之切割;另一方面,特朗普及其核心支持者的激進傾向又與美國政治的基本規范相左,長遠看不利于共和黨的政治活動。此次揚金勝選讓共和黨看到了破解“特朗普難題”的希望:在競選過程中,揚金的主張延續了“特朗普主義”的內核,但又沒有刻意迎合特朗普本人,基本與之保持“完美距離”。上述做法既保住了特朗普核心選民的支持,又吸引了白人女性等反感特朗普的選民群體,還讓民主黨方面將揚金與特朗普“捆綁”批判的做法不甚奏效。許多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公開表達了對“揚金路線”的認可,如果共和黨決心推廣“揚金經驗”,拜登和民主黨方面就必須思考以“反特朗普”為核心敘事的選戰策略究竟能否繼續奏效。
拜登執政以來,民主黨內部溫和派和進步派之間斗爭所造成的內耗,不亞于共和黨作為反對黨給民主黨帶來的殺傷力。民主黨進步派近年來的崛起有目共睹,但他們的主張顯然仍未成為美國政治和社會的主流,也仍不足以在民主黨內取得多數認同。《紐約時報》對民主黨在此次地方選舉中表現不佳的警言切中要害:“一個以犧牲兩黨理念為代價空談進步政策、以犧牲遠見想法為代價糾纏于特朗普的全國性民主黨,或將成為只對左派有吸引力的邊緣性政黨。”
對拜登和民主黨而言,發生在2021年秋天的地方選舉具有警示意味,如果他們不能盡快調停黨內紛爭,無法通過更加聚焦民生實際和更有說服力的執政表現擴大選民認同,就不可能有效應對共和黨方面著眼于明年中期選舉乃至更長遠政治規劃的愈發強勁挑戰。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