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亞娜 殷 鵬
([1]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2]揚州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9)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而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1]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高校黨史教育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工作,發揮著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2]站在重要的歷史節點上,加強“四史”學習教育特別是黨史教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組成中的關鍵選擇。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及網絡技術手段的不斷革新,網絡文化傳播更具系統性、針對性。通過整合互聯網教育載體,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將互聯網相關技術有效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形成了“互聯網+大思政”的教育模式。[3]
互聯網技術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變,教育工作離不開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支持,越來越多的人將教育教學的戰場投身于網絡社會中。然而,由于對互聯網的了解還相對有限,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網絡傳播中的傳授效果層面仍呈現出一些不足的共性。
思政課是政治性與學術性、知識性與價值性高度統一的學科,理論教學在線上教育中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從教學者角度來看,大多數思政課教師選擇直播課程或者微課錄課的方式進行網絡思政教育,課程交互性不強,并未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既有劣勢。運用互聯網平臺傳播思政知識會因教師選擇迥異的教學手段、呈現方式、傳播途徑、傳播內容而呈現出學生相應的信息接收能力、知識接受水平的不盡相同。
從受眾角度來看,互聯網課堂相較于傳統課堂的約束力下降,形成的學習氛圍也不如線下濃厚,更多還是依賴于教師強大的引導力和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動力,否則也只是在“完成任務”中“打發時間”,在線學習質量和效率都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首先大多數的學生還未能意識到網絡平臺不僅是思想政治學習的好平臺,更是鍛煉自身學習能力的好載體。此外,青年學生更需要也更歡迎符合時代特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所向的內容輸出,維持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慣性和學習耐性。
縱觀線上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在網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在利用資源和置換資源的過程中,于互聯網載體進行學生教育活動的主導仍是教師,學生以被動地接收信息為主,很少參與素材創作等課程建設中來,理論深度不足,實踐力度不夠,情感溫度有限。除此之外,從形式維度來看,系列化、全面化的思政教育內容呈現也有所欠缺。網絡傳播的主要特性為碎片化傳播,人們習慣了通過碎片時間完成碎片內容的學習而忽略學習本身的系統性和多樣性,除此之外,在線思政課堂和社會課堂的內容結合相對單薄,現實生活較少成為思政課的豐富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習者學有所思,并通過學思結合將知識升格成以指導實踐活動的思想引領,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把學生“被動”接收系統化知識,變為自覺地“主動”創造教育內容,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重視的模式探究。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許多高校都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構建在線黨史教育平臺,但在單一平臺中再次凝練內容打造特色矩陣的案例并不多見。為此,筆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結合微信公眾號傳播模式的特征,結合黨史學習“求真、求實、求新”的目標和原則,創造性地打造了“以生傳生”式黨史思政教育新模式。
通過師生黨史學習教育契機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在公眾號平臺構建出以學生主導的學習矩陣。這一矩陣即通過學生自主設計或參與的黨史天天讀、黨史天天問、黨史天天答、黨史時時悟等板塊,貫穿思、學、做,深入講好黨史“學什么”“怎么學”這兩個問題,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裂變優勢,發揮學生領學促學作用,并依托微信公眾號前期積累的粉絲基礎和內容影響力,形成黨史教育融入日常閱讀的新型學習模式。學生們自主開辟出新的板塊“歷史上的今天”等活動板塊,力求抓住重要歷史節點,通過開展先進人物事跡展示,展現黨史學習新風貌。
思政課是觸及心靈的課程,思政學習也應講求學習溫度。本模式力圖化篇幅略長、相對枯燥的內容為視聽共享、符合時代需要的選擇,充分注重創新話語體系,將基本原理和歷史故事講成生動道理及鮮活案例,形成黨史教育“有滋有味”的“新鮮解讀”,形成一顆真善美的種子,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實現線上下思政工作最大合力(見圖1)。

圖1 “以生傳生”式黨史思政教育模式圖解
在“以生傳生”式思政教育模式下,受眾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面對學生編輯們精心制作、準點放送的原創圖文視頻推送,收獲的反饋也越來越多,圈層影響力逐漸擴大。
網絡思政教育離不開網絡新生力量——青年的參與。在常見的網絡思政課程傳授方式中,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活動,互動方式單一,反饋模式偏單向性。而將“翻轉課堂”運用于網絡傳播中,學生成了學習探索、制作分享、意識形態把控以及接收反饋的主力軍,用大學生群體完成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思政教育內容,從傳播學視角完成知識獲取到傳播、用戶反饋后優化到再傳播的閉環。
過去的網絡思政教育中存有偏單向性知識傳授的過程,一方面使學生參與度深受教師個人影響力這一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抑或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得不學習,實際參與程度深受影響。引入通過“以生傳生”式思政教育模式中“創造、傳播、再創造”的傳播過程,學生靠自己生產出更符合高校學生口味、更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思政教育內容,傳授方互惠共生出思政教育從業者對于網絡傳播甚至是課程內容、形式的多維度思考,三方共同營造出學有所思、學有所成、學能互促的優質內容生態和良好氛圍。
情感交互是影響教育活動實際效能的重要因素。網絡環境具有傳授相對平等的特征,也具備一定的反饋機制,因此,“以生傳生”式黨史思政教育模式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強化傳受雙方的情感交互,搭建具有用戶粘度和動態優化團隊的交互場景,優質內容經場景演變成為用戶自身、傳受雙方之間的良性閱讀習慣。
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的碎片信息給予教育更寬口徑的內容選擇和方法調試,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具備互動性、粉絲性、數據性思維,把握好網絡輿情的發展方向,真正做到通過科學管理實現教育目的。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應抓住機遇、把握主旋律、用好學生創造力,提升的思政教育內容生態,并在創新的基礎上加強自身思考、引導啟發學生,以“趣味性”激“學習欲”,以“新鮮感”促“持久行”,使思政教育在網絡間涌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切實提升網絡綜合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