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守明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平泉鎮上劉小學 甘肅·慶陽 744517)
和其他課程相比,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且結構嚴謹的學科。因此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其學科特性,通過分析、整合、運算、推理來完成數學運算過程。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積累數學知識、熟練運算方法的內化過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還能夠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對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式、課程設計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實際效果差強人意,亟須通過有效措施來加強對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創新。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和應試化教學已經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數學教學更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1]對受教育者來說,“核心素養”指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滿足且共同具備的關鍵素養,是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逐步學習形成且能夠適應個人終生發展、滿足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技能。20世紀70年代由國家和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相關問題,進入21世紀以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以及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對于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旨在用“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題的課程目標來代替“學科知識、技能”為目標的傳統教學體系。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這對于數學學習有著重要作用。[2-3]而部分數學教師為了保障教學質量、加快教學進度大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低下,不利于數學學科思維的養成。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舊是由教師掌握課堂進度和教學節奏,部分教師壓縮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時間,更有甚者甚至剝奪了學生提問題的權利,導致教學氣氛沉悶壓抑,學生獲取數學信息的途徑較為單一,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要想保障數學教育的有效性,教師首先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講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把數學思維和解題技巧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有序、高效的進行數學學習。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填鴨式的基礎教學上,既打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一定程度上還偏離了最初的教學目標,導致學生難以靈活運用各類數學知識,綜合能力難有提升。
受傳統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依舊沿用“預習-復習-測試”的模式循環進行,要求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數學公式和定理,導致許多學生都出現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4-5]和語文、英語等需要記憶的學科相比,數學更注重的是理解和應用,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加以練習,進而靈活的應用到解題過程中去。然而,許多教師卻忽視了理論講解的重要性,一味的要求學生背誦或是刷題,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數學教學喪失了其原有的趣味和魅力。
就應用題來說,審好題目是解題的關鍵。如果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稍有偏差,很有可能會錯過正確的解題思路,進而無法解答出題目。實際解題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會存在審題不清、思路錯誤等情況的發生,以至于面對題目無從下手,甚至產生抵觸心理,這些問題都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著很大關聯。此外,正確的審題方法也是影響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低年級開始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理清題目中的變量關系,進而根據要求去尋找答案。
以教材中的某一應用題為例:小明和姐姐幫家里的果園采摘蘋果,姐姐摘了6筐,小明摘了3筐,兩人一共摘了幾筐?類似這樣的題目,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并根據題目要求把兩個數字相加求和得出問題的答案。但是轉換問法后就會給學生的審題帶來一定阻礙。[6]例:小明和姐姐幫家里的果園采摘蘋果,姐姐摘了6筐,小明比姐姐少摘了3筐,小明和姐姐一共摘了多少?這一問法中涉及的數量關系較為復雜,如果學生沒有認真捕捉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很容易混淆條件,利用慣性思維進行加和,最后就會得到錯誤答案。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上述類似例題來深入分析,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
核心素養背景下,數學教學培養的首要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綜合素養。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習慣性的依賴教師來解答題目,解題時喜歡按照教師的思路來進行,教師講解后能夠很快解答出正確答案,但等到獨立做題時,只要題目稍有變化,便無從下手。從長遠角度來看,數學教學不是傳授給學生固定的定理公式,也不是單純的獲得正確答案,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學生舉一反三的數學能力。[7]為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習題練習時,要注意題型的多變性,通過改編、擴編等方式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粉筆盒里有20支白粉筆,25支紅粉筆,白粉筆比紅粉筆多幾支?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延伸出更多題目。例如:粉筆盒里共有45支粉筆,其中白粉筆20支,紅粉筆有幾支?粉筆盒里有45支粉筆,白粉筆比紅粉筆少五分之一,紅粉筆有幾支?這種變式訓練的方式能夠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靈活掌握解題技巧。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因此,教師應當把生活化的問題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去。這樣既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感,也拉近了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一定程度上還降低了學生的畏難心理,便于學生理解數學題目,充分調動學習興趣。
以教材中的這道應用題為例:學校要修建一道長8米,寬0.25米,高2米的隔墻,如果每立方米需要用掉525塊磚頭,2000塊磚頭是否夠用?這道題目來源于現實生活,在解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很熟練的套用公式關系,計算出隔墻的體積為4m3,之后再通過換算的方式計算出需要2100塊磚頭,通過和已知的條件可知,2000塊磚頭是不夠用的。此外,除了這一方法,學生們還通過題目尋找到了其他解題方法。
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景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應用題模塊知識點的學習之中,進而引導其親身感受數學課的魅力。這一環節的改革實踐之中,教師應當以準確了解把控學生的興趣點為前提完成教學情景的創設工作,要注意找準教學情景與課本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以確保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配合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講故事的方式完成有關應用題知識的教學工作,進而讓學生在特定教學情景的引導之下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能夠按照以上思路完成應用題模塊知識點的教學工作,不僅能夠促進相關問題的有序解決,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讓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8]從宏觀角度分析,這一環節的改革實踐也將為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必須要提高關注度。以“小數的加減法”為例。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加深對于相關知識點的印象,便聯系生活實踐為學生創造出了如下教學情景:星期天上午,小明要陪媽媽去超市買水果,一共買了5.4斤蘋果、3.6斤草莓和2.4斤香蕉,那么小明和媽媽一共買了多少斤水果呢?這類問題情景看似簡單,實則能夠幫助學生在數學知識點與日常生活實踐之間建立起固定的聯系渠道。在此基礎上,他們對于數字以及小數加法運算的敏感度也將實現進一步提升,因此能夠為其后續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9]教學中,其實還可以對上述教學情景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延伸。例如,“小明和媽媽把買來的香蕉落在了公交車上,那么他們一共帶回家了多少斤水果呢?”這一設計將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整合到了一起,所以有助于加深他們對于相關知識點的印象并且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考查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媒介,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提高對于應用題教學問題的關注度。教育改革背景下,各類新穎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都已經在實際數學授課過程中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實踐,這為改革數學應用題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新形勢下,應當以解決現存問題為前提進一步推進相關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進而依托全新的應用題教學格局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