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乾 曠 華
([1]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銅仁 554300;[2]貴州省思南縣中等職業學校 貴州·銅仁 554300)
中國留守兒童是我國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化大國邁進的必然產物,由于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和鄉鎮就業,其子女則留守農村成為留守兒童。[1]雖然國家通過實施義務教育、寄宿制和營養改善計劃等重大教育改革舉措,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上學、住宿和吃飯問題,但由于在成長關鍵時期缺乏父母必要的關心、關愛,加之成長家庭的健康治理能力弱,不能及時解決存在的健康問題,致使其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值。[2]健康的體質是兒童快樂成長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和基礎,事關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繁榮昌盛。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因此解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問題已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民健康。2011年8月,國務院頒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堅持兒童優先原則,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要“提高兒童整體素質,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3]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再次指出要“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4]可見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現高水平全面健康之瓶頸,而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問題更是關鍵痛點。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會上指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5]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基于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治理工作,只有解決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全民健康。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形成原因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其留守當地交由他人監護照料而成農村留守兒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人數最多時每5個中國兒童或每3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6]2013年后,隨著國家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戶籍制度改革、隨遷子女就地入學、脫貧攻堅、返鄉創業等重大政策舉措落實,為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共同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年減少。但是,由于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差距還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現象不會停止,因此,中國農村部分的兒童留守現象在一個較長時期仍然持續存在。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就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一種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并把健康的劃分為生理健康(軀體、器官、組織及細胞健康)、心理健康(精神與智力正常)、社會適應健康(具有良好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能力)三個方面。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又進一步提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四維現代健康(簡稱現代健康)理念。隨著生活水平與質量的不斷提高,現代健康理念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現代健康理念中身體健康是基礎,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心理健康,而道德健康與社會健康則是在身體、心理健康基礎上與一定環境影響下發展形成,且各方面之間既互相影響、又互相促進。
兒童成長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對家庭的依賴,家庭環境發生改變,兒童個體心理與行為也會發生改變。父母外出打工與代理監護人的介入改變了家庭內部環境,打亂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對其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致使絕大部分留守兒童難以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7]與非留守兒童的健康水平逐步產生差距。
2.2.1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水平表現弱于農村非留守兒童
雖然父母外出務工帶來的經濟收入改變了農村留守兒童飲食結構和營養狀況,但長期與父母分離會對其情緒形成、心理成長產生負面影響且直接影響其健康成長。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心理、生理變化:如不愉快、恐懼、失望等消極情緒會抑制胃腸運動,進而影響消化機能,日積月累則導致罹患疾病;兒童對父母或者監護人的依賴性比較強,長期缺少必要關愛會使留守兒童情緒低落,心理失常;監護人缺乏必要的營養健康常識、飲食習慣不良等都會導致孩子偏食、厭食,進而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相關研究結果表面: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水平表現弱于農村非留守兒童。
2.2.2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
調查顯示,非留守兒童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要明顯高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8]兒童的情緒源于對親情的需要,缺少情感關愛尤其父母情感關愛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為祖父母或親戚,其年齡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與留守兒童之間正常的溝通與交流,進而加重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親情缺失使其情感需求無法滿足,引起情緒低落、心理憂郁,如不及時疏導、調節與發泄,會逐步導致心理失衡。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習焦慮、自卑和敏感等各種心理問題。
2.2.3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普遍道德失范現象
“留守”給農村兒童的思想道德成長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出現道德問題的根本原因,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則是影響留守兒童道德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學校對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忽視、留守兒童成長的環境因素不良等,都會使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健康成長方面出現問題。兒童屬于未成年人,處在道德觀念形成和培養的重要關鍵時期,如果親子教育缺失、家庭教育觀念偏移:只關注孩子的溫飽,忽略家庭道德教育;學校只關注成績,忽視了應有的道德教育;都必然導致留守兒童在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方面出現問題,引起道德失范。
2.2.4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低于正常水平
留守兒童在社會適應能力總體表現上弱于非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是決定留守兒童能否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健康成長的關鍵條件,而良好的心理彈性是養成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所謂心理彈性是指在遭遇逆境時,有助于個體良好適應的保護性因素,心理彈性越大,則心理健康層次水平越高,個體對外界環境的調控能力就越強,適應能力就越高。由于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個體等諸多不利因素的綜合影響,致使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總體水平不高,群體分化明顯,直接影響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養成。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實現全民健康提供了政策指引,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指明了方向。
父母(監護人)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撫養,父母(監護人)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和心理品質的培養都起到著重要影響作用,而親情與家庭教育的缺乏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監護人要依法盡責”,強調要“加強對家庭監護和委托監護的督促指導,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照料、親情關愛和家庭溫暖”。因此,明確健康治理的主陣地,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治理力度,同時對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或依法追責,是開展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的治本之策。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教育及治理,在家庭教育缺位、社會督促不力的情況下,重視學校健康治理教育,明確學校健康治理的責任和義務已成當務之急。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學校健康治理課程體系。從身體、心理、思想品德、社會適應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開展健康治理教育,逐步改善和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水平。其次以班級管理為治理單元,建立班主任教師“代管家長制”,針對不同留守兒童制定相應治理方案,消除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全力彌補親情缺失環節。第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健康等基本信息情況,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實施全程監護管理,建立健康評價機制。第四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搭建學校、學生、家長(或監護人)之間的溝通橋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彌補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負面影響,提升留守兒童健康水平。
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是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的基本前提。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的保障機制的健全需要政府牽頭,以國家政策為依托,堅持政府主導、家庭盡責、學校教育、全民關愛的基本原則,構建完善的各盡其責的健康治理及平等的關愛體系,滿足流動、留守兒童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如建立留守、流動兒童互聯網信息平臺,加強與民政、衛計、醫保、醫院等相關部門的分工協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醫療衛生救助機制。充分發揮各級職能部門和社團組織優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聯系幫扶制度,確保關注到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的統籌協作與社會組織力量的積極參與,建立必要的問責機制,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治理有效運行:第一,要落實各級有關部門職責,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認真組織開展健康治理工作。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監管作用,建立基層組織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對家長的監督制度。第二,要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引導和督促監護人依法盡責,對監護不力的監護人要依法追責。第三,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委托監護人的健康教育培訓指導,提升家長、監護人的健康素質水平,并幫助其及時了解兒童學習情況、思想動態及健康狀況,提升家長、監護人的責任意識與教育管理能力。第四,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網絡支持,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治理,只有通過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重視學校健康教育,堅持政府牽頭、部門協作,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治理的教育與關愛體系,才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