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葛暢
(天津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天津 300384)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家庭和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問題,或多或少對不同的人群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輕度焦慮已成為常態化,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危及人們的心理狀態甚至是生命。根據心理學測驗表明,人們如果長時間處于緊急情況或類似狀態下,輕則極易導致壓抑以及不良身心反應,影響日常生活;重則產生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現今,許多學校以及企業單位紛紛推出“減壓”“減負”的工作學習目標,并在工作結束后組織人們鍛煉身體,放松身心,意圖恢復員工和學生的最佳狀態,高效完成日常任務。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當下,影響著受眾接收和傳達信息的重要因素中,視覺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媒介占據重要地位,作用也越來越突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不斷地改變著以前的生活習慣,平面設計的應用不單單存在于一張紙上或普通的平面上,人們的閱讀行為與視覺經驗發生轉向,由以前的閱讀印刷文字的視覺習慣,轉到瀏覽更為生動形象的影像資料,以受眾群體自身成為內容生產方的自媒體成為了社會媒介主流,短視頻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
短視頻借助互聯網,在手機、平板等多媒體設備上進行投放播映,摒棄了靜態圖片的刻板,符合現代人追求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的瀏覽方式,對于目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是相對較容易被受眾所接受的;更重要的是短視頻能完全實現“大眾娛樂大眾”的泛娛樂目的。短視頻能滿足廣大網民使用移動端來觀看節目、參與互動的基本需求,通過抖音的網絡虛擬平臺可以縮短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十幾秒的視頻中分享生活、共享信息,主題內容突出,貼合受眾的社交心理需求,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移動端APP的另一特點還有單手拇指翻頁的交互設計,操作簡單,符合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從而受到較多受眾青睞。
在短視頻軟件中,受眾會分享信息,分享休閑娛樂生活,減輕心理壓力,緩解緊張心情,增加人際溝通,形成新型聚會模式——“云聊天”“云組局”“云唱歌”等,這些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社交方式之一。
“共情”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我們日常中會說是“同感”,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也是一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就像你在聆聽朋友敘述某一事情時,你會邊聽邊想象這件事在你自己身上發生時的所想所感,再之后能更好地和朋友溝通交流感想。共情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經常會發生在心理治療等領域,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于1909年首次提出,共情心理是指體驗他人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的能力,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人的情感,體驗、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
共情心理分為“情感共情”“認知共情”,認知共情指辨識他人情感狀態和觀點采擇他人觀點的能力,簡單來說,認知共情就是從認知上接納了他人的觀點;情感共情是指個體情感的反應能力,是用相同的情感去對另一個人做出相應的反應。
共情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通常需要刺激因素才會引發共情心理的出現,可以利用交流方式或文字圖像及影像的形式去分享情緒感受,將聆聽者或觀眾引入事件中,語言刺激使其認為自己身在其中,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或是借助周圍環境、情境,刺激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感體驗并且自身產生類似的情感體驗,達成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因為某一個情境,或因為某一句話,都會引起“共情心理”。
心理與藝術密切相關,所有藝術作品都是設計者借助作品向觀者展現內心感受和內心世界,渴望受眾能以同樣的心態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藝術在無形中引導著觀者的認知和行為。
共情心理經常出現在醫學領域和教育教學領域,它可以幫助醫生和患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便于醫生進行醫學治療和心理輔導,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便于教育教學的展開;將共情運用到短視頻內容設計中,是視覺設計的新的創意途徑。
簡而言之,我們在觀看短視頻時,雖然時間較短,但你一定會很快速地被某一情節吸引,進而感受到喜悅、傷心、委屈、氣憤等不同情緒,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短視頻的畫面和內容所引起的受眾共情心理在發揮作用,它會迅速地將觀者帶入到短視頻所營造出的情景世界,使之切身體會視頻情節,進行情感參與,達到設計者的設計目的。
自媒體的短視頻制作宣傳范圍較廣,傳播快,操作簡單,在大眾媒體中占據重要地位;在設計方面傾向于年輕化,符合網民的現實需求和心理需求,內容上“討論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視覺畫面”,視頻的每一幀都是一個畫面,都需要仔細研究。根據觀者的情感體驗進行視頻畫面的設計,以受眾能融入畫面為目的。通過對視頻畫面中色彩,圖形以及配樂的研究,能夠迅速地吸引觀者,引出受眾的共情心理,使其產生感同身受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
在信息傳播方面,互聯網、電視、手機這些大眾媒體在信息傳播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傳播正能量視頻作品,弘揚優秀事跡和文化,引導社會正確的輿論風向,普及身心健康知識,緩解壓力造成的焦慮心態。在文化傳播層面,宣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社會文化認同,增進文化自信,失去更多國民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優秀的非遺文化。
人們認知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有約70%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視覺感官獲得,是人通過視覺感官系統對外在事物的物理形式的內部心理反應,接收信息并加工處理。在短視頻的設計過程中,可著重對視覺元素進行合理的分布和安排,使畫面具有明確的視覺焦點,利用視覺元素的不同排列,引發觀者的共情心理,達到短視頻內容設計的目的。
1.沉浸式交互的設計
科技的不斷深入發展,現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快速普及,顛覆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深深地反映了藝術的先進性、包容性和科學性。在短視頻設計中,受眾逐漸增強的多元化需求,促使AR技術融入到短視頻中,帶來更多沉浸式體驗的交互服務,同時,背景音樂和特效的巧妙配合,輕松調動受眾的視覺和聽覺,促使受眾在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被牢牢抓住眼球,從而將更多的視覺注意力投入到仿佛身臨其境的視頻環境中,融入到制造者所營造的情感意境中,從而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2.吸引力的標題設計
無論是印刷媒體還是多媒體平臺,都需要一個好的標題去迅速激發受眾的心理需求,使其樂意投入寶貴時間繼續瀏覽,從而強化信息的傳遞,達到設計者的制作預期。那如何巧妙地將共情應用于標題的設計中呢?首先,直抒心意,以情感為切入點,通過簡短精準的標題文字點出短視頻內容的痛點,提高標題的情感力量,喚起共情心理;其次,標題文字中埋下伏筆,設置疑問,激發受眾的好奇心理,繼而產生認真觀看的心理欲望;最后,為觀者設置聯想空間,由共情心理引導的思維蔓延繼而逐漸浮現,達到制作者的預期設想。首先抓住了受眾對于信息充分關注的心理,繼而認真觀看視頻中的信息,逐漸產生共情心理——同情心的蔓延,引發出濃濃的情感關聯,促進積極行為的產生。
3.色彩對比和調和
色彩指整體視頻的色調和圖形、文字的顏色,這部分要根據受眾的特征和視頻內容來選擇適合的色調和顏色;顏色會激發人們的潛意識,會快速聯想之前的記憶,所以不同的顏色產生的心理反應是不同的,顏色表現力強,想象空間廣,能迅速喚起人們無意識的聯想和想象,其原因是源于人們的無意識的經驗聯想、心理象征,就類似于每個人看見同一個顏色會有不同的感受,是因為人們的感知、意識和環境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表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人類已經形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色彩傾向,就像每束花都有它的花語一樣,并不是天生就有這些定義,而是在后天不斷地被總結被提煉出的;每種顏色也有其長期積累下的代表意義,看見紅色,我們會聯想到太陽,中國,熱烈,溫暖等等詞語,看見藍色會想到水,海平面,科技等,不同的顏色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和聯想,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聯想是與心理緊緊相關的,在畫面設計中,色彩就像是周圍的布景,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畫面中色彩強烈對比時,視覺受到的刺激更強,而視覺沖擊力強,更能引起受眾的關注,對于重要的信息會更加明顯突出,讓人記憶深刻,從而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烘托意境。
共情心理在醫學和教育學專業領域有深入的研究,相關文獻綜述較為系統,但共情心理和藝術專業的結合尚處于萌芽時期,研究理論和實踐不夠深入,本人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深入地研究以及實踐,轉化更多具有科學性的統計數據,以論據作為支撐,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當下是智媒體時代,傳統而單一的主題觀念已經不能滿足時代和人們的關注度,面對新的大環境,藝術需要結合更多的專業領域,跨界發展,重新定義創作理念,通過與不同學科的溝通交流,為藝術設計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開放式設計思維,實現自我的邊界突破,進而達到全新的發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