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志
提起作文,學生害怕,教師頭痛。我們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語言車載船裝,但學生作文依然是假話連篇,更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看到這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我認為這是傳統習作教學遠離了學生生活、禁錮學生個性,忽視習作教學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習作教學,習作指導要貼近生活,實現讓學生愿寫及能寫。
一、著力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訴欲望
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須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其次激發學生對選題的興趣,再者便是創設一定的情境。例如,在一次班會活動前夕,許多同學對本班班干部管理方式方法有意見,想在班會活動上一吐為快,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我想對你說”的習作練習,體裁為書信形式,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課后,還把這些信讀給所寫班干部聽,不僅提高了學生習作興趣,還一舉兩得搞好了班級建設。
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習作教學伊始,教師便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致,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學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須學生是情感的積極參與,因為學生內在的詞匯若沒有情感驅動只能永遠保持沉默,只有學生進入了激活狀態,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才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高度活躍起來。這樣情感與語言同構共生,從而達到習作的目的。所寫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學生那天真的心靈,純潔而絢麗的兒童生活世界,若忽視了“情感”激發,那么再豐富的生活積累,也永會沉睡不醒,其習作僅是提綱陳述式而己,更不用說具有個性,那么學生內部語言的生成,表達能力的提高,也就成為一句空話了。反而會與習作教學目標背道而馳——久而久之,學生對習作便會索然無味,逐漸產生厭作情緒,甚至形成輕微心理障礙,因此,除了選題時要貼近學生外,更主要的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抓住契機,活化學生的豐富積累,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這樣習作練習才能有可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得以生成,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學生習作學習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動,由此看來,激活學生情感,激活學生的積累,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與“習作方法”的指導這種文內功夫同樣的重要。
二、著力突破時空,走進小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得寫
小學現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于是小學傳統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指導的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是我們教師使學生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源泉——生活。
因此我們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做“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例如,我們可以在作文課前一天,一周,甚至幾周讓學生明確習作的要求,放手讓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構思,充分擬稿。因此,一篇習作的練習的周期不是兩課時,而應根據具體習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兩周,甚至一個月。學生所寫之作當然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
三、著力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
在與學生的座談中,我了解到好多學生都是憑著感覺走筆,一個環節該寫與否,該詳與否,全然不知,這無疑給我們教者敲響警鐘——習作指導不得法,或者說教師的習作指導學生消化不了,更談不上領悟運用,回憶一下我們一般習作指導流程,審題指導→選材指導→表達方式與技巧的指導→學生練習。不難發現,這種流程突出了教師的主導,而削弱學生的主體,從“審題”到“表達技巧”都是教師在灌,這樣的習作指導的針對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據教參與以往教學其它學生的經驗,指導學生去進行這本創造性極強的習作呢?從審題到選材,甚至如何表達,都被我們“辛苦”的教師所代替,習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學校接觸到題目后,還沒有來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時”作指導,這樣使學生在習作時都努力體現教者的思路,表達出教者的理解,導致學生習作“千篇一律”,而學生創造性地在這“千篇一律”中被扼殺,這樣的習作練習學生能不怕嗎?學得能不累嗎?對習作能感興趣嗎?
那么,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成互改→謄寫→再改……,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思、擬稿、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張揚了個性,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將教師的指導環節融于對具體習作的點評之中,并置于學生擬稿之后,這樣讓教師在指導前可以通過學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實具體的學情,而后的學定教有針對性的點評方案,這樣“從學生中來”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形象的習作指導,學生很容易接受,當然,這樣指導下,學生的習作,絕不會千篇一律。
總言之,只有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小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責任編輯:陳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