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奇
【摘要】優秀的地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豐富的的育人價值。筆者通過近三年的實踐研究,將隆都地域文化精髓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文化資源與學校德育課程相整合,起到了幫助兒童明確身份認知、提高兒童的心理歸屬感、增強兒童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兒童的價值判斷能力和增強兒童的文化自信等作用,形成了學校的德育特色。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隆都地域文化;育人價值
近年來,隨著對豐富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進了地域文化成果不斷發展,為優秀的地域文化進入學校教育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優秀地域文化的育人作用
許多學者認為“地域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對于地域文化的教育價值,日本學者川博從人性的角度闡述了地域文化的三種價值:一是豐富人的體驗;二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性;三是促進人性的形成。 將優秀的地域文化滲透于小學德育中,有助于實現教育關懷學生個體特性,讓學生形成正確和清晰的自我意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地域文化在學校立德樹人的德育工作中有著積極意義,正如習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從這些研究和論述中不難看出,地域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應該也是可以利用的育人資源。于是,筆者在創新德育工作思路過程中便不斷思考:在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哪些優秀的地域文化可以為學校教育工作所用,優秀地域文化如何才能滲透到學校校本課程中,從而開發學校特色課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區域的、在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的地方文化。這種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恒久的地方傳統,它有時是以文字、圖像資料和傳說故事等語言形式來體現,有時又以特定的風俗、習慣、人文、地理風貌、文化遺存等可見可感知的形態出現,所以地域文化可能對人們產生直接且深刻、全面而長久的影響。隆都地域文化是廣東省中山市隆都地區特有的地方文化,由其方言隆都話、隆都人的生活方式、勞動方式、風俗和宗教等要素構成,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隆都地域文化愛國愛鄉、兼容并蓄、開拓進取和熱愛生活等文化精髓。近十多年來,受到社會變革、人口遷移、經濟發展等人文要素的影響,隆都地域文化的內涵發生了改變。就方言隆都話而言,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和普通話的普及,在校的本地學生對隆都方言已日漸陌生,甚至在校的本地學生之間已直接以普通話進行日常的溝通交流。因此,把隆都地域文化融入到校本課程中,有利于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
二、優秀隆都地域文化的德育內涵
中山市沙溪鎮政府一直以來都很注重地域文化的發掘和整理,先后出版了《沙溪訪古問俗》(嶺南美術出版社、上下冊)、《沙溪民間藝術》(羊城晚報出版社)、《沙溪飲食和沙溪涼茶》(羊城晚報出版社)、《隆都沙溪名人錄》(羊城晚報出版社)等反映地域文化的書籍;編印了《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沙溪人》、《沙溪民間文化》、《抗戰中的沙溪兒女》等資料集。這些出版物和資料集對我們整理地域文化教育資源提供了幫助。另外,在鎮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各個社區一直都延續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一年一度的敬老慶典,民俗巡游、慈善捐款等活動;還有鶴歌鶴舞、舞龍舞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散落在沙溪各地的牌坊、遺跡、遺址都散發著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鄉規民俗、家風祖訓讓一些社區和家族興旺發達等。這些地域文化精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些為我們開展德育活動提供的寶貴的資源。
目前,通過對現有的文獻資料的查閱,名人、專家、學者對隆都地域文化進行概述、評價的雖不多,但極具啟發性。如中孫中山先生在《討龍陣亡烈士紀念碑記》曾這樣評價隆都人:“隆都人有特性,富革命思想”; 歷史學博士、中山社科聯主席胡波教授在其為《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沙溪人》一書的序言中認為:“隆都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開放性、傳承性、開拓性和包容性”;祖籍是沙溪鎮云漢村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劉斯翰在《沙溪訪古問俗》一書的序言中說:沙溪的“出會景”這一活動“體現了沙溪人齊心、奮發,有很強的組織力”,“華僑屋”體現了“沙溪人敢于冒險犯難、刻苦耐勞,善于吸取異己文化、愛國愛鄉的品格”,“沙溪詩歌”則體現了“沙溪人好文重教的傳統”。
隆都地域文化是指隆都地區獨有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在分析了大量文獻、史實和文化傳統之后,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隆都地域文化的精髓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愛國愛鄉的品格。從辛亥革命時期開始,劉漢華、劉師復、阮漢三、王昌等一大批的隆都人就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封建帝制流血犧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黃石生、阮章競、楊子江等共產黨人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奮勇抗爭;一大批的華僑和本土企業家在艱苦創業之后,紛紛慷慨解囊支持家鄉教育、醫療、體育、文化、敬老、交通等公益事業的建設。
開放包容的態度。從隆都歷史發展來看,這里既有珠璣巷人南遷的足跡和中原文化的傳承,也有滄海桑田的歷史遺跡和真實故事,還有漂洋過海覓生存的華僑文化背景,加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孔雀東南飛”的時代變革,這些在客觀上讓這塊土地具備了開放包容的特性,它的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方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文化背景下共融共生,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開拓進取的精神。隆都自古有崇文尚武,重農而不輕商的文化傳統。據不完全統計,宋元至明清時期,隆都沙溪人先后有72位舉人,19位進士。近代以來,大量的隆都人就漂洋過海去異國謀生,艱苦創業,很多人成就顯著。在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期間,有一大批追求革命理想的隆都人投身到民族獨立的革命洪流中去,為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在文化藝術領域,畫家方人定融古今藝術精粹、兼收東西方藝術之長,在嶺南畫派中獨樹一幟,詩人阮章競博采眾長,融匯古今,以筆為槍,既為革命呼號,也創造了自己在現代詩歌和文學上極高聲譽,還有劉逸生、劉斯奮、劉斯翰三父子,都有極高的文學造詣。在經濟發展領域,自改革開放以來,隆都人在服裝制造、城鎮發展等方面都表現出極強的開拓性。
熱愛生活的情懷。隆都人熱愛生活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創造了很多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八大簋、三捻包、田艾餅、蘆兜粽等,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會景”、鶴歌鶴舞等民俗活動經常開展,都是隆都人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的表現。
尊老愛幼的傳統。隆都人的尊老敬老的一個顯著表現是每個村莊都會在一年中舉行1-2次敬老活動,這個既是村中老人的節日,也是全村人的盛會;今天還有“長者安康工程”、社保全覆蓋等。隆都人向來注重興學辦學,幾乎每個村莊都通過募集社會資金、整合多方資源新建校舍,完善教學設施,建立獎教、助學、獎學基金,在社區、社會中營造良好的尊師重教、崇文尚教的良好傳統。
樂善好施的氛圍。從源自宋代的杜婆橋,到現代的蕭廣昆亭,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僑捐文化廣場、校舍、道路、公園、敬老院等,還有延續近30年的“12.8慈善文化節”,活躍在大街小巷、校園社區的自愿者服務等,在隆都沙溪,每一處都能感受到慈善文化的氛圍,他不僅歷史悠久,還在今天擁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影響力。
傳承隆都地域文化精髓就是要將隆都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極富生命力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學校教育中去,用優秀文化的力量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地成長。
三、優秀隆都地域文化的育人價值
近年來,中山市沙溪鎮虎遜小學將隆都人愛國愛鄉、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熱愛生活、尊老愛幼、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品性與學校“追求幸福和美的教育生活”辦學目標相融合,通過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的研究,期望找到適合自己的育人途徑。經過課程實踐活動探索,總結出優秀地域文化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幫助兒童明確身份認知。“所謂自我意識的形成,就是通過文化發現自我的過程。”“我是哪里人?”這個問題對祖祖輩輩生活在同一地方的人來說不是問題,如隆都沙溪人的答案是一致的,對于像深圳這樣一個新興的移民城市來說也不難回答,“來了就是深圳人” 。但是,它對于一個在沙溪出生、上學或在這里上學,戶口本上寫著是湖南、湖北等地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父母只能告訴他是湖南湖北人。這樣一來,孩子熟悉的他鄉不是故鄉,陌生的故鄉是心理的他鄉。“我從哪里來?”這樣一個文化起點的問題便困擾著學生成長。開展隆都地域文化精髓的傳承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土生土長的孩子家鄉身份認知,也可以讓在這里出生、長大卻不是這里戶籍的孩子知道“我生長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這對于一直致力于推動新老沙溪人融合的鎮政府來說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治理意義。
二是提高兒童的心理歸屬感。隆都地域文化一直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對地域文化發展歷史的了解,能讓孩子明白隆都人有相當一部分是移民而來,這些移民而來的人們選擇定居在這里成為新的隆都人是推動這個地方發展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屬于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老隆都人,也屬于為這里的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新隆都人。這樣一來,孩子不僅從身份上明確了,在心理上也清晰了自己的歸屬。既來之,則安之。這個地方養育了我,我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回報這個地方。這樣一來,在心理上,兒童從小便把生長的地方當作是自己的故鄉,是身心合一的心靈歸屬。
三是增強兒童的文化理解能力。“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一方面,對于長期浸潤在地域文化氛圍中的兒童而言,他們是看不到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對于已經隨父母搬進小區、住上高樓的兒童而言,小區的圍墻讓他與周圍的文化氛圍形成地理上的隔離;再者,課堂上的國標課程更多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致使兒童對地域的個性文化知之甚少。隆都地域文化精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途徑走進孩子的學習生活。開展地域文化的傳承教育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憾,讓孩子們從身邊的文化現象中去體驗、親近,增強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
四是提高兒童的價值判斷能力。“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等級層次。越是高層次的地域文化概括性越強,越具有共性;越是低層次的地域文化概括性越弱,越具有個性。”具有共性的地域文化能很好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切合,如隆都人的愛國愛鄉、尊老愛幼、孝老敬親、開拓創新、開放包容等優良品質和傳統等。具有個性的地域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華。如隆都話是獨有的,它是集客家話、拉丁文、英文、文言文等多種發音的融合,是語言學家眼中的“極具價值研究對象”;但是如狹隘的宗族觀念、自我優越感極強的地方主義、迷信神佛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的文化想象卻值得警惕。習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隆都地域文化傳承教育過程中,既是一個文化辨別的過程,也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他讓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辨識和選擇能力。
五是增強兒童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選擇兒童身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現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一方面可以消除課程與認同之間的阻隔,另一方面可以讓兒童切身感受到家鄉文化的強大,增強他們對家鄉的深切認同和自信。
優秀地域文化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與時代精神不斷融合發展的體現。把它與學校德育課程有機融合,讓它成為鏈接學生昨天與今天的紐帶,賡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豐盈。
【參考文獻】
[1]陳婷. 論地域文化的教育價值[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06:81-85.
[2]楊建義. 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建立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長效機制[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10).
[3]王海燕. 試論地域文化對兒童發展的意義[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21(6):34-39.
[4]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號.
[5]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號.
[6][7] 夏志芳. 地域文化課程開發[M].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鄭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