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理清
【摘要】目前地理學習現狀是學生普遍對讀圖題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失分最多的也是讀圖題,給出的原因最多的就是讀不懂圖。在地理核心素養下,貫徹教學大綱過程中,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提高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改進地理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率和效益,提高學生地理讀圖識圖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成績和現實生活中的地圖能力。
【關鍵詞】 地理核心素養;讀圖能力培養
地圖是中學地理教學中重要且關鍵的信息源和工具,是地理教學中也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工具,沒有地圖的地理課是毫無靈魂的課堂,終將不被評為一堂好的地理課。地圖能給學校地理教學展示地理事物空間形狀、分布及空間關系的信息,將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會現象根據一定的數學原理和制圖規則,運用符號系統和注記,經過選擇和概括縮繪于平面上的圖像(如河流、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圖,人口、城市、產業布局等人文地理分布圖),地圖又是一本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孩子們可以從地圖上直觀的獲得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前蘇聯著名地理學家、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把圖片帶進教室就是啞巴也會說話了”。但在日常教學當中,我深感到中學學生對地圖讀圖能力有待提高,時空觀念上有待加強,不會看圖“說話”的學生大有人在;學生普遍對讀圖題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失分最多的也是讀圖題,給出的原因最多的就是讀不懂圖。故讀圖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地理學習成績,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成為中學地理教學的迫切解決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成為地理教學當中的重點課題之一。從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標志來思考,解決問題的定位是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定位教學。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從“雙基”走向“三維目標”再到“一核四翼”(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無論是量變還是質變,都有較大的延伸和突破,強化了地理教學的科學性,促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由此我們在日常教學設計和開展地理教學時必須以地理核心素養為導向,最大化的呈現地理的性質和特點,讓地理教學過程成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記得有地理教研員提出:“以往進入地理課堂聽課,總會有一種類似的感覺,就是感覺地理課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沒有實驗,或者以講代練,不精講精練,一到測試學生們的地理讀圖能力,其讀圖技能的缺陷就顯露無疑;新授課和傳統課一樣,一味的講解,填鴨的方式……地理課的特點在哪里?地理課的特征主要在于‘地’和‘理’。‘地’即地理事物與表象,必須以地理空間背景為基礎;‘理’就是地理思維,要以地理思維為導向,結合地圖,創設情境,觀察形狀和表象,經過運用理性思維剝離出真實詳盡的理論,再經過具體的地理現象問題,構建出系列知識,并得以升華。”
依據教學大綱,我們使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方法。
一、學生嘗試搜集地圖材料
教師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就某一個專題收集相關的地圖資料,然后再課堂上進行交流或展覽,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教學,學生看到自己收集的地圖有用,會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學生嘗試自己分析地圖
學生應該要積極投入到地圖的使用過程中來,最大化的發揮地理地圖的用處。充分利用地理地圖中豐富的地理信息,會把握住很多有益于訓練讀圖能力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多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析地理地圖,發現地圖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從中學到正確的地理方法。倘若有兩張或以上的同類的地理地圖,給學生進行對比解析,更能培養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特征。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地圖的閱讀》活動里有兩張不同比例尺的圖片(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可以先告訴學生,圖片可以提供有關輪廓,范圍,詳略,比例尺等相關地圖要素的線索,然后提出一些問題:為什么圖幅一樣卻呈現不一樣的圖案?兩個圖片的范圍大小如何?圖片的詳略有多何區別?比例尺誰大誰小?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嘗試在兩張圖片上找尋答案并獲取證據。最后,教師可以告訴兩個圖片的特點,讓學生在類似地圖上找到要領,學會運用和選擇地圖。這里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地理知識,而且還獲得觀察和分析技能的訓練。
三、加強學生地圖能力的培養
地圖能力就是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以下幾點:
(一)能區別地圖的種類。學生要學會辨別政區圖、地形圖(如等高線地形圖)、地理要素分布圖(海陸分布圖、氣象圖、民族分布圖等),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圖。
(二)能閱讀地圖。閱讀地圖包含能在地圖上辨別地圖方向、能換算比例尺、會使用圖例等。閱讀地圖還包含更深層的涵義,也就是能夠讀懂地圖上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因果關系。
(三)能快速找尋需要的實質。會閱讀地圖,并不意味著會自動具有在地圖上迅速查找地理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專門的訓練。除了多用地圖,使學生因熟悉而能迅速查找外,還應會使用地圖索引(我國教學地圖一般沒有索引,可訓練學生使用目錄或使用帶有索引的地圖冊),這是快速找尋地理事物的好方法。
(四)會畫簡單的地圖。簡單的地圖是指簡單的輪廓圖或簡圖,如教室、學校的平面圖,一筆畫五洲,或是指需要時隨手畫出線路圖或方位圖,如別人問路時你畫的路線簡圖。簡單的地圖還包含導航地圖,如地鐵線路圖、公交站圖等。這些畫圖能力獲取后,都可能會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學生地圖能力的培養,主要以生為本,以師為導,可通過遵循以上4點來用。
現在不少教科書也給出了讀圖指導,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加強提供了幫助。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日本》一節中,就給出日本地形圖,并給出四項學生活動:
1.讀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描述日本的海陸位置。
2.讀日本的地形圖,在圖中找出北回歸線和北緯45°緯線,描述日本的緯度位置。
3.自北向南找出北海道島、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歸納日本的范圍和海岸線特點。
4.找出關東平原和富士山,結合海拔歸納日本的地形特點。
第一項一般從這個國家所在的大洲或大陸的方位、瀕臨的海洋進行描述。結合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學生判定日本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北部,日本的西北隔日本海與俄羅斯、朝鮮和韓國向往,西面隔東海與中國相望。這符合核心素養里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范疇。
第二項一般從經緯度范圍,所在半球,所處低、中、高緯度地區,所屬的熱量帶等方面加以描述。其中緯度位置是進行區域定位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方法如下:①閱讀日本地形地圖,關注部分經緯網,找出穿過日本的重要緯線。如有無南、北回歸線,有無南、北極圈,有無赤道以及30°和60°緯線等。這些緯線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學生讀圖,能判斷出日本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回歸線至北緯45°之間;②用地球五帶知識加以描述。學生讀圖讀出日本大部分位于北回歸線至北緯45°之間符合北溫帶內,故得出日本主要分布在北溫帶。 這符合核心素養里的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等范疇。
第三項一般從日本陸地輪廓來判別。地形圖中主要有四大島嶼和附近的小島組成,面積不大,國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曲折,故有優良港灣,深入思考,會對日本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這符合核心素養的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范疇。
第四項一般從地圖中獲取信息,聯系海拔圖例思考地形特點。學生通過讀圖能判斷出日本地形多山地,丘陵廣布,沿海平原狹小。其中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海拔3776米,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
根據以上所述,認識了解地圖等的作用,最終就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而做準備,而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最初階段是能看懂地圖,然后進一步熟悉地圖。最后是能分析地圖,能從地圖上學懂地理,這也就是我們地理教學上運用各種地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在地理核心素養教育下進行“中學生地理讀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改進地理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率和效益,提高學生地理讀圖識圖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成績和現實生活中的地圖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偉大,道聽“圖”說:高中地理學科中的圖像教學[M].寧波出版社,2012,5.
[2]張平,淺談地理課堂的教學方法改革[J].地理教育,2000,1.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4]黃遠志,建構主義與地理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年,12.
[5]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