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華
【摘要】合唱中聲音共鳴問題,是合唱藝術的重要技術環節,也是合唱藝術能否達到高水平的關鍵所在。通過聲部聲音共鳴訓練讓女合唱隊員聲音擁有優美婉轉、圓潤華麗的音色、男合唱隊員聲音擁有金屬感,寬厚結實、明亮的音色。通過縱向聲音共鳴訓練讓合唱隊達到聲音融合、音色統一、表現力豐富有立體般的共鳴音響效果
【關鍵詞】共鳴腔體;聲音共鳴訓練;橫向縱向聲音共鳴音響訓練
合唱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在整個中學音樂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藝術教育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在合唱訓練過程中有效培養合唱隊員團隊精神和齊心協力的集體主義意識。合唱擁有的優美婉轉、圓潤華麗、音區統一、和諧和美妙的聲音,都離不開聲音共鳴的運用。
一、共鳴腔體的認識
唱歌發聲離不開氣息,音色和音量大小,聲音諧和統一離不開共鳴腔體的運用。所以了解共鳴原理和共鳴腔體,能夠科學運用共鳴腔體,是合唱中必不少的一項技術。從身體結構來看能夠完成發音共鳴的主要是依靠口咽腔、胸腔、鼻腔、頭腔 四大部分。
(一)口腔共鳴
口腔是聲音的出口,也是共鳴腔體之一,是中音區共鳴獲得的主要腔體。聲音質量離不開共鳴腔體大小。腔體的共鳴空間小,聲音容易立不起呈現扁的狀態,造成聲色暗淡無穿透力。反過來腔體的共鳴空間大,聲音容易立起,聲色清脆靈活,圓潤溫和,有穿透力。
(二)胸腔共鳴
胸腔是低聲區主要共鳴腔體, 是歌唱中獲得洪亮的、剛健飽滿、富有金屬性的音色之關鍵。它也是連接低中高聲區的橋梁,能夠輕松解決換聲區發聲轉換的難題。由于中學生缺少中、低音的男生渾厚結實聲音和女生圓潤溫和聲音,所以特別關注低聲部的胸腔共鳴訓練,可以用開口音ma音吸著唱,獲得該音區的共鳴。當然,共鳴不單獨靠胸腔還包括氣息和其它腔體一起完成的。
(三)鼻咽腔共鳴
鼻咽腔是指自然鼻腔的上部,即兩眉與鼻腔之間。歌唱中找到“高位置”現象和建立頭腔共鳴獲得剛健飽滿、明亮集中的共鳴音響,鼻咽腔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豐富擴大聲音共鳴的必不可少的共鳴區域。通過弱聲“哼鳴”找到鼻腔共鳴。
(四)頭腔共鳴
頭腔是由額竇、蝶竇等組成的空間,高音區共鳴主要是由頭腔來完成,頭腔共鳴是建立良好的口腔共鳴的基礎上,練習時口內略呈“0”狀型,笑肌微提,保持打“哈欠”吸氣狀態。
每一個腔體都有著自己的共鳴特點,不同的音區確定不同的腔體共鳴為主,其他腔體為輔,聲音共鳴不是只靠一個腔體獨立完成,而是靠自身發音器官的配合協調和各共鳴區綜合發揮而獲得的。在合唱訓練時要靈活地運用和掌握不同音區的共鳴腔體。
二、合唱聲音共鳴訓練
合唱隊要想獲得圓潤美好的聲音共鳴,離不開聲區的統一和共鳴腔體的運用。從下方四種唱法進行訓練。
(一)各聲部聲音共鳴中的弱聲唱法訓練
弱聲不緊讓合唱隊唱歌時自然地調整聲帶和共鳴器官的張力,讓不該用力的肌肉自然放松形成高位置的同時保持聲音集中,通過弱聲唱的方法建立和鞏固高位置找到頭腔共鳴,訓練從中音區開始然后向兩端擴展,常用練聲曲lu或a進行。
要求合唱隊練習lu或a時口形成小圓狀,保持豎立感和通感,音色不能過暗,聲音努力往前上方,讓聲道通暢尋找良好的高位置聲音。弱聲唱第一小節c高音。讓聲音進入共鳴腔體,下行時保持額竇與頭腔的共鳴狀態不松懈。先用P或PP的力度開始,隨著音區上升可讓氣息和聲音慢慢漸強,但力求控制在pp——mp之間,切記做到“弱而不虛”。“lu”母音鞏固后在練習其他的母音。 常用母音練聲的順序是u-o-a-e-i。
(二)各聲部聲音共鳴中的哼鳴唱法訓練
用“m”母音開始哼鳴訓練,訓練時雙唇松閉,上下牙不能晈緊,咽腔、口腔共鳴腔體打幵,不能感到嗓子眼兒有勁兒,聲音不能有擠卡,一定要柔和,完全把聲音哼在上面的后面的咽管里和鼻咽腔。
保持閉口哼鳴共鳴狀態下,在指揮手勢統一下進行a、e、i、o、u 五個母音閉口哼鳴,在容易發聲的音域中進行練唱,變換母音時,心里念出母音,注意舌頭是否放松,舌位和共鳴位置的變化,還有傾聽不同母音音色變化,真正感受“混合母音”的“心理成型”術。
開口哼鳴“ng”的練習,練習時舌根要放低,咽腔打開,鼻腔內口關閉有如打噴嚏前的狀態,要求合唱隊員“半哼半唱”進行練習。開口哼鳴母音“ng→a”的轉換,保持母音轉換前后共鳴狀態要穩定保持不變。通過鼻腔內口的關閉與打開進行“a”母音轉換,轉換速度由慢漸快,在“a”母音轉換要讓聲音感覺往前走, 并掛在高位置尋找 “a” 母音高位置共鳴。
(三)各聲部聲音共鳴中的音域拓展訓練
為了讓合唱隊演唱更多作品和更多能夠豐富的表達作品,同時為了合唱隊員高中低的音色保持一致,所以說共鳴訓練要求的拓展音域練習也是共鳴練習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
從低音區向高音區,胸腔發聲位置轉換到頭腔位置,感覺是一個低音翻一個高八度時要有從后背向后頭頂“翻、扣”有“拋物線”的感覺,想著感覺“亮暗”適度“混合母音”的音色。下行時保持聲音的高位置,演唱時用手勢提示第一個c音的共鳴位置向第二個c音靠攏,即“低音高唱”。
(四)各聲部聲音共鳴器官的調節訓練
音色是共鳴調節的重要標志,共鳴器官分可調節和不可調兩種,共鳴腔體調節好壞直接影響聲音共鳴的音色,從混合共鳴練起,訓練時注意口腔里面打開,上下牙松開,雙唇松閉,喉嚨放松,細心調節共鳴器官,由其唱低音一下到高音時注意軟口蓋(上提)調節變化。
混聲區慢慢向高聲區訓練時,注意“軟口蓋”是否往是提起,混聲共鳴慢慢過渡到頭腔共鳴。
混聲區慢慢向低音區過渡時,注意下巴、牙關節保持松弛狀態,聲音落在胸口上。
三、合唱縱向聲音共鳴訓練
合唱縱向(和聲)聲音共鳴的好壞決定了合唱諧和性,唱好橫向聲音共鳴進行的同時加強聲音共鳴的縱向結合,讓其融合為一體,才能準確表達出和聲共鳴的進行功能與色彩,體現合唱的整體和諧。訓練從簡單的單個和弦開始練習,其次二聲部,多聲部。
(一)單個和弦聲音共鳴訓練
主要練習合唱作品的主和弦及其轉位,讓學生感受和弦的色彩,通過演唱去感受聲部共鳴和和聲色彩。在訓練時用“lü”和開口音 “a”小聲練習,保持聲音弱而有力,通過打開共鳴腔體,找到聲音共鳴。
(二)二聲部聲音共鳴訓練
在二聲部訓練過程中用“m” 母音“哼鳴”訓練同時傾聽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從而達到縱向(和聲)上的聲音共鳴均衡,“m” 母音“哼鳴”鞏固后再進行別的母音和多聲部的作品訓練。
(三)多聲部聲音共鳴練習
第一小節從男低聲部開始分聲部進入,用直聲尋找四個聲部共鳴的感覺。
好的共鳴對氣息運用、音質的變化、聲區的統一起到極大調控作用。所以聲音共鳴訓練在合唱排練中占有重要地位,聲音共鳴就是訓練過程中讓合唱個體音色相互靠攏,讓聲音相融并產生共鳴,使整個合唱隊聲音更加統一、和諧。音色更加華麗、圓潤。
【參考文獻】
[1] 周沛然.合唱指揮法(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5.
[2](德)埃曼,(德)哈澤曼.合唱隊的聲音訓練[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6.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