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晴燕
3~4歲是幼兒口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園閱讀區是幼兒借助文字圖片等相關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陣地。幼兒教師應當立足閱讀區,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能說且能得到積極應答和認可的精神家園,實現幼兒與教師、同伴、讀物之間的多向互動,從而提升幼兒的口語水平與表達能力。
為了提升小班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應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充分發掘小班幼兒閱讀區的相關資源,設計開展動靜皆宜、手腦口并用的閱讀類游戲活動,通過聽、說、讀、演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豐富幼兒的語言學習內容,有效提升幼兒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口語的表達力及相關的思維能力。
傾聽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小班幼兒學會傾聽并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對其口語能力的發展十分重要。教師要創設適宜情境,幫助小班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一)善于吸引
教師應創設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情境,讓幼兒學會傾聽,吸引幼兒參與對話。比如:教師可以將閱讀區域設置在活動室內,將運動角等區域設置在室外,讓幼兒在游戲中能互不干擾;在閱讀區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用帳篷、掛簾、地毯和靠墊等為幼兒的閱讀活動創造安靜溫馨的氛圍;精心準備各種頭飾、大頭貼和手指偶,扮演不同角色和幼兒聊天或講故事,邊講邊演示,讓抽象的故事人物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問題引路
每天的談話、講故事、讀繪本環節,正是教師培養幼兒傾聽習慣的好時機。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提問,讓幼兒主動傾聽故事內容并進行思考。比如,教師可以在講故事前向幼兒提問:“胖胖熊怎么會長到那么胖,連媽媽都不認識它的?”“‘兩條彩虹’是指哪兩條?”并在講完故事后要求幼兒回答以上問題。如此,幼兒知道要認真仔細地傾聽才能獲得答案,這有助于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三)尊重鼓勵
對于幼兒來說,成人的尊重與鼓勵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強大動力。教師在閱讀區與幼兒互動時,應蹲下來,眼睛平視幼兒,耐心地聽幼兒把話說完,并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當幼兒在傾聽方面的表現良好時,教師應適時給予其表揚、鼓勵,促使幼兒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增強幼兒開口表達的信心。
小班閱讀區里豐富的文字圖片、閱讀材料以及互動性強的游戲材料能為幼兒的語言學習提供保障。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指導方法,協助幼兒在閱讀區里多閱讀、善觀察、勤模仿,并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活動豐富幼兒的語言學習內容,增強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一)多閱讀,講方法
除了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教師還可以收集各種廣告、報紙、宣傳冊等,將能吸引幼兒注意力、豐富幼兒見識的讀物盡可能多地投放到閱讀區。為了有效地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在與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的過程中積極嘗試了“主題式閱讀”的教學方法。筆者通過仔細觀察小班幼兒的行為特點與興趣愛好,充分利用閱讀區的資源,設計了多種閱讀游戲活動的主題,讓幼兒有目的性地閱讀多種閱讀材料,幫助幼兒在閱讀實踐中增強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二)細觀察,善引導
在閱讀區,教師可以耐心引導幼兒仔細翻看圖畫書,借助圖畫中的細節激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印象,適時鼓勵幼兒發現、指認、講述畫面中他所感興趣的人或物。筆者在帶領幼兒翻看繪本時,會耐心引導幼兒從人物的面部表情、手部細節、肢體動作等體察人物的心情、交流的言行和情節的發展,引導幼兒從背景的顏色、環境的布置、場景的轉移等猜測故事的發展、情節的推動。幼兒通過細致地觀察能不斷豐富自身的感性認識,實現新、舊經驗的聯系,增強自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勤模仿,有規范
幼兒對語言有著極強的模仿力與領悟力。在早期的閱讀活動中,幼兒能接觸到比日常生活更豐富、更規范的語言及詞句,這些語言和詞句能給幼兒提供學習模仿的樣本。同時,教師在幼兒閱讀活動中的一詞一句、一腔一調,也會影響到幼兒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在與幼兒的互動交流中,會盡可能地注意語言表達的規范性與正確性,讓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中學習規范的口語表達方法。如此,幼兒可以慢慢地將所學到的零星詞匯組合成簡單的句子,并不斷地變換句型。比如,讀了兒童詩《家》以后,小班幼兒也能嘗試進行稚拙的仿編:“綠綠的草地是蟲子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魚的家。”
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為此,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進行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筆者依據幼兒在口語發展水平方面的個性差異,在小班閱讀區設計了分層游戲,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口語發展的需求。
(一)鼓勵開口:唱兒歌
簡單明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筆者會在閱讀區循環播放幼兒喜聞樂見的兒歌,如《搖啊搖》《丟手絹》《拔蘿卜》《找朋友》等。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又念又唱,這很好地解決了小班幼兒開口難的問題。
(二)拾階而上:念口令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實際生活中自如地運用語言。教師可以用編口令的方法幫助幼兒克服口語學習中的難點。比如,筆者在閱讀區播放《疊衣歌》幫助幼兒學習疊衣服:“關關門關關門,抱一抱抱一抱,彎彎腰彎彎腰,衣服疊好啦。”還有《穿褲歌》《刷牙歌》,等等。這些口令沒有韻律、用詞等方面的講究,具有趣味性,便于幼兒記誦,能夠激發幼兒開口念誦的積極性。
(三)突破瓶頸:講故事
復述故事不僅能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幼兒注意力、記憶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閱讀區,教師可以投放一些內容生動有趣的故事,語句最好是重復的,篇幅是短小的,便于幼兒記憶和復述。在實踐中,筆者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耐心幫助幼兒復述故事中重復的部分,讓幼兒能自己復述故事、講故事。比如,繪本《月亮的味道》中會反復出現“(動物名)快來呀,請你快來幫幫我”等重復語句,教師就可以借助這類重復語句引導幼兒復述故事。
教師在組織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時,必須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做到寓教育于生活、游戲,體現出教育的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在小班閱讀區,幼兒的語言學習是在游戲中進行的。筆者采用了“指指點點”“蹦蹦跳跳”的身體參與法,引導幼兒邊玩邊說。
(一)“指指點點”助表達
教師在與幼兒開展語言游戲時要做到“口口相傳”。教師要使用夸張的動作、到位的表情、傳神的語氣,讓幼兒更直觀地理解語言。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幼兒在說話時借助動作表達語意。比如,筆者在講述一段話時,會在合適的地方加入搖頭、拍手、彎腰、下蹲等肢體語言。筆者還會帶領幼兒在閱讀區里玩“我說你猜”“猜燈謎”等游戲,讓幼兒在張嘴表達的同時“指指點點”,幫助幼兒更好地表達語意。
(二)“蹦蹦跳跳”傳心聲
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因此,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自然地習得并運用語言。筆者在閱讀區里設計了大量的游戲,讓幼兒邊念《馬蘭花》邊跳皮筋,邊唱《分房子》邊玩跳房子,邊誦《石頭剪刀布》邊表演手指操;把《大象和小鳥》《拔蘿卜》等編成表演游戲,讓幼兒進行角色表演;把《拍花蘿》《有個老頭兒》等編成拍手問答游戲;將《動物叫》《大指哥》等編成益智競賽游戲,讓幼兒戴著頭飾在游戲中蹦蹦跳跳地傳達心聲。

實踐證明,教師在小班閱讀區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游戲活動,不僅能激發幼兒口語表達的欲望,讓幼兒學會傾聽、敢說會說,還能增強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幼兒受到科學的語言啟蒙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