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倪君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較好,但學前教育發展較為緩慢。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地形條件復雜,限制了交通往來,村民居住分散,這在客觀上制約了學前教育機構的地理布局。部分鄉村沒有規范的學前教育機構,學前教育發展存在空白點,導致當地適齡兒童無法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出現“入園難”問題。筆者調查了湘西州農村幼兒園的入園現狀,結合本地區區情,思考了“入園難”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入園難”是最近教育領域出現的新難題,也是一個現實的民生問題,并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有學者將“入園難”按照地域特征劃分為“農村入園難”和“城市入園難”兩種情況。本文以湘西民族地區為例,分析了農村幼兒的“入園難”問題。
學前教育一直是黨和國家的關注點。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是國務院促進學前教育發展,著力解決“入園難”問題的重要舉措。2011年,湖南省頒布并實施了首期《湖南省發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指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學前教育需求無法有效滿足的現狀。2018年,湖南省頒布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加強鄉鎮、鄉村農村幼兒建設的要求,為促進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和解決農村幼兒“入園難”問題提供了政策依據。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主要為土家族和苗族),相比省內其他發展較好的城市,湘西州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州常住人口263.8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5.98萬人,農村人口137.85萬人,城鎮化率47.75%。湘西州農村人口比例大,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導致教育普及率較低,尤其是學前教育階段,農村幼兒“入園難”問題突出。
(一)湘西州學前教育發展情況調查
據統計,2015年湘西州有601所幼兒園,在園教職工6388人,在校學生10123人;到2019年,幼兒園增加至655所,在園教職工增加至8814人,在校幼兒增加至100135人。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湘西州的幼兒園數量逐年增加,但公辦幼兒園數量與民辦幼兒園數量的比例始終未超過1∶5,學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園區建筑面積、教學用地面積、圖書資源及現代化教學資源逐年增多,但幼兒園的建設多傾向于城區,農村鄉鎮級、村級幼兒園數量較少。
(二)農村幼兒“入園難”難點現狀表現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湘西州僅有23.2%的村有幼兒園、托兒所,且近幾年無大幅度增長。關于農村地區入園問題的調查顯示,“入園難”的“難”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幼兒園供需不平衡,現有的幼兒園學位數量及師資力量已無法滿足現有幼兒入園的需求,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湘西州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地形條件給交通帶來極大不便,而幼兒園的數量相對較少,導致許多幼兒無園可上。
二是農村幼兒園辦園質量不達標,入優質園難。一方面,辦學條件較好、收費合理的公辦幼兒園較少,且多集中在鄉政府所在地,村幼兒園、學前班因小學的撤并改革而解散,這些因素導致家長讓幼兒就近入園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面,農村幼兒園大多存在辦園條件差、缺乏正式編制、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低下、小學化傾向嚴重等問題,甚至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農村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是留守兒童居多,入園經費壓力大。相關調查顯示,湘西州農村幼兒中留守兒童較多,很多農村幼兒園收取的幼兒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且隔代撫養較多。對于這些幼兒的家庭來說,入園費用壓力較大。
根據湘西州學前教育整體情況的調查和農村現狀可知,農村幼兒“入園難”有多個層面的原因:就政府層面而言,財政投入與監管機制問題突出,民辦幼兒園支持力度有限;在經濟層面上,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落后,辦園條件與質量受限;在家庭層面上,農村幼兒家庭家長文化層次偏低,早教意識薄弱甚至缺失。
(一)政府職能弱化,財政投入不足
學前教育作為最基礎的教育,其定位不如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明確,往往會被邊緣化。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過少,學前教育保障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政府沒有充分發揮監督管理、規范等相關職能,對私立幼兒園、幼教機構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高學費和教育內容小學化傾向;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鄉村幼兒園,政府指導過少,對周邊教育資源整合不夠,普惠性幼兒園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部分農村幼兒園因資金鏈斷裂而無法生存。
(二)幼兒園數量少,普及面窄且收費混亂
近年來,與民辦幼兒園相比,公辦幼兒園建園速度嚴重偏低。同時,不論是公辦幼兒園還是民辦幼兒園,都傾向于選擇人口集中且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湘西州農村由于地形條件限制,村村隔山、村鄉隔山的情況偏多,在鄉鎮建立的幼兒園無法覆蓋路程遠、不通路的鄉村,導致部分幼兒無園可上。此外,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收費標準不一,幼兒園之間為了爭取生源,打起了價格戰,一方面影響了幼兒園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幼兒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家長文化層次偏低,幼兒早教意識不強
一方面,對于湘西州農村地區貧困家庭來說,每一筆支出都是精打細算的,家庭收入僅僅依靠零售農副產品或者外出打工獲得,難以負擔較高的入園費用,所以在幼兒入園問題上會再三猶豫;另一方面,農村大部分家庭都是隔代撫養,父母外出打工,而老人的觀念比較陳舊和落后,認為入園就是浪費錢,甚至覺得孩子沒必要上學,長大了可以像父母一樣外出打工掙錢。這些問題也是導致湘西州農村幼兒“入園難”的重要原因。

(一)改變觀念,提升認識
湘西州作為武陵山欠發達地區,當地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村的受教育率更低。因此,要改變農村幼兒的“入園難”問題,家長的思想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家長的宣傳,改變家長“學前教育等于小學教育”的舊思想、舊觀念,讓家長明白學前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其次,政府及整個社會應加強對學前教育的認識。當地政府應結合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宣傳和整改,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以鄉為面,以村為點,入戶宣傳,讓教育觀念深入人心。最后,幼兒園的經營管理人員也要改變觀念和提升認識。幼兒園不應過分強調盈利收入,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辦好優質的學前教育、普惠農村幼兒為目的。
(二)強化政府職能,完善辦園體制
要全面解決湘西州農村幼兒“入園難”問題,政府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相比省內其他地區,湘西州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因此政府的投入對于學前教育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在安排財政預算時,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的傾斜度,綜合考慮該地區的適齡幼兒人數和具體地理條件,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的投資力度,通過人口統計數據預測人口高峰,合理安排學前教育資源。二是完善辦園體制。政府應根據現實條件,鼓勵社會資本在農村地區投資建園,大力發展普惠性質的幼兒園,盡可能地吸納更多的適齡幼兒,最大限度地滿足學前教育的需求。
(三)完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農村幼兒園的整體辦學條件差,不管是教育資源還是園內設施都跟不上現代學前教育的需求和步伐。因此,辦園方除了依靠政府投入,還應從自身出發,加大園內建設投入,改善辦園條件。針對鄉村幼兒園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園方應加大引進專業化人才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農村邊遠地區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充分利用現有的“三支一扶”、對口支援、委托培養等政策,大力培養專業化人才。
(湖南省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基地資助項目“關于農村幼兒‘入園難’的問題思考——以湘西地區為例”,編號:HNJCJYJD2007。)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