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
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由師生雙方共同開發的且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以班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其內容來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它從屬于園本課程卻又不同于園本課程。有學者認為,教師在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堅持適宜性原則,以促進幼兒有效的發展。筆者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的,以班級為基點開展大班班本課程“和桂花的成長之旅”。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班本課程,收獲了許多關于班本課程實施的知識與經驗,發現了目前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對此進行了反思。
(一)班本課程主題的靈感來源
秋天來了,筆者所在幼兒園周邊的桂花樹開花了,整個幼兒園都彌漫著桂花獨特的香味。在一次早操活動中,幼兒園圍繞獨特的香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筆者通過了解幼兒們在集體活動中討論的話題,發現桂花可以成為一個興趣點,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由此,筆者搜集了相關的資料,分析了將桂花作為班本課程主題的可能性,并初步擬定了相關的主題活動和教學計劃。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挖掘幼兒的興趣點,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提升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開拓幼兒的學習視野。
(二)班本課程主題的預設
在班本課程的創設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實際學習能力及興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難度和教學任務,促使幼兒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積極自主地探究和學習教學內容,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好奇好問,喜歡接觸新事物,經常問一些與新事物有關的問題;能經常動手動腦尋找問題的答案;能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的前后變化;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在欣賞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時,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征。基于此,筆者根據本地的植被特點、桂花的生長環境和幼兒的興趣愛好等因素,初步設計了“和桂花的成長之旅”的主題活動。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筆者利用晨間談話、課后閱讀、問卷調查等方式讓幼兒了解和探索關于桂花的各種信息。筆者發現,幼兒對桂花的外形、生長特征、味道、顏色、傳說故事等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此,筆者和其他教師一同根據幼兒的想法逐步創設了大班班本課程“和桂花的成長之旅”。
(三)班本課程主題的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幼兒的興趣點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師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創設符合幼兒興趣的教育課程。桂花是秋季的代表性植物之一,幼兒在對桂花的香味感到好奇的同時,也對桂花的形狀、顏色、生長地點等充滿疑問。筆者通過查閱資料、晨間談話等方式,結合幼兒提出的一些相關問題,設計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表1)。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幼兒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還能促使幼兒掌握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筆者在實施“和桂花的成長之旅”班本課程時,以桂花為切入點,開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以期推動幼兒綜合素養的發展。
(一)幼兒園的專門教育活動
幼兒園的專門教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學習發展特點、興趣愛好等,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的教育活動。
1.集體教學活動。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所有幼兒參加的教育活動,是幼兒教師教育幼兒的主要方法,也是幼兒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培養情感的重要途徑。筆者通過日常教育活動,將有關桂花的知識傳授給幼兒,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興趣,加深幼兒對桂花的了解。同時,筆者在語言課上讓幼兒分組朗誦《桂花開了》,在科學課上讓幼兒學習《桂花香水的秘密》,借助集體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和完善幼兒的知識體系,提升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2.區域活動。區域活動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自由展開、自由交流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選擇游戲區域的投放材料時,教師要和幼兒進行充分的溝通,收集和制作幼兒感興趣、與課程內容相匹配、能夠體現難度差異的游戲材料,要讓幼兒真正與材料互動,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筆者在閱讀和游戲區域投放了與桂花相關的繪本和玩具,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閱讀和實踐,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加深了幼兒對桂花的認識。
(二)幼兒園的隨機教育活動
1.創設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筆者帶領幼兒觀賞了幼兒園周邊的桂花樹,并讓幼兒直接觸摸桂花樹,撿拾掉落的桂花花瓣。同時,筆者還與幼兒一同創設了以桂花為主題的墻面展,在主題墻展示幼兒的繪畫、幼兒親手制作的桂花書簽等作品。
2.融入生活。筆者充分挖掘了實際生活中有關桂花的微課程內容,將“和桂花的成長之旅”班本課程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例如,筆者將與幼兒一同撿拾洗凈的桂花花瓣制成桂花茶并泡給幼兒品嘗,這既能使幼兒養成愛喝水的習慣,又能讓幼兒品嘗到自己親手采摘的桂花的味道。
(三)家園合作及社區教育
1.家園合作。在“和桂花的成長之旅”班本課程的開展過程中,筆者充分整合資源,組織開展了家長助教活動。在活動中,筆者邀請了職業為糕點師的家長以桂花為原材料制作了多種創意食物,讓幼兒們更深刻地了解并記住了桂花的味道。
2.社區教育。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幼兒的發展過程息息相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園同時應為社區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務。筆者帶領幼兒將自己親手制作的桂花制品和食物分發給社區里的叔叔阿姨,以培養幼兒的分享精神。
(一)沒有突出幼兒的主體性
筆者和其他教師在確定“和桂花的成長之旅”班本課程的內容和開展形式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個別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在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無法滿足所有幼兒的興趣點,這一點尚需完善和改進。
(二)班本課程教育應融入幼兒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過:“一日生活即課程。”班本課程的實施不應該局限于幼兒園內,而是應當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筆者組織開展的家長助教、走進社區等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幼兒的生活,但在家園合作、社區合作的活動設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三)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班本課程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在班本課程的建構過程中沒有與幼兒和其他教師進行充分的互動和溝通。此外,筆者在班本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沒有及時對幼兒的具體行為進行評價和獎勵。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班本課程在教師與幼兒相互影響、共同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完善。教師要關注課程的動向,創設適宜幼兒的班本課程,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推動幼兒更好地學習與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榮懷新世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