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夢雨
教師的“教”及幼兒的“學”,都是在滿足幼兒實際基礎上開展的教研活動。教研工作的開展,旨在提高教學質量,讓幼兒了解更多科學知識,學會學習。教研活動需在全面了解幼兒的基礎上,立足于幼兒的視角來開展,以實現幼兒的健康發展。本文以觀摩教學實踐為例,從觀摩研究和階段教研兩方面,對跟進式教研中的科學區活動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其他幼兒教育者提供參考。
筆者通過觀摩教學實踐,發現教師在開展深度教學時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雖然教師比較重視科學區知識學習,但是教師在對相關內容進行講授時,通常會將其分成多個章節,每周只講解其中一個重點,知識的學習過程較為漫長。第二,教師一般是通過“教”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按照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如教師會根據光影成像原理,設置皮影等材料,通過操作過程讓幼兒了解傳播原理。但是這種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講解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幼兒缺少足夠的參與熱情。第三,教師所強調的教育內容以教師為主導,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觀察意識較為薄弱。此外,教師對幼兒個體間的差異不夠重視,很難注意到個別需要特別關注的幼兒。教師對幼兒的了解大部分源于預設教學,但是幼兒需要掌握的科學知識比教學活動中的內容多,有的甚至超出教師的經驗范疇。
教師應掌握幼兒的心理特征,了解幼兒的情感,理解他們的行為。同時,教師應從幼兒的角度看待問題,根據幼兒的需要及發展方向開展研究活動。教師可通過觀察尋找幼兒存在的問題,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將抽象知識轉換成實踐活動;教師還可通過教研活動交流經驗,學習先進的教研理念,了解幼兒的特點,轉變教學方式,明確教育理念,滿足幼兒學習及成長的需求。教研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教師應先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幼兒所需的科學區知識,轉變教學方式,觀察實際情況,了解幼兒本身。教研人員總結發現的問題:幼兒的科學區教育內容來源于哪里?教研人員可以通過問題的引領,提高教師對教材的重視,以及對幼兒學習的重視。由此,教師可以發現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的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幼兒在玩陀螺游戲時,會對物體的轉動原理產生興趣,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還有哪些東西與陀螺轉動原理相似?”再引導幼兒進行小組討論,在班級中尋找或自己制作與陀螺相似的物體。教師還可以接著向幼兒提問:“這些轉動的物體有哪些相似之處?”引導幼兒一起探討陀螺的特點,激發幼兒的創新想法。最后,教師還需進一步引導幼兒,向幼兒提問:“你們認為陀螺有哪些用途?”推動幼兒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通過游戲活動的開展,能夠了解不同幼兒的需要,進而結合他們的個體需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教學。教研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充分的交流,積極思考相關問題,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對教育觀察的重視,從而解決問題,規范教育方式。
(二)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教研目標是研究適合幼兒的學習方式,逐步展開觀察活動,使教師更好地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教研人員可詢問教師如下問題:教師是否要教會幼兒全部的日常科學知識,怎樣判斷需要教的知識,一些幼兒是否處于懵懂的狀態,怎樣讓他們獲得進步,等等。教研人員可與教師進行交流,讓教師解答以上問題,提高教師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生活中有大量內容與科學知識有關,如種子的生長變化,教師可帶領孩子親身體驗,進行科學探索。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分享自己的感受,進而反思教學行為,全面提升對觀察的認識。
(三)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的教研目標是讓教師了解深度學習對課程教學的重要作用,使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延伸幼兒科學區的學習渠道,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研人員可設置如下問題:你覺得幼兒最需要什么,怎樣安排這些內容的學習時間,“教”是幼兒科學區學習的單一方法嗎,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增加科學課程的學習時間,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積極延伸“教”的方法,促使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常常遇到問題,卻很少主動尋求幫助。對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幼兒,使他們了解問題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應逐漸減少“教”的現象。比如,讓幼兒觀看“能干的寶寶”等視頻,學習有關操作;針對日常學習中幼兒的模范行為,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其他幼兒學習;教師可以張貼示范圖,展示正確的操作行為。對于共性問題,教師可組織專門的學習活動,進行相應的示范演練,以便幼兒掌握實踐操作。
(四)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的教研目標是改變教師每周的教學重點,讓教師將科學區知識學習當作重點。教師需通過觀察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指導,全面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教研人員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幼兒每天會學習很多知識,若沿用以往的教學計劃,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怎樣進行科學調整?幼兒每天會學習很多知識,如果一周開展一次教學活動,很難滿足幼兒的實際需要。因此,教師應改變自身的觀念和行為,一方面,教師要告知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和方法,比如怎樣根據光線變化,包括距離及方向變化,找出物體成像的規律,教師可引導幼兒延伸科學視野,積累科學經驗,帶領幼兒開展探究活動,加強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幼兒出現的多種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此外,教師需將深度學習放在整個教學階段,為幼兒提供相應的幫助,使幼兒切實學會本領,更好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

綜上所述,通過跟進式教研,可以發現大多數幼兒的科學知識學習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主要源于教師教學理念及行為的改變。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全面了解幼兒的心理、情感及行為,立足于幼兒角度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使幼兒在實踐及科學探索過程中掌握技能。
(本文章系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三 五”規劃2020年度青年教師專項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運用跟進式教研,促進幼兒科學區深度學習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200139。)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花園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