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梅
(廣東省中醫院手術室 廣東 廣州 510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創傷性關節炎、膝關節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終末期膝關節疾病常見的有效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緩解局部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終末期膝關節疾病的患病率逐年高升,TKA 的手術量也逐年增多[2];預測至2030 年TKA 的手術量將會增加6 倍多[3]。TKA 因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等問題,易造成術中出血量大、術后切口愈合不佳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和術后康復[4]。此外,有研究指出,約45%的TKA 患者對手術效果不滿意,認為沒有達到預期[5]。因此,如何保障TKA 的安全開展、降低手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是手術室醫護人員研究的重點。預見性護理以“防患于未然”為目的,是護士在評估患者個性化特征的基礎上,運用自身專業知識預測在護理該患者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采取針對性、全面性的護理措施來有效預防潛在問題的發生,保障護理安全和護理效果的護理模式[6-7]。本研究在總結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將預見性護理運用于TKA 手術護理配合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6 月在廣東省中醫院手術室57 例行TKA 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時間進行分組,將2019 年8 月—10 月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設為對照組(n = 29),將2019 年11 月—2020 年6 月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設為觀察組(n = 28)。納入標準:①符合TKA 的手術指征,擇期在氣管內插管全麻下行TKA 的原發性膝關節疾病的患者;②患者認知、溝通交流能力正常;③臨床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心、肝、肺、腎等嚴重臟器性疾病;②合并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對照組女性25 例,男性4 例;年齡51 ~82 歲,平均年齡(67.03±7.74)歲;雙側膝關節20 例,單側膝關節9 例。觀察組女性25 例,男性3 例;年齡55 ~79 歲,平均年齡(67.46±6.03)歲;雙側膝關節19 例,單側膝關節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護理:(1)術前訪視。術前1 d 巡回護士到病房進行術前訪視,在查閱病例資料的基礎上,向患者及家屬進行TKA 相關手術健康宣教,如介紹手術醫護團隊情況、術前注意事項、手術過程與配合、既往成功案例等,使其對手術過程、手術預期效果等有清晰且正確的認知;同時耐心、詳細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舒緩患者對手術的恐懼、緊張等心理,建立手術室護士與患者之間良好的護患關系。(2)手術室護理。①嚴格做好手術室的環境消毒工作,調節好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②患者送至手術室門口時,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并詳細詢問患者的術前準備情況;③協助患者取手術體位,注意術中保暖;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心電、血氧監測,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④嚴格執行無菌技術,術中準確、快速傳遞手術器械等,積極、高效配合醫生行手術治療;⑤術畢待患者麻醉復蘇后,確認患者神清、生命體征正常、術口狀態良好等后,送患者安返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班。
觀察組在常規手術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預見性護理:(1)成立膝關節手術小組。定期組織小組成員針對手術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或經常出現的問題運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質量改進。(2)加強手術室-病房溝通協調。手術室膝關節手術小組組長與病房護理組長共同制定術前、術后護理流程規范,規范各環節的對接工作;巡回護士在術前病房訪視后應與管床護士、管床醫生溝通交流患者病例資料,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護理配合度等具體情況,以制定個性化的訪視計劃;最后根據與患者的交流結果評估患者的手術耐受程度,并將評估結果告知管床護士、管床醫生和麻醉師。(3)術前預見性護理干預。術前評估患者的家庭狀況、文化程度、疾病認知、心理狀態、病史、手術和疼痛耐受程度、麻醉方式等,根據評估結果識別中高風險患者,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如針對疾病認知偏低,且術前較焦慮、緊張的患者,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采取容易被患者所接收的方式與其充分交流,提高患者的手術和疾病認知水平,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及時消除患者的各種手術疑慮,滿足其護理需求;針對手術耐受性較差的患者,協助患者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過程,使患者能積極、主動配合整個手術過程,提高手術耐受性。(4)術中預見性護理干預。①巡回護士注意加強患者心理和生理狀態變化的觀察,如在帶患者入手術間的過程中,用親切、細致的服務態度再次向患者介紹手術間環境、手術成員、手術準備情況等,安撫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②重視患者的隱私保護、局部保暖以及體位舒適度,加溫靜脈輸注的液體和沖洗液,預防低體溫等術中并發癥的發生;③確保各種手術器械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并嚴格控制醫護人員進出手術室的次數;④器械護士根據患者的手術方案,提前準備好相關器械,并擺放有序,緊密配合醫生手術,嚴格按規范傳遞手術器械,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耗損;⑤做好手術器械和假體的管理工作,提前準備好已經消毒滅菌的假體,確保手術器械的無菌安全。(5)術后預見性護理干預。術畢將患者安全送至病房,在與病房護士進行交接時,共同評估并識別術后傷口感染、疼痛、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高的患者,并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切口愈合情況。其中術后切口愈合情況分3 個等級,甲級:切口愈合良好,無不良反應;乙級:切口愈合時出現紅腫、硬結,甚至積液、血腫等情況,但無化膿;丙級:切口愈合較差,出現化膿現象。(2)護理滿意度:采用研究單位自擬的問卷進行調查,包含護理服務態度、專業技能水平、專業知識等方面,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護理滿意度越高。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護理滿意度/分觀察組 2890.54±10.6450.25±7.8394.25±8.29對照組 29116.48±14.2661.62±10.0883.21±12.36 t 7.7624.7463.947 P<0.05<0.05<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情況的比較
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用類專科器械的精細度越來越高,品類也越來越多,對手術醫生和手術室護士的專業技能和手術配合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8]。任麗艷[9]研究表明,重視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加強規范手術室護理工作制度和流程,可有效規避手術室護理安全風險,保障手術室護理安全和護理質量。因此,通過有效措施保障手術護理安全和提高手術護理質量意義重大。膝關節是人體較大且較為復雜的關節,其血供豐富,周圍組織結構較為復雜,因此膝關節手術是目前公認的術中失血量較大的術式之一[10]。TKA 雖然已成為手術室常規開展的手術項目之一,但其手術過程復雜,術中需要剝離的組織范圍廣且數量多,截骨量也較多,手術難度高、手術創傷比較大;加之大部分手術患者為老年人,大大增加了手術風險[11]。因此,TKA 手術對主刀醫生和手術室護士的專業技能和手術配合度的要求更加高。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較新穎的護理模式,其特色在于對潛在的或者可能會出現的風險進行預判和前瞻性干預,以降低風險發生率。近年來,隨著臨床醫護人員風險防護意識的逐漸加強,預見性護理理念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效果顯著[12]。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TKA 手術過程中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提高切合愈合效果和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膝關節手術小組在學習預見性護理理論知識后,組織討論了TKA 手術前、中、后手術室護理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以此為依據改善工作流程,改進相關護理措施:在手術前,不僅加強與病房管床護士和管床醫生的溝通,而且對患者的手術耐受程度、身心狀態等個性化情況進行評估;再基于此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確保中、高手術風險的患者的相關問題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手術中和手術后,較常規護理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的觀察,以減少心理因素造成的身體不良反應[13],且該護理模式針對各術中、術后并發癥均進行了個性化評估和預防,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不僅提高了患者的手術安全,而且加強了護理質量控制,保證了手術過程中的護理配合效率和質量。此外,在預見性護理過程中,護士通過不斷進行護理效果追蹤與護理措施改進,提高了護士的主動參與性和責任感,增強了護理風險的預見性和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置管手術過程中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提高術后切口愈合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