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向陽
(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 226100)
新課程改革后,有關教育部門要求能夠使學生逐漸發揮出在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應該對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改變,幫助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日前,有效教學問題的設計已然成為高中化學課堂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此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科學正確的問題提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化學知識點的學習與掌握過程中,實現對高中生化學方面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培養提高.當然,這也對教學問題的質量提出了要求,教師需要避免書面化、形式化問題的提出,應該合理帶領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
高中化學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與概念較為抽象,且學生也很難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接觸到化學問題,所以在面對與自身較為陌生的化學課程的學習時,很多學生會出現忽視的心理,認為化學知識并沒有實際應用價值,也就難以懷有飽滿的熱情進行化學學習.為了縮短學生與化學知識點的距離感,激發學生對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有效問題的設計過程中應該避免較為書面化的問題,而是應該盡量設計出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性問題,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經驗的有效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化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例如,在“原電池原理”相關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很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類似原電池的事物,不具備對原電池的大概印象,所以學生在原電池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也會存在理解困難的情況.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更為輕松地掌握相關知識點,教師就需要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效課堂問題.首先,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原電池基本原理、電流方向與電極反應等基礎知識點,使學生能夠產生大概的理解印象.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展示一些原電池的圖片或視頻,并要求學生分析出展示原電池的正負極與基本反應原理,這時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即可提出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為什么銅器與鐵器存放在陰暗潮濕處比在干燥處更容易生銹?”“為什么陰暗潮濕處時活潑金屬接觸到非金屬或不活潑金屬時會加速生銹速度?”要求學生利用本堂課學習到的知識點解決上述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情況,認識到化學課程的學習樂趣.
在高中化學課堂有效問題的設計環節內,教師應該注意問題的層級性,使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具有一定的梯度,由簡單到困難、逐漸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在層次性問題的設計過程中,問題的邏輯順序即為設計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教師需要把課程教學涉及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系融入層次性問題的設計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大體的知識點框架,方便學生學習與應用.其次,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層次性問題,實現因材施教,幫助每一位學生在層次問題教學下提高自己的化學綜合素養.
例如,在“化學反應速度”課程的教學開展中,教師可以通過記憶型問題、理解型問題、應用型問題以及分析型問題這四個方面展開層次問題的設計與提出.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記憶型問題的提出考察學生的課前預習程度,督促學生能夠合理利用課前預習時間,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導讀環節內通過理解型問題的提出給予學生表達自身觀念與看法的機會,提高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參與感與融入度,從而保持學生在課堂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水平.再次,教師可以利用應用型問題的提出考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整合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給出一定的反應物與生成物在某個特定時刻的濃度數據,要求學生完成對正負反應速率以及反應速率大小乃至某一物質在一段時間內反應速率問題的分析與探索.最后,分析型問題的解答要求學生能夠透過問題表面深入問題的本質,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解題方法,教師即可提出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綜上所述,層次性問題的提出可以實現對教學重難點問題的有效突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實現對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因此高中階段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是十分寶貴的,所以在高中化學課堂的進行過程中,為了達到更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落實情況與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改變教學計劃,合理利用課堂時間.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有效問題的設計環節中注重問題的拓展性,使學生能夠在情感態度與學習意識兩個方面都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更加具體且全面地掌握教材學習內容.與此同時,拓展性問題的設計還可以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近期的學習情況,避免盲目、混亂的教學課堂.
例如,在“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即可將“物質能否無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這一問題設計成拓展性問題的主題.首先,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分化出兩個次問題,即哪些物質可以無限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能無限溶解在水中?這類知識點在教材中是沒有涉及的,需要教師在后續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展開對學生的拓展講解與提問.在后續飽和溶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即可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方便學生理解相應的知識點與概念:當氯化鈉的飽和溶液無法再溶解氯化鈉時,能夠再溶解其他物質?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嗎?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能否實現彼此間的相互轉化?飽和溶液在增加溶劑后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根據飽和溶液的概念、溶劑量以及溫度等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而提出的,所以待學生正確分析解答上述問題后,學生也就完成了對飽和溶液這部分知識的有效掌握與應用.在飽和溶液知識點學習完畢后,教師還可以進行進一步拓展性問題的提出“向氯化鈉的飽和溶液中加入高錳酸鉀,溶液為什么會變成紫色?”實現對抽象化問題的具體性拓展補充,幫助學生完成由抽象化思維到具體性思維的轉變,提高學生應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類拓展性問題的教學課堂上,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實現學生化學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
傳統的高中化學課堂上,往往采取教師一對多的講教模式,學生只能跟隨著教師的授課思路走,很少擁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難免會出現思維固化的不良后果,影響學生接下來的學習生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課堂有效問題提出模式成為了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主流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完成對有效問題的進一步拓展,在課堂教學環節的開展過程中發散學生的思維意識,引發學生展開聯想,不再被固定化的答案所束縛,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與實施需要做到以下兩個部分:首先,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熟記于心,以便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點、認知能力進行不同類型的教材知識點講解模式;其次,教師在開放性問題的設計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過于簡單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太難的問題則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該盡量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最為合理的開放性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在“原電池原理”的課堂導讀環節中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的一個朋友最近有點煩惱,他原來的門牙掉了,鑲了一個金牙,最近又在旁邊鑲了一顆不銹鋼牙,結果近段時間一直失眠頭疼,大家可以根據接下來的學習內容解答這個問題嗎?”,此類開放性問題的提出不僅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也與教材知識點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待教學結束后,教師即可與學生展開對問題的具體分析,引導學生勇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由于問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在高中化學課堂實施有效提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問題設計策略,提高學生就化學方面的綜合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