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杭,謝文芳,李佳,黃玲,羊晶晶
1.福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科,福建福州 350001;2.福州結核病防治院,福建福州 350001
結核病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因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而引發的慢性傳染性疾病,發病之后,可累及患者多個重要臟器,且以肺部結核感染發病率最高[1]。肺部結核感染的發病史非常久遠,且迄今為止,該病仍然是全世界公認的一個健康難題。相關統計顯示,在全球范圍內,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率30%以上,特別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中國等發病率更高[2-3]。目前,臨床對于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抗結核為主,但常規的抗結核藥物方案治療需要服用多種藥物,用法復雜,患者依從性較低,整體療效并不理想[4]。而抗結核固定劑量復合劑(FDC)則是近年來被廣泛用于肺結核治療的一種新型藥物,該藥由2種或2種以上不同的藥物依據一定劑量配方制成,屬于復合制劑,不僅使藥物處方簡化,讓患者服用更加方便,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而且可預防結核病耐藥性的產生,明顯提升疾病治療效果[5-6]。基于此,該文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就診福州市各結核病定點醫院的300例初治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研究抗結核固定劑量復合劑(FDC)治療初治活動性肺結核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就診于福州市各結核病防治定點醫院的300例初治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現以隨機抽取方式進行對等分組,A組(n=150):男79例,女71例;年齡22~74歲,平均(42.34±2.15)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17±0.73)個月;體質量45~62 kg,平均(54.47±1.57)kg。B組(n=150):男81例,女69例;年齡21~75歲,平均(42.29±2.17)歲;病程4~12個月,平均(6.20±0.75)個月;體質量44~61 kg,平均(54.44±1.6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診斷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活動性肺結核;均為首次檢出疾病;均為初次接受治療;均存在明顯的咳嗽、咳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倦怠乏力、發熱、食欲不振等呼吸系統表現或是全身癥狀;所有患者及(或)家屬均表示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書面協議。
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有明顯的嗜酒或吸毒史者;并發塵肺或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病變后;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精神或認知有明顯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
A組以常規抗結核藥物方案開展治療,方案選擇2HRZE/4HR,整個療程共180 d用藥,強化期時,讓患者口服抗結核藥物:INH(劑量:0.30 g),PZA(劑量:1.50 g),RFP(劑量:<50 kg服用0.45 g,≥50 kg服用0.60 g),EMB(劑量:<50 kg服用0.75 g,≥50 kg服用1.0 g),每天服用,堅持用藥兩個月,用藥60 d后,若患者痰菌檢查仍為陽性,則將強化期時間增加1個月,于繼續期讓患者堅持服用抗結核藥:INH(劑量:0.30 g),RFP(劑量:<50 kg服用0.45 g,≥50 kg服用0.60 g),每天服用,堅持服用4個月,總用藥次數為120 d。
B組以抗結核FDC開展治療,方案選擇2HRZE/4HR,整個療程總用藥次數為180次。強化期,讓患者口服固定劑量復合劑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規格(H75 mg+R150 mg+Z400 mg+E275 mg)/片],1次/d,<55 kg 3片/次,≥55 kg 4片/次,堅持用藥兩個月,共60次,若兩個月后,患者痰菌檢查仍顯示為陽性,則增強強化期1個月,用藥量不變。繼續期,若患者體質量<50 kg,服用固定劑量復合劑HR[規格:(H100 mg+R150 mg)/粒],1次/d,3粒/次;若體質量≥50 kg,則口服固定劑量復合劑HR[規格:(H75 mg、R150 mg)/粒],1次/d,4粒/次,堅持服藥4個月,總用藥次數為120次。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病灶吸收與縮小情況進行評價。評定標準[7]:相較于治療前,經胸片檢查,患者在用藥后的第2個月、第6個月,其胸片病變部位顯示的病灶、空洞等,經病灶描述呈現為顯著吸收、吸收、不變以及惡化,病變范圍內的所有病灶之和占有進行肺視野數計算,空洞描述為閉合、縮小、不變以及增大。
以中華醫學會結核病科學會給出的相關標準[8],對兩組不同治療階段的胸片肺病變情況進行評價。標準:患者的病灶吸收高于原病灶的1/2為顯著吸收;患者病灶吸收小于原病灶的1/2為吸收;患者的病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為不變;患者的病灶擴大或者是播散為惡化。總有效率=(顯著吸收例數+吸收例數)/總例數×100.00%。
治療后的第2、5、6個月分別進行實驗室檢查,統計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的痰菌陰轉率。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狀況。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2個月、6個月時,B組病的肺部病灶吸收率、病灶縮小率相較于A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部病灶的吸收與縮小情況對比[n(%)]
治療后,B組的病灶吸收總有效率相較于A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灶吸收總有效率對比[n(%)]
治療后第2、5、6個月,B組的痰菌陰轉率相較于A組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第2、5、6個月的痰菌陰轉率對比[n(%)]
治療后,B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雖略高于A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活動性肺結核是臨床最常見的一類慢性疾病,具有明顯的傳染病特征,可經由患者的唾液傳染他人,人類在感染之后并不一定會直接發病,絕大部分患者是在受其他因素影響后,引發肺結核癥狀[9]。肺結核患者在發病之后可以表現出多種臨床癥狀,與結核病患者接觸比較密切也可能發病,發病既可能是急性,也可能是慢性。發病后,患者會出現低熱、盜汗、全身乏力以及消瘦等多種臨床表現,如果是女性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月經失調等臨床現象;而呼吸道相關表現,多數患者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胸痛等癥狀[10-11]。肺結核是一種因結合分枝桿菌引發的慢性傳染病,排菌患者是該病菌最主要的傳染源,人類可經由吸入帶菌飛沫而感染,入侵呼吸道內部的結核菌會被肺泡巨噬細胞吞噬,從而形成感染病灶。肺結核患者如果及時確診并得到有效治療,多數可以治愈,因此,臨床認為早期診斷與治療可有效提升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12-13]。
據最近的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該病的感染率與患病率極高,而且近年來該病的耐藥率高也呈現為逐年上升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防癆肺部疾病聯合會均推薦對于初治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可以采用FDC治療,并將該藥納入為結核病衛生干預至關重要的手段之一[14-15]。FDC是一種新型的抗結核藥物,其在多個方面均有優勢,例如對醫生開具的處方進行簡化,使患者的服藥數量明顯減少,更有利于督導患者服藥,且該藥同時對各種成分藥物的化學活性進行保留,保證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16]。而常規的抗結核藥物方案,由于藥片數量較多,大大降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此外,因為地區不同、年齡、性別不同,肺結核患者在體質量方面也有明顯的差異,而采用此標準劑量化療方案無法有效適應患者的個體化需求,導致療效不夠理想[17]。相關研究顯示,FDC用于初治活動性肺結核治療,其肺部陰影的顯著吸收率、空洞閉合率相較于常規的抗結核藥物相并無明顯差異[17]。該研究也顯示,治療后第2、6個月,B組的病灶吸收率40.00%、54.46%與病灶縮小率52.67%、54.46%相較于A組的38.00%、48.00%、47.33%及51.3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林晶等[18]人研究結果“觀察第2、6個月,B組的病灶吸收率41.11%、53.33%與病灶縮小率51.11%、54.44%與A組的38.89%、46.67%、52.22%及5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本一致。而該研究得出B組的病灶吸收總有效率91.33%相較于A組的74.67%明顯更高(P<0.05),且B組治療后第2、5、6個月,B組的痰菌陰轉率55.33%、83.33%及96.00%相較于A組的38.00%、72.67%及80.67%均明顯更高(P<0.05),這一結果與姜曉穎等[19]的研究結果“B組的病灶吸收總有效率91.11%高于A組的77.77%,B組第2、5、6個月,B組的痰菌陰轉率57.77%、84.44%及95.55%高于A組的42.22%、66.67%及80.00%”基本一致。表明FDC用于治療初治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整療效更優于常規的抗結核藥物方案,可有效提升疾病治療有效率和痰菌陰轉率,該研究中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33%較A組的4.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萬文利等[20]人的研究結果“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97%較A組的4.4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本一致,表明FDC用于活動性肺結核治療的安全性與常規抗結核藥物方案相當。對比兩種藥物的整體療效可知,FDC不僅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而且還提升了痰菌陰轉率與肺部病灶的總吸收率,整體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抗結核固定劑量復合劑(FDC)治療初治活動性肺結核不僅療效理想,而且安全性非常高,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廣。